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積極推動碳中和——訪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

2021-01-08 澎湃新聞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積極推動碳中和——訪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

2021-01-08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八項重點任務,「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溫室氣體猛增,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什麼?對建材行業帶來哪些影響?《中國建材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

記者: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30年和2060年這兩個時間點是如何設定的,對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林伯強:

2030年實現碳達峰意味著兩點:一是2030年後我國碳排放將呈下降趨勢;二是從現在起到碳達峰年限,我國碳排放可能會增加。未來10年內,清潔能源會得到較好的發展,但實質性減少使用化石能源仍然很難得到較大突破。因此,將碳達峰的目標設定在10年後的2030年是比較穩妥的。雖然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看上去更加久遠,時間充裕,但這個目標遠遠比2030年實現碳達峰更難實現。「碳中和」意味著經濟社會活動引起的碳排放,和商業碳匯等活動抵消的二氧化碳,以及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由於實際生產生活中不可能不排放二氧化碳,碳中和的概念其實是通過擁有等量碳匯或國外碳信用衝抵自身碳排放,來實現淨碳排放接近於零。如果未來碳捕獲等負碳技術進展較慢,或清潔能源的成本不能有效大幅度降低,低碳轉型將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困難的過程。

記者:

我國目前碳達峰及碳中和工作處於怎樣的階段?未來需要如何布局規劃?

林伯強:

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不得不儘快為此做出改變,因此40年的時間對我們來說非常緊迫。從我國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現狀來看,在資源稟賦的約束下,我國的能源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佔比57.5%,石油消費佔比18.9%,天然氣消費佔比8.1%,化石能源消費總量佔比接近85%。

考慮到如此巨大的碳排放總量,我國在2030年左右實現碳達峰之後,需要在接下來的30年內完成碳中和目標,將推動我國能源系統發生顛覆性改變。可再生能源、儲能行業、節能行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生物智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等相關低碳、零碳及負碳行業需要加速推廣。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主導方向。未來40年內達到碳中和,對於我國來說,時間緊迫。需要從「十四五」規劃開始布局,在未來40年的各個五年規劃中提出階段性的減排目標,爭取在碳中和相關領域提前布局。特別是需要鼓勵國有能源企業積極、儘早加入布局,利用雄厚的國有資金和成熟的技術積累發揮優勢,成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下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能源行業轉型難度大,牽涉面廣,未來40年內,碳中和將始終是我們經濟和社會發展要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我國的產業結構將產生巨大的變化,碳中和的成本高低會對產業結構產生巨大影響,而且行業之間、各國之間也會為實現碳中和進行博弈。

記者:

建材產業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性產業,存在能耗高、排放多、產能過剩等問題。您覺得碳達峰、碳中和將對建材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建材行業應該作出哪些改變?

林伯強:

未來建材行業要從高耗能角度考慮,如果本身耗能大且面臨碳中和約束,需要特別注意碳中和成本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如果碳中和成本降不下來,就有可能需要減少使用量,這也就意味著市場規模將被壓縮,整個行業將發生巨變。未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完成,中國對鋼鐵、水泥等產品的需求可能出現大幅下降,工業部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將大幅下降。但要實現工業端的完全零碳排放,也還需要結合自然碳匯以及CCUS等負碳排放技術。在短期內,在這些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之前,提高工業端的能源使用效率、控制煤炭消費以及加快煤炭替代則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因此,建材行業必須行動起來,通過加強創新、結構調整等降低環境成本,減少化石原料的使用,為碳達峰、碳中和作出積極的貢獻。

(採訪對象簡介:林伯強,加利福尼亞大學(Santa Barbara)經濟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國際期刊Energy Economics主編,主要的研究和教學方向為能源經濟、能源政策和技術經濟,著有《初級能源經濟學》《高級能源經濟學》《能源金融》等。)

中國建材報記者:李帥

責編:張玲玲 劉璇

校對:和新龍

監審:王怡潔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評論:實現「碳中和」 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實現「碳中和」, 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作者: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近期,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隨著碳配額總量的日趨收緊,碳價格的上漲將給企業造成成本壓力,企業就需要將碳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且,隨著能源市場深化改革,能源價格也將進一步體現排放成本,不管是能源商品還是其它商品,消費者終將面臨碳排放的支付問題。可以說,碳中和的最終買單主體主要是消費者。也只有消費者願意買單,並且通過提高買單來對消費者進行碳約束,生產側碳減排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央企要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行動
    近日,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指出,央企要主動服務和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帶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發揮帶頭示範作用。  記者獲悉,國家電網、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四大電力、電網央企已做出針對性安排。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澎湃新聞 近日,能源基金會發布《中國碳中和綜合報告2020》(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由2060年碳中和願景所引領的一系列轉型工作,將提升中國在新興的綠色經濟領域的領導地位和競爭力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交通運輸行業如何加快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鍾茂初表示,針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一方面要達成國內可循環、產業安全自主可控、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等產業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則要逐步達成「2030年達到碳峰值」「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2060年實現碳中和」等階段性目標,必須通過創新、通過提高生態效率去實現。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未來能源系統依靠誰?
    這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是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提升其裝機容量和消費佔比;二是進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同時提升能源效率達到甚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還要拆掉能源體系中的「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的重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吳吟指出,科技將決定碳基能源的未來,科技也將重塑未來的碳基能源。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面臨哪些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 新華財經|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加快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與會專家表示,我國要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需要推動經濟、能源、環境實現均衡與路徑優化,加速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今年9月份,中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願景的提出,對我國推進能源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 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寧成立
    日前,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機構--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南京成立。碳研院由南京市政府聯合東南大學等有關方面共同組建,將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開展研究,促進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地方政府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諮詢,為企業提供綠色轉型的解決方案。
  • 碳中和 風來了
    原標題:中金首席訪談:碳中和,風來了   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有分析家表示,這個目標的提出並不容易,並且遠遠超出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關於「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或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也將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
  • 蘇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
    蘇偉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需要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發生深層次變革,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強有力的舉措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持續推動經濟和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一是堅持低碳發展戰略,大力調整能源結構。
  • 「碳中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約束」研討會在京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林晨主持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鄭新業作開場致辭。他表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重要貢獻,但也構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約束條件。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執行措施上,一方面是減少自身運營產生的碳排放,如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購買綠色電力、將公務車輛置換為電動車、提高自有建築的綠色建築認證比例;另一方面是對剩餘溫室氣體排放引入抵消計劃,如通過植樹造林、購買碳排放配額、以及投資活動產生的減排效益等方式來抵消剩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實現碳中和。
  • 啥是碳中和?全球首家研究院在南京揭牌
    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攝 12月11日,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機構——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南京成立。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解振華線上致辭,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出席並為研究院揭牌。省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委主任、碳研院院長朱曉明出席。
  • 施耐德電氣徐韶峰:擁抱碳中和,助力構建電網低碳可持續未來
    前不久,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施耐德電氣積極響應這一倡導,並宣布2025年從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2040年實現整個供應鏈即全生命周期端到端足跡的碳中和,並持續引領數位化轉型以實現低碳與可持續,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實現從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轉型,在供給 端,將會推動非化石能源電力比例提升和電氣化率提升,在非電能源領域將會加速推動 氫能的發展;在需求端,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一方面對能耗的控制我們認為不會放鬆, 加速沿海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會建立碳排放的監測以及碳排放權的交易體系,逐步完成 對於減排的推動。
  • 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 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原標題: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 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12月8日,日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