1
伊能靜又上熱搜了。
這次是因為:在採訪中,她用已故前輩梅豔芳的「慘」,來襯託自己的「幸福」,還炮轟團隊成員,顯示自己的專業與敬業。
網友一片譁然,52歲「知天命」的伊能靜,浪跡娛樂圈36年的伊能靜,這是怎麼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自從與秦昊結婚生女,伊能靜參加的綜藝節目,撰寫的微博小文,接受的各種採訪,很多細節都在用力地證明:秦昊很愛她。
在翻車現場的採訪中,她還反問記者:你不覺得我很幸福嗎?我真的很幸福!
如此刻意地想證明:我是被愛的,我是值得的,我是幸福的。正是源自伊能靜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
正如她的歌所唱:「流浪的小孩--淚為自己流」。
伊能靜出生不久,父母離婚,母親忙於生計,三歲的她被養母照顧,六歲開始輾轉香港姐姐家,再隨母親遠嫁日本,始終看人臉色。
十六歲出道後,伊能靜努力了整整十年,才還清家裡的債務。
後來即便經濟獨立,即便與哈林相愛+結婚+生子,她依然是那個擔心不被愛、需要一次次證明自己被愛的小女孩。
伊能靜曾經坦言:「上一段婚姻失敗,是因為沒有把自己修煉好,自己還在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痛裡,處在緊繃狀態。那時候的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放鬆的狀態,遇到哈林後像抓住了人生中的浮木,想要解決痛苦,但無形間給對方很多壓力。」
第二段婚姻遇見秦昊,伊能靜的不安全感仍舊存在,她的高濃度情感訴求仍舊存在,她因為害怕被拋棄而吵架,秦昊則明確告訴她:
「你若不作,我必不負。」
伊能靜的努力與掙扎有目共睹,只是她內心的匱乏,還需要繼續修煉,成長是一生的功課。
如果能夠像她的名字一樣,真正靜下來,靜觀內心成長,而不是向外求向外刷存在感,相信她可以在內心的坑洞中乘風破浪,真正成熟勇敢起來。
2
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曾經說過:「安全感不是要回來的,而是給出去的。」
奧普拉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顛沛流離的。
她是黑人私生女,在貧民窟長大,9歲時被堂兄強姦,多次遭親戚虐待。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曾自甘墮落、吸毒、墮胎,14歲生下一名不久就夭折的女嬰。
她曾在節目中坦承:「我幾乎被毀掉……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告訴自己,已經治癒了,但並沒有。」
雖然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和恐懼感,但奧普拉也是幸運的,14歲那年,母親本來要送她去青少年教管所,由於沒有名額,母親乾脆把她送到父親家。
和從未謀面的父親一起生活,成了奧普拉命運的轉折點。
父親對「問題少女」奧普拉說:「有些人讓事情發生,有些人看著事情發生,有些人連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知道。」
當時的奧普拉,沒有安全感,也極度空虛,但她聽了父親的話之後開始思考,自己生命中究竟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她遵從父親和繼母的學習安排,從背單詞、讀書、寫讀書報告開始,一點一滴積累知識。
14歲的奧普拉還不懂得堅持的意義,她只知道,通過讀書,能看到世界更廣闊的一面。
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奧普拉逐漸發現了自己的語言和主持天賦,她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充分發揮特長,不斷突破自我,大二時就成了當地電視臺最年輕的主播,還是唯一一名黑人女主播。
奧普拉的天賦找到了發揮的舞臺,她的堅韌、努力讓別人忽視了她的膚色和年齡。
——「奧普拉脫口秀」成為世界上談話類節目的王牌,平均每周吸引3300萬名觀眾,連續十六年排在同類節目的首位。
——她憑藉自己的影響力,為美國的孩子們制定了「奧普拉法」(全國兒童保護法);她做娛樂、做房產、辦雜誌都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人物。
——奧普拉通過控股哈普娛樂集團的股份,掌握了超過1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
——她還榮獲第75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回顧奧普拉的過往經歷,雖然兒時遭遇坎坷,但她能夠勇敢面對自己,堅持讀書學習與自我成長,突破過去的自己,克服恐懼主動嘗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她把自己的特長運用到極致,用真實真誠感染觀眾,用勇敢積極的心態戰勝內心的噩夢與不安全感。
奧普拉說:「讓過去成為過去,不讓往事成為自己的牽絆,感恩過去的自己造就了今天的我們。」
2008年,奧普拉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
「If you're hurting,you need to help somebody ease their hurt.If you're in pain,help somebody else's pain.And when you're in a mess,you get yourself out of the mess helping somebody out of theirs.」
(如果你受了傷,你要幫助他人減輕傷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幫助他人減輕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團糟,讓自己去幫助其他處在困境中的人擺脫困境。)
這也就是她所言之:「安全感不是要回來的,而是給出去的。」
3
那麼,真正的安全感究竟來自哪裡?
最近大火的劉敏濤姐姐說:
「別人給的,是人情是依賴;自強獨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原來,那個能給自己幸福和安定的人,只能是擁有堅強內心的自己。
人都非常渴望幸福,幸福的重要因素是擁有安全感。
很多人以為,安全感是外界帶來的,於是拼命外求,比如:
覺得擁有了金錢就會感覺到安全,於是追逐錢財;
覺得擁有了地位就會感覺到安全,於是追逐地位;
覺得有了完美的伴侶就會感覺到安全,於是僅僅抓住愛人。
沒有安全感,往往是源於過往的創傷。
沒有任何人可以真正給你安全感,這是屬於自己的功課,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也只有自己可以帶給自己希望,因為一切都在你手中。
《半山文集》寫到:
「
都說安全感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但這裡面,應該包括三層意思:
第一是自己可以養活自己;
第二是自己可以面對自己的孤獨;
第三是自己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
」
是的,真正的安全感,源自於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自己給自己創建安全的氛圍。
無需掩蓋,無需外界的肯定,無需外界的認同,無需刻意討好。
當你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別人自然會定位和你的關係。
天地間忙忙碌碌的人,看似有很多的不同,其實都在忙著幸福。
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自己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人生旅途,人來人往,成長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當你真正擁有了內在的安全感,就不再是流浪的小孩。
文 | 海藍幸福家 秋天
7月23-8月23日,海藍博士與部分心理學創始人舒爾茨博士帶領你錨定親密關係中最常見的四大矛盾:溝通與性、金錢、婚外情,挖掘矛盾背後的真實需求,從最深處化解這些矛盾,享受親密關係裡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