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全球約有4%的溫室氣體排放是由大型科技公司造成的?這是民航業排放量的兩倍!到2025年,信息和通信技術部門將消耗全球20%的電力,用於連接網際網路的設備、視頻流、電子郵件、雲計算和監控攝像頭,使數據中心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用戶。
我們常常指尖一點,就能輕鬆地將數據上傳雲端。這些雲端的方便,背後是「電老虎」馬不停蹄的、夜以繼日的在運轉。
科技公司經常談論他們的綠色目標,那麼,他們計劃如何使這些數據中心更環保甚至碳中和呢?
為此,「康奈爾能源連接」(Cornell Energy Connection)在今年12月計劃舉辦一系列虛擬活動,專家們將分享他們對影響該行業的關鍵問題的看法,例如清潔能源的不公平獲取和能源儲存的持續發展。
以「迎接能源挑戰:數據中心能否實現碳中和?」為主題的研討會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下午3點舉辦,中國綠髮會國際工作顧問杜暉賢(Fred Dubee)教授應邀參加了此次會議,並與綠會國際部小夥伴們進行了分享。
此次會議是兩次會議中的一場——分別於12月11日、12月18日舉行的「虛擬2020康奈爾能源連接」(CEC)系列活動之一。本次會議將重點討論數據中心面臨的能源挑戰、為儘量減少其排放量已經採取的措施以及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哪些節能技術。
【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
** 為什麼「數字」實際上並不意味著「綠色」?
** 對大型數據中心需求的增長,會對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如何創造性地構建可再生能源交易,以減少信息和通信技術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 數據中心實現碳中和的主要管理挑戰是什麼?
【反思海量數據的環境代價:背後是驚人的耗電量】
比如,數據中心的散熱是一個問題。為了降低能耗,數據中心紛紛被放入天然「冰箱」。
例如,微軟將數據中心「埋」在了加利福尼亞海岸約9米深的海底和蘇格蘭奧克尼群島水下,臉書(facebook)的數據中心建在了北極圈以南100千米處的瑞典呂勒奧鎮, 阿里雲千島湖數據中心利用了深層湖水製冷,華為、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的數據中心也在貴州群山間隱藏著。
在中國,據工信部網站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各類在用數據中心總量已經達到28.5萬個,全年耗電量超過1200億千瓦時,約佔我國全社會用電量2%。
數據中心生命周期普遍為10-15年,一旦開始運行,從不停歇,數據中心就是一個「電老虎」。
截至2018年底,我國數據中心總量已超過40萬個,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的總機架數達204萬個。截至2019年,數據中心用電量連續8年以超過12%的速度增長。2019年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7%,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預計2020年和2025年,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機架數量將分別達到498萬和802萬個。
對我國來說,建設綠色數據中心是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任務,是保障資源環境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是深入實施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的有力舉措,更是貫徹落實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2019年2月,工信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加強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提升數據中心綠色發展水平為目標,以加快技術產品創新和應用為路徑,以建立完善綠色標準評價體系等長效機制為保障,大力推動綠色數據中心創建、運維和改造,引導數據中心走高效、清潔、集約、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實現數據中心持續健康發展。
「電老虎」的碳中和之路遙遙,數據中心如何加速脫碳?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整理/Linda 校/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