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實現「碳中和」 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實現「碳中和」, 消費者行為不容忽視

作者: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

近期,中國提出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由於生產活動具有碳排放量大,政策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世界各國大多將電力、交通、建築等行業作為碳減排規制的重點對象。

在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下,以電力生產、工業製造等「排放大戶」為抓手當然無可厚非。但需要指出的是,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碳排放的終極根源是消費。從消費側來看,居民的交通出行等行為會帶來直接的碳排放,他們的電力消費、商品消費等會產生間接排放,而工業用電、交通運輸等生產活動的產品最終也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

由此,相比較生產活動的碳減排,消費行為的碳排放可能更重要,政府政策之所以傾向於在生產側發力,只是因為更容易些。實際上,消費者行為偏好不僅決定了自身消費,對生產部門的生產決策也有一定的引導和制約作用。因此,消費者對碳中和目標的行為反應,以及對碳減排的支付意願等,很可能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如何引導中國消費者的行為轉變,將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會逐漸增加。消費側排放量持續增加將提高碳中和的成本和難度。由於消費行為和習慣通常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可能會導致消費碳排放的鎖定效應。而且,消費行為主導著市場供需,如果消費者不積極轉向低碳生活方式,生產企業很難真正實現低碳轉型,而且生產側的減排效果往往會被消費排放所抵消。

從碳排放的源頭看,相比於消費側,生產側排放更集中,碳減排的成本相對更低。以交通運輸為例,對石油生產或銷售的碳排放核算要比核算單個交通工具排放更加簡單易行。因此,現有碳減排措施主要在生產領域,鮮有針對直接消費排放的規制手段。

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不管採取何種減排措施,碳定價都意味著額外的碳成本,這就需要權衡和比較各種減排措施的成本收益。企業會試圖將碳成本轉嫁到商品上,而消費者的低碳支付意願也將會影響商品的市場供需。比如說,目前的碳交易市場只納入電力等少數行業,且由於碳配額總量寬鬆,很低的碳價格尚未帶給企業明顯的成本負擔。隨著碳配額總量的日趨收緊,碳價格的上漲將給企業造成成本壓力,企業就需要將碳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且,隨著能源市場深化改革,能源價格也將進一步體現排放成本,不管是能源商品還是其它商品,消費者終將面臨碳排放的支付問題。可以說,碳中和的最終買單主體主要是消費者。也只有消費者願意買單,並且通過提高買單來對消費者進行碳約束,生產側碳減排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所以,如何鼓勵消費者助力碳中和將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環。低碳發展顯然離不開公眾支持和參與,反過來,碳中和也將迫使消費方式改變和轉型。一方面,消費側的排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攀升,消費者態度和行為的轉變是降低直接消費碳排放的關鍵;另一方面,針對生產側的碳約束不是減排的最終目的,只有消費行為隨之改變才能真正降低碳排放。

那麼,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們如何促進消費者更好地參與碳減排?

一是提高消費者對碳減排的認知能力,加強低碳意識教育和低碳生活方式宣傳。碳中和不同以往的碳減排目標,碳中和的順利實現需要消費者共同參與。消費者碳認知能力是消費者積極參與碳減排、轉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基礎。因此,需要培養消費者的碳認知能力,增強消費者對於碳中和目標的理解,並通過其它政策工具,促使消費者轉變消費方式,進行更好的低碳行為決策。並且,通過提高消費者碳認知能力可以增強消費者的碳排放直接支付意願以及低碳商品的支付意願,緩解碳中和目標下減排成本帶給商品市場的衝擊,有利於鞏固並擴大減排效果。

二是政府的減排政策設計要兼顧消費側。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能源結構、產業發展規劃等均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如果忽略消費側減排潛力,只靠生產側減排勢必會給轉型帶來很大的成本,並且有可能抵消減排成果。而且,生產側減排終究不能覆蓋全部的碳排放源,其中不可避免的和難以替代的碳排放源需要消費側的碳減排機制加以配合應對。因此,未來的政策設計需要加大對消費側碳排放的關注,適時選擇具有減排效率、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的政策措施。

相關焦點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哪些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面臨哪些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重點區域開展碳減排示範碳達峰,碳中和,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 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有分析家表示,這個目標的提出並不容易,並且遠遠超出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中關於「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或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也將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在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氣候雄心峰會及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為何要實現、以及怎樣實現呢?
  • 生態環境部:大型活動可通過碳抵消等手段實現碳中和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日前發布。該指南提出,做出碳中和承諾或宣傳的大型活動,其組織者應結合大型活動的實際情況,優先實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再通過碳抵消等手段中和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碳中和。
  • 一圖讀懂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一圖讀懂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來源 | 人民網原標題:《一圖讀懂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評論
  • 「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日本先制定了兩個「小目標」
    資源匱乏的日本將如何實現擺脫汙染性化石燃料的目標?10月中旬,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首次施政演說中,就勾勒了日本在碳排放領域的新目標:日本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當時,他對日本國會議員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將改變我們的工業結構、經濟和社會情況,並帶來重大增長。」
  • 加速電動化布局 大眾集團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集團承諾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鑑於此,我們十分讚賞和歡迎中國最新提出的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對大眾汽車集團而言,碳中和願景的實現不僅局限於電動車型陣容的快速擴充,還涉及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生產直至產品生命周期結束的整體脫碳。」
  • 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綠色發展,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按照碳達峰及碳中和的目標,有關部門正在抓緊時間編制相關戰略規劃,其中,碳中和目標規劃的大致時間表已敲定,碳達峰行動方案正在加緊編制。習近平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中國首次向全球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迄今為止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
  •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現在成了熱詞。什麼是碳中和?為什麼要實現碳中和?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圖/新華社隨著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氣候危機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幾近無處不在。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不僅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也是基於科學論證的國家戰略,既是從現實出發的行動目標,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何為「碳達峰」「碳中和」?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減少碳排放方面,能源、工業、交通運輸與建築部門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這些部門的低碳化發展將是我國實現長期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這是在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後,所出臺的一系列二氧化碳排放嚴管措施之一。除了要嚴管外,二氧化碳「善用」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煤基工業和燃煤發電行業減排二氧化碳是當前我國減排的關鍵,而CCUS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大規模減排的技術手段。」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在未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CCUS 技術不可或缺。
  • 環保科普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環保科普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評論
  • 科普圖解 | 都說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
    科普圖解 | 都說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 評論
  • 旨在未來實現碳中和!
    九家全球性公司周二公布了一項倡議,以加大努力向「淨零碳排放」社會邁進,而蘋果公司宣布了自己的計劃,到2030年實現碳中和。一份聲明稱,包括美國微軟,德國梅賽德斯奔馳公司,法國達能和英荷聯合利華在內的新聯盟旨在「制定並提供研究,指導和可實施的路線圖,以使所有企業實現淨零排放」。由小組。該倡議被稱為「向淨零排放轉化」,旨在幫助企業在2050年之前實現零排放。
  • 「碳中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約束」研討會在京舉辦
    他表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重要貢獻,但也構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約束條件。目前,我國如何達成「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尚不明確,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可以暢所欲言,圍繞如何正確認識和實現我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以及「碳中和」目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等議題展開交流和探討。
  • 一文詳細了解「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由來《新牛津英語字典》公布二零零六年的年度字彙為「carbonneutral」,意思為「碳中和」。
  •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有哪些?
    記者 | 侯瑞寧1「中國可以在2030年順利實現碳減排達峰。挑戰在於達峰之後如何快速實現碳中和。」在12月1日舉辦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發布會上,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