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競賽倒逼能源轉型,中國能否彎道超車

2020-12-18 虎嗅APP


12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講話,首次提出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風電、太陽能發電在2030年的裝機容量指標——二者的發電總裝機將達到2019年底的三倍。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為2.1億千瓦、太陽能2億千瓦。


「新能源很可能成為中國繼5G之後的又一個領先全球的行業。」作為政府代表團成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12月2日通過電話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


「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全球利益重新分配,各個國家在全球分工中將有新的角色。」柴麒敏對界面新聞稱。


1709年,一位名叫亞伯拉罕·達爾比的英國金屬工匠,發明了利用煤炭煉鐵的技術。最終,人類在上世紀初從薪柴時代進入到了煤炭時代。


煤炭工業助力英國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領頭羊。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西部發現了石油。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更迭,世界能源格局在1960年代從煤炭時代轉向為石油時代。


石油工業助力美國成為了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並通過控制石油美元體系,在全球範圍內掌握了最大話語權。


如今,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因素的驅動下,各國相繼提出淨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標,加速了全球能源結構從石油時代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彭博新能源財經12月1日發布《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顯示,截至目前,全球60%碳排放的國家和地區已制定碳中和目標,包括中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


煤炭時代成就了英國,油氣時代成就了美國。在這場圍繞「碳中和」的巨大變革中,作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中國,能夠成就怎樣的角色?


「碳」博弈


就像石油曾被作為大國博弈的工具一樣,碳減排、碳中和已成為大國輾轉騰挪的新棋子,各國進入「碳中和」競賽進行時。


今年9月,中國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等途徑,抵消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零排放」。


中國提前了此前設定的碳達峰時間,並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目標。


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框架之下,中國提出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包括到203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總量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中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


這場「碳中和」競賽的發起者是歐盟。


一年前,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綠色新政」,提出到2050年歐洲將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地區,並為此制定了詳細的路線圖和政策框架。


這些政策措施覆蓋工業、農業、交通、能源等幾乎所有經濟領域,以加快經濟從傳統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實現綠色復興。


歐盟多方領導人表示,「綠色新政」是歐洲經濟復甦計劃的驅動力,也是歐盟走出疫情陰影的「生命線」。


12月1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已就歐盟長期預算方案達成共識。總額1.8萬億歐元的長期預算將用於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更加綠色環保和數位化的歐洲。


這筆預算包括7500億歐元復甦基金,其中25%用於氣候行動。


自1980年代末提出應對氣候變化以來,歐盟一直在碳減排問題上態度堅決。


今年,歐盟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已首次超過化石燃料。英國氣候及能源智庫Ember發布的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歐盟國家風能、太陽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包攬了其發電總量的40%,化石燃料發電量的佔比僅為34%。


與之相比,美國對待碳減排的態度顯得搖擺不定,共和黨、民主黨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巨大分歧。


2016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代表歐巴馬政府籤署了《巴黎協定》;次年,新上任的川普宣布退出該協定,並於今年11月4日生效。


川普稱,《巴黎協定》是「一項對美國企業不利的協定」,對美國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使美國處於不利競爭地位。」


但今年新當選的總統拜登表現出了對氣候問題的足夠重視,已表態將帶領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今年7月,拜登提出「公平的清潔能源未來」願景,計劃2035年前將發電領域的碳排放完全清零,並讓美國經濟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轉向太陽能和風能以及其他技術,以達成「不晚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雖然美國在碳減排政策上反覆,但其若想實現減排目標,仍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能源技術創新方面。


IHS Makit公司副董事長、全球能源專家丹尼爾·耶金認為,美國的優勢得益於其獨特而富有活力的能源創新生態系統、鼓勵冒險精神的文化以及能夠調動資本的金融體系。


歐美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碳減排的不同態度,與它們各自的能源結構現狀、以及經濟振興途徑差異有關。


對於歐洲而言,通過碳中和目標鞏固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主導權,不僅意味著實現區域綠色復興,且意味著掌握未來話語權的可能。


但美國是油氣時代的最大受益者。長期以來,美國經濟依賴於油氣行業。得益於頁巖氣革命,2018年,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


