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 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2020-12-1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 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12月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啟動國家能源政策審查,以保障油氣穩定供應為前提,加速推進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同時評估天然氣制氫和氨的前景,為氫能經濟戰略規劃鋪路。業界普遍認為,日本此舉是希望通過能源政策調整為2050年完成碳中和目標掃清障礙,但該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始終面臨著發電成本高、併網難等瓶頸。

  「綠電」需求難以滿足

  事實上,昂貴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正在成為日本企業的「不可承受之重」,部分日企甚至有遷移海外的打算。據媒體報導,目前,日本大型企業都在「積極清理」旗下業務和投資組合,有40多家日企承諾將100%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但由於日本清潔電力昂貴且購買渠道艱難,這些企業已經開始考慮從日本遷離。

  索尼公司日前表示,日本可再生能源政策沒有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支撐,這導致其不得不將生產業務移至海外,否則難以完成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該公司執行長吉田憲一郎稱:「在日本,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非常困難,數量有限、價格又太高。在多國企業尋求將全球供應鏈轉向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之際,日企在消除自身碳足跡方面仍然步履維艱。」

  據了解,索尼計劃到2040年旗下所有業務和部門都採用綠色能源。該公司在歐洲的工廠已經全部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北美的工廠將於2030年前完成轉型,但日本本土的工廠要完成這一目標異常艱難。面對同樣困擾的還有光學機器製造商理光、金融服務公司日生資管等日企。

  《金融時報》彙編的數據顯示,日企的「綠電需求」根本無法得到滿足,目前該國製造領域的工廠僅1%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媒體指出,如果要達到上述日企100%綠色運營目標,日本不僅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水平,還要大幅調整清潔電力購買機制,以鼓勵企業和民眾可以較低成本、較便捷途徑購買到清潔電力。

  「風光」平價上網難

  一直以來,日本企業不斷呼籲政府放寬可再生能源法規,尤其是土地、海岸線、港口的利用限制,以促進更多太陽能電站、風電場的投建,從而讓日本儘快進入「風光」平價上網時代。

  為了推進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日本於2012年7月引入了固定電價制度,在該制度框架下,電力公司「有義務」在一定期間內、以相同的價格收購可再生能源電力,但其中涉及的稅費等則被轉嫁至企業和家庭身上,導致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成為了一種「奢侈」。

  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出,實施固定電價制度8年來,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也暴露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必須重新審視該制度,更多地通過市場手段來推動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去年8月,日本經濟產業省通過了固定電價臨時修正方案,明確將工商業太陽能、風能發電項目列為「競價項目」,旨在通過市場交易和競標等方式,培育具有競爭實力的電力企業,同時減少民眾和企業負擔。

  行業諮詢機構伍德麥肯茲指出,日本大型太陽能電站的成本是全球最貴的,目前,該國太陽能發電競標平均報價為每千瓦時12.57日元(約合0.12美元)。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對廢棄農用地的使用限制、電網限制,使得太陽能開發商獲得土地異常艱難。

  與此同時,日本「風光」電價過高也限制了氫能的發展。據伍德麥肯茲研究總監PrakashSharma表示,日本電價昂貴,使得該國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比化石燃料制氫高2-4倍。「日本政府期望在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降至30美元/千克,但這有個前提,太陽能與風電的平均能源成本至少得再降37%。」

  企業對實現碳中和信心不足

  今年11月至12月期間,日本行業研究機構「日經研究」對約500家日本大中型企業進行調查發現,超過2/3的日企認為,日本很難甚至根本無法完成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這凸顯出該國推進綠色能源轉型面臨著極大挑戰。

  接受調查的日企中,有50%的公司認為,未來10年內,日本有望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有40%的公司認為,日本有望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約44%的受訪企業表示,核電站應繼續按當前水平運行,以助力日本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而27%的受訪企業堅持認為,日本必須讓更多核電站恢復運行,否則光靠太陽能、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根本無法完成碳中和目標。

  一家日本精密機械製造公司的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大刀闊斧的削減排放,不僅需要超前技術,更需要龐大的資本投入,資源優勢本就不足的日本,做出2050年淨零排放的承諾,很難讓人信服。」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撰文稱,儘管日本加強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但卻面臨著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困境,森林和多山的地形極大限制了日本太陽能和風電的發展空間,使得該國成為全球清潔發電成本最高的國家。日本向清潔能源過渡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不僅需要對全國能源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革和升級,還要在可再生能源政策方面予以更為明確的激勵和支持。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younannan)

