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李元麗 崔呂萍 人民政協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
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2019年,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領域。交通運輸領域(包含營運性運輸、私人乘用車、摩託車、農用運輸車等非營運性運輸)碳排放佔全國終端碳排放15%左右(不包含國際航空和遠洋船舶在公共區域的排放)。
交通運輸行業如何加快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
「我們要開展專題研究,在中央政府層面出臺交通運輸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性文件,建立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能耗和碳排放監測評價體系,編制交通運輸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加快建設交通運輸領域能耗與排放在線監測平臺的同時,設立交通運輸碳減排產業基金,用於低碳能源轉型和實現碳減排的技術研發、技術示範、市場推廣等。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等大氣汙染國家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工作。」王先進建議。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凌振國建議,要支持一些有條件的區域先行先試,要助力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尤其是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推動落實好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進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執行到位。要按照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總體要求,緊盯人民群眾身邊的汙染問題,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
「另外,應圍繞落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要求,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區域治理,清理整治違法違規行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讓美麗中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凌振國表示。
以創新提高生態效率
如何落實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表示,針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一方面要達成國內可循環、產業安全自主可控、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等產業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則要逐步達成「2030年達到碳峰值」「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2060年實現碳中和」等階段性目標,必須通過創新、通過提高生態效率去實現。
為此,鍾茂初給出了自己思考:一是根據「國內可循環」「產業安全自主可控」「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目標,要明確各主要產業持續發展的必要規模和結構,不能簡單地以高汙染產業、中低汙染產業來決定產業發展的取捨,確定了其相應的碳排放、汙染排放的必要規模,同時從整體的碳排放、汙染排放的規模、可用額度、「生態效率提升」目標,按照產業聯繫,轉化為各主要產業的碳排放、汙染排放必要規模、可用額度、「生態效率提升」目標;二是各主要產業(如,汽車產業、建築業、能源產業等),要從全產業鏈綠色化視角,探討各產業環節的綠色化目標與綠色化路徑,以實現各主要產業的碳排放、汙染排放必要規模、可用額度、「生態效率提升」目標;三是積極探索各主要產業「全產業鏈綠色化」的政策機制。如,針對建築業、汽車產業,探討從消費角度適度引入「碳排放消費約束」機制,可將目前普遍使用的住房限購、汽車限購政策轉化為「碳消費碳額度」,由消費者對於「消費碳額度」的精打細算,倒逼相關產業生產、流通等環節的綠色化轉型。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曹培璽認為,關鍵是要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側的改革、創新,提高清潔能源或零碳、低碳能源的佔比。「為此,能源企業要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首先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主動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其次是抓住『兩新一重』重大機遇,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最後是優化能源發展結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整合資源聯合攻關,保障能源技術安全,加快國產化替代和信息技術發展,保障能源網絡安全。」曹培璽建議。
記者:李元麗 崔呂萍
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