截至去年底,美國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消費量仍佔到一次能源消費的80%。在發電量佔比中,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僅為18%。


「在1997年的京都氣候大會上,歐洲想要美國加大溫室氣體排放削減數量,遭到了美國的拒絕。」丹尼爾·耶金在其著作《能源重塑世界》中寫道。


歐美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也多次施壓。今年年初,馮德萊恩表示,中國和其他大型化石燃料生產國要找到對碳排放進行定價的方法,否則有可能面臨歐盟計劃對進口商品加徵的碳邊境調節稅。


碳邊境調節稅是歐盟實現「綠色新政」的重要途徑,目的在於保護那些被要求減少「碳足跡」的歐洲企業,免受歐洲大陸以外「碳傾銷」的影響。


碳邊境調節稅的詳細提案將於明年提出,最先會在鋼鐵、水泥和電力領域實施。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承壓。2007年左右,歐美國家就祭出「碳關稅」大旗,遭到中國政府的反對。當時有輿論認為,「碳關稅」和「碳減排」是歐美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遏制。


柴麒敏認為,「碳中和」將成為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全球性標準,甚至是貿易和投資進入的「門檻」,並有可能因此形成「基於新規則的國際秩序」。


中國契機


如果說歐盟提出碳中和的背後動機之一,是為了掌握未來的話語權,中國加入這場競賽的重要目的,則是為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第二次轉型。


在柴麒敏看來,這是中國從國家利益、國際形勢兩個大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兩個方面進行統籌考慮之後,作出的戰略性決策,將對中國可持續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也成為外界眼中高耗能、高汙染的典型。


2006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92.6億噸,大於美國和歐盟的排放量總和。約九成的碳排放來自電力和熱力生產、工業和交通等領域。


柴麒敏表示,中國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也進入到了一個低增速、低增量的階段,正是謀定改革開放後第二次經濟轉型的關鍵歷史期。


「碳中和願景的實施將使中國經濟增長和碳排放量實現絕對脫鉤,將促進經濟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柴麒敏稱,這是中國從自身發展階段和未來發展戰略作出的判斷。


中國正在為此努力。


11月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未來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該文件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產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


交通行業將從燃油車向電氣化轉型加速。


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等。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20萬輛,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能源行業也將迎來新業態。


柴麒敏表示,可再生能源是一種零邊際成本的生產模式,初始投資後,後期運營成本很低,技術曲線的學習率很高。即將到來的能源革命可能是一場「贏者通吃」的遊戲,如果未來可再生能源成本降到新低,將有望迅速佔領能源市場,智能電網、制氫、儲能等輔助服務都可能圍繞其供應鏈來進行打造,繼而形成新的業態。


在此影響下,中國很可能會跨過「油氣時代」,從「煤炭時代」直接進入「非化石能源時代」。未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基地將向非化石資源豐富的地區遷移。隨之,上下遊產業和就業人口將發生變化,利益格局也會隨之調整。


由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國投資者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共同編寫的《零碳中國·綠色投資》報告指出,中國零碳能源轉型將在七大領域催生巨大的投資市場,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和數位化。


中國零碳轉型七大投資領域帶來巨大市場規模和效益。圖片來源:《零碳中國·綠色投資》報告


該報告指出,2020~2050年,將有70萬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因此被撬動;僅在零碳電力、可再生、氫能等新興領域,將創造300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


根據柴麒敏的模型測算,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智能電網及輔助服務、先進儲能、綠氫冶金和化工、新能源汽車、電氣化高速鐵路、綠色零碳建築、碳移除工程等領域的新增投資將超過139萬億。


此外,柴麒敏指出,2000年以來,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7%,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增多,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越來越凸顯,也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科學性」考量。


今年3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去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了1.1攝氏度。與《巴黎協定》制定的2℃、特別是1.5℃溫控目標空間進一步縮減。


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兼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婷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中國所承諾的行動目標,從對本國人民的未來和世界人民福祉的雙重考慮出發,也最大限度考慮到了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她認為,中國正在為發展中國家探索一條在大規模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同時實現低碳甚至脫碳的全新發展路徑,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可循。