相關焦點

  • 日本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高、難購買實現碳中和目標阻力巨大
    業界普遍認為,日本此舉是希望通過能源政策調整為2050年完成碳中和目標掃清障礙,但該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始終面臨著發電成本高、併網難等瓶頸。「綠電」需求難以滿足事實上,昂貴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正在成為日本企業的「不可承受之重」,部分日企甚至有遷移海外的打算。
  •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跑?
    不久前,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已經啟動,除了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外,還將以發電行業為首批開展碳排放配額分配,啟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
  • 王志軒:碳中和目標下中國電力轉型戰略思考
    而目前我國電力行業又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我國既定的碳排放達峰目標和碳中和目標,電力行業亟需加速轉型,加快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中心的電力系統轉型,加速能源電力系統深度脫碳進程。  (一)從能源供給側分析  為加速實現現有能源系統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統轉變,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重點在於明確形成「以電為中心」和加快以可再生能源為中心的新一代電力系統的轉型共識、健全新時代下的電力市場體系,加快開展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制定能源轉型路線和實施方案,明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長期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推動能源、電力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發展與應用
  •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儲能關鍵支撐作用
    這一目標承諾對於全球氣候治理的推進是一個巨大鼓舞,但對於我國的經濟體系、能源發展而言,則是一個巨大挑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讓能源革命有了清晰明確的發展路線圖,也給能源轉型設定了總體時間表,能源結構轉型需加速向前推進。作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技術,儲能的發展已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日益迫切的需求。2030可再生能源目標的宣布,再次引起產業界對儲能的熱議。
  • 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如何實現2060年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9月2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歡迎習近平主席就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和中和發表的聲明。中歐將共同努力以實現這一目標。」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 實現「碳中和」,從排放端必須考慮工業和電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部分排放並不能完全避免,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還需要一定量的人工碳匯,比如碳捕獲、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
  • 新華財經|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加快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與會專家表示,我國要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需要推動經濟、能源、環境實現均衡與路徑優化,加速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今年9月份,中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願景的提出,對我國推進能源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任務艱巨「應儘早謀劃『碳中和』場景下能源生產、消費轉型升級的路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就必須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明確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目標的能源發展方向。史玉波表示,雖然我國初步告別了粗放的生產方式和敞口的消費方式,但離能源高質量發展目標仍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化石能源佔比仍然較大,實現煤電達峰仍需一段時間;其次,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標高於發達國家;再次,電力系統靈活性亟待提升,需求側調節能力受制於體制機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消納;最後,在能源關鍵技術裝備方面尚未完全獨立自主,燃氣輪機、DCS
  • 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可再生能源概念後市潛力巨大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共計200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巴黎協定》,這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推動全球儘早實現碳中和。美國在川普黨政期間退出了巴黎協定,而候任總統拜登表示,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要重返《巴黎協定》!
  • 「碳中和」競賽倒逼能源轉型,中國能否彎道超車
    彭博新能源財經12月1日發布《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顯示,截至目前,全球60%碳排放的國家和地區已制定碳中和目標,包括中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煤炭時代成就了英國,油氣時代成就了美國。在這場圍繞「碳中和」的巨大變革中,作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中國,能夠成就怎樣的角色?
  • 「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日本先制定了兩個「小目標」
    資源匱乏的日本將如何實現擺脫汙染性化石燃料的目標?10月中旬,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首次施政演說中,就勾勒了日本在碳排放領域的新目標:日本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當時,他對日本國會議員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將改變我們的工業結構、經濟和社會情況,並帶來重大增長。」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從長遠來看,碳中和情景會迫使化石能源的利用大幅減少,大部分的用能需求將由非化石能源以電能的形式來滿足。這意味著電力部門將要開展更深度的低碳轉型,顛覆現今煤電主導的電力系統,構築足以支撐高電氣化社會龐大用能需求的清潔電力系統。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碳中和」意味著社會活動引起的碳排放和商業碳匯等活動產生與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實際生產生活中不可能不排放二氧化碳,即使電力行業實現了全額可再生能源,但其他行業很難做到生產過程的零排放(包括可再生能源製造過程),還有其他例如水泥生產的導致碳排放等。「碳中和」的概念就是可以通過擁有等量碳匯或者國外的碳減排信用抵消自身的碳排放,使淨碳排放接近零。
  •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有哪些?
    記者 | 侯瑞寧1「中國可以在2030年順利實現碳減排達峰。挑戰在於達峰之後如何快速實現碳中和。」在12月1日舉辦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發布會上,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表示。
  • 綜合分析: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路徑
    2060年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是一個巨大挑戰。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評估,要實現2℃目標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時間在2070年左右,實現1.5℃目標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時間在2050年左右。
  • 我國可再生能源將正式進入平價上網時代
    過去十年,可再生能源帶著綠色「光環」,以迅猛的姿態,發展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能源領域一枝獨秀。 從明年起,除海上風電外,我國可再生能源將正式進入平價上網時代。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成本已然大幅下降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未來能源系統依靠誰?
    這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是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提升其裝機容量和消費佔比;二是進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同時提升能源效率達到甚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還要拆掉能源體系中的「圍牆」,讓各能源品種有機融合,共同擔當起降碳減排的重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吳吟指出,科技將決定碳基能源的未來,科技也將重塑未來的碳基能源。
  • 中東部地區難憑一己之力實現「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擊發了國內「碳中和」競賽的發令槍,但對於我國中東部地區而言,這既是承諾,更是一種鞭策。以江西省「碳中和」前景為例,我國中東部地區「碳中和」之路並非「高枕無憂」。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延遲達峰將阻礙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馬裡蘭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研究主任萊昂·克拉克在發布《報告》指出,無論是全球性研究還是國家研究,都一致要求中國儘早實現排放達峰,以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之內。即便是按照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的情景,也要求中國儘可能在2030年前實現排放達峰。
  • 海通國際孫明春:金融行業碳中和成本僅為千分之一,有望2030年實現...
    :「金融機構是碳強度非常低的行業,整個行業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甚至更早實現碳中和目標」。 以下為實錄: 謝謝主持人,也非常感謝《財經》邀請我參加今天的可持續發展論壇。我今天是想講講金融部門是否可以提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海通國際是海通證券在海外的子公司,我們在去年12月已經宣布在2025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目標是在碳排放在2030年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