中國的底氣


12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碳中和」目標倒逼中國能源轉型大幅提速,推動可再生能源進入「倍增」階段。同時,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帶來了很大底氣。


中國零碳轉型七大投資領域產業發展階段。圖片來源:《零碳中國·綠色投資》報告


柴麒敏認為,自2006年中國實施《可再生能源法》、次年國務院首次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正式進入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增長規模史無前例。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風電及光伏大國。截至2019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已連續七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連續五年全球第一,並基本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


過去十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得到大幅下降。其中,光伏發電成本降低約九成,風電發電成本降低了七成,已具備與煤電競爭、實現平價上網的條件。


在可再生能源及相關技術方面,中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柴麒敏列舉數據稱,201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專利數佔到全球的58%,累計專利數接近於30%,位列全球第一。國內完善的製造業供應鏈,也為可再生能源裝備的生產提供了後盾。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國內多晶矽、組件產量分別連續9年、13年位居全球第一;多晶矽、矽片、電池和組件四個環節產量在全球佔比均超過三分之二。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9》顯示,去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達7.94億千瓦,佔全部電力裝機的39.5%;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04萬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量比重為27.9%。


IHS Makit公司副董事長、全球能源專家丹尼爾·耶金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多年來,中國一直非常關注「新能源」。這一點從中國在太陽能和電池領域的全球角色中可見一斑。


丹尼爾·耶金認為,在以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減排為主要驅動力的新一輪能源轉型中,中國佔據優勢和主動,且可能成為能源轉型中獲益最大的國家。


他認為,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助於減輕中國油氣的對外依存度,將帶來巨大的戰略利益。截至2019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5%。


丹尼爾·耶金還對界面新聞表示,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一大優勢是有能力設定目標,再調動政策和資源朝著目標邁進。


但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仍任重道遠。


目前,煤炭仍是中國能源消費的主體。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佔比仍高達80%左右。其中,煤炭佔比為57.7%,油氣消費佔比約為27%。


這迫切要求降低煤炭消費。但在此過程中,地方和企業存在經濟和盈利增長的現實需求,尤其對於山西、內蒙等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地區而言,轉型陣痛將更為明顯。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另一難度在於時間。


李婷指出,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只預留了30年時間,西方發達國家則一般需要40~70年。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的人口數量、發展速度、經濟規模以及資源稟賦,30年意味著巨大挑戰。


在重重挑戰中,中國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成為關鍵。


柴麒敏表示,對於能源轉型中受到衝擊比較大的傳統行業、地方和群體,中國可以借鑑歐盟的公平轉型機制提供支持和保障,讓所有人都能分享到低碳轉型的綠色效益。該機制根據特定標準分配資金,優先考慮惠及煤炭、泥炭開採、頁巖油氣等行業工人,幫助煤炭依賴國完成能源轉型。


李婷指出,考慮到零碳中國仍然處在發展建設的早期階段,政府應圍繞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儲能、氫能、零碳電力等七大領域出臺引領性和針對性的細化政策措施,完善投資環境,引導投資進入零碳領域。


她認為,對企業而言,應將碳中和目標確定為制定公司發展戰略的重要考量,明確自身在以碳中和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位置,發現新的發展機會。


在李婷看來,美國擁有領先的能源創新生態系統,歐洲有長期而明晰的零碳發展戰略和市場機制,發展中國家在跨越式發展方面擁有很大機遇。目前,衡量誰會成為最大贏家為時過早。


「碳中和是一項長跑。想要笑到最後,需要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以及根據優良實踐不斷提高政策和行動的力度。」柴麒敏說,碳中和不僅要求最為核心的能源系統加速轉型,而且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都需要出現體系性的變革。


相關焦點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未來能源系統依靠誰?
    多位專家表示,碳中和的宏偉願景和近期目標對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意義重大,對此科技界和產業界應該充滿信心,共同發力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攜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機械工業部原部長何光遠指出,碳中和目標不是一句空話,需要落地實施和兌現。凡事一定要實事求是、去偽存真、眼睛向下、務實發展,把我們這代人該做的事認真做好。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12-13 18:17 來源
  • 王志軒:碳中和目標下中國電力轉型戰略思考
    >  中國能源低碳轉型世紀大劇的幕布就此拉開,由能源低碳轉型為主導的、改變中國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偉大實踐就要在中華大地展開。屈指算來,大多數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碳排放已經達到峰值,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約60年;中國在2030年前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其過程是30年,是發達國家的一半時間,而且這一階段正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  中國能源低碳轉型世紀大劇的幕布就此拉開,由能源低碳轉型為主導的、改變中國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偉大實踐就要在中華大地展開。
  •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跑?
    近期,中國最熱的能源話題非「碳中和」莫屬。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能源行業開始「加速跑」的發令槍。 那麼,能源行業如何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一直以來,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呈現較高的正相關趨勢。
  • 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認為:「研究表明,2060年『碳中和』情景的排放路徑需要在2050年實現近零排放,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實現2060年『碳中和』需要全社會經濟體系、能源體系、技術體系等方方面面的巨大轉變,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碳中和將會完成中國的能源轉型。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長期來看碳中和將會完成美麗中國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目標,我們大膽的預測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能將成為一次能源主體,能源消費中電氣化率達到100%,二次能源中氫能達到30%,完成淨零排放。
  • 國家能源集團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
    尚品牌   12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智庫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四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將共同研究國家能源集團引領能源煤炭電力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路徑。
  • 碳中和 風來了
    原標題:中金首席訪談:碳中和,風來了   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中金公司: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認為這個目標將實現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革命,不僅會重塑中國能源結構,也會對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帶來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化的應用在電力,交通的普及。而從一個更大的維度去看,中國進行能源領域的碳中和變革也是中國科技進步浪潮下的一個能源領域縮影。碳中和=更經濟+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結構。
  • 新華財經|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加快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
    與會專家表示,我國要實現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需要推動經濟、能源、環境實現均衡與路徑優化,加速構建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今年9月份,中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願景的提出,對我國推進能源轉型具有重大意義。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交通運輸行業如何加快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邁進?「我們要開展專題研究,在中央政府層面出臺交通運輸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性文件,建立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能耗和碳排放監測評價體系,編制交通運輸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指南,加快建設交通運輸領域能耗與排放在線監測平臺的同時,設立交通運輸碳減排產業基金,用於低碳能源轉型和實現碳減排的技術研發、技術示範、市場推廣等。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面臨哪些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積極推動碳中和——訪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什麼?對建材行業帶來哪些影響?《中國建材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同樣表示,「碳中和」願景不會輕而易舉實現,能源產業加速向低碳轉型,要付出艱苦努力。任務艱巨「應儘早謀劃『碳中和』場景下能源生產、消費轉型升級的路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就必須加快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明確以綠色低碳為主要目標的能源發展方向。
  • 智慧能源助力碳中和倡議書發布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11月10日上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智慧能源產業聯盟聯合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能源高峰論壇在南京紫金山莊拉開帷幕。此次論壇以「全球能源合作——智慧能源引領能源革命」為主題,會聚了全球數十家能源企業高管和知名專家學者在內的近400名嘉賓。現場,中國智慧能源產業聯盟發布了《智慧能源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行動倡議書》。同時,17個重大能源合作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341億元。
  • ...能源挑戰:數據中心能否實現碳中和?綠會國際顧問應邀參加康奈爾...
    科技公司經常談論他們的綠色目標,那麼,他們計劃如何使這些數據中心更環保甚至碳中和呢?為此,「康奈爾能源連接」(Cornell Energy Connection)在今年12月計劃舉辦一系列虛擬活動,專家們將分享他們對影響該行業的關鍵問題的看法,例如清潔能源的不公平獲取和能源儲存的持續發展。
  • 中國碳中和,給地球降溫0.2度值多少萬億?
    這意味著,中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研發推廣低碳技術、健全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增加生態碳匯的步伐將大大加快,不僅各個產業部門深受影響,普通民眾的生活也會在諸如垃圾分類、禁用塑料吸管等細節中悄然改變。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中東部地區難憑一己之力實現「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擊發了國內「碳中和」競賽的發令槍,但對於我國中東部地區而言,這既是承諾,更是一種鞭策。以江西省「碳中和」前景為例,我國中東部地區「碳中和」之路並非「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