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山廊下中華村這家農家樂為何人氣這麼高 「富阿姨」,城裡人的鄉下外婆
無圖說
■本報記者 黃勇娣
富連觀,是金山廊下中華村村民,也是當地人氣指數最高的農家樂飯店主人。去年一年,她家接待的市民遊客超過了5萬人次,其中回頭客佔七成以上,許多遊客已去過二三十次,最多的則有八十多次。
是什麼吸引了城裡人三番五次前來?田園風光、農家風情、鄉土菜餚,肯定不可少,但真正打動人心,並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是富阿姨那帶著泥土芬芳的質樸和情義。
點點滴滴總關「情」。富阿姨把是否賺錢放到了一旁,家人埋怨她「整天白忙」、「沒怎麼賺錢」,但她依然「我行我素」,每天樂呵呵地忙著接待新老朋友,在城鄉往來中播撒溫暖與快樂,把自己家變成了許多城裡人心中嚮往的「鄉下老家」。
被遊客「逼」著辦起了農家樂
一看到熟客來了,59歲的富阿姨忙不迭迎出來,連聲問候,就像見到了久違的親人,毫不矯飾。
遊客們習慣叫她「富阿姨」。但其實,許多年輕人已把她當作了自己的鄉下外婆,城裡老人則把她當作了嫁到鄉下的女兒。
80多歲的沈先生,每月都要到「女兒」家玩一趟:早上從市區坐公交過來,中午吃頓農家飯,下午再買點蔬菜帶回家……2007年以來,已來過80多次。他至今記得第一次到中華村遊玩的情景。來到富阿姨家,立刻有人端上蘆根湯、蒸糕等,讓老人歇歇腳,「不吃飯也沒關係」。臨走,富阿姨不僅給老人塞了路上吃的水果,還給他老伴也帶了農家菜飯……
老人們每次來,都有種走親戚的感覺:剛落座,富阿姨就端上各種農家茶點; 用餐過程中,一直在廚房掌勺的富阿姨,還會忙裡偷閒端一兩道特色菜上來,講述原材料從哪兒來、怎麼燒才好吃;結帳時,報出的價格總是遠遠低於大家的估計;臨告別,她一邊叮囑大家當心身體,一邊會把蔬菜、糕點、水果等特產硬塞到車裡。
年輕夫婦帶著孩子過來,富阿姨則會在臨走時送上鵝蛋、許願燈等小禮物。
「老人和孩子,都很重要,要對他們好一點……」
她當初開辦農家樂,出發點也是如此。2007年,中華村鄉村遊剛起步,前來遊玩的市民已絡繹不絕。一天下午一點多,富阿姨遇上了一對帶著孩子的年輕夫婦,他們急切地詢問哪裡有吃飯的地方,富阿姨看孩子已餓得慌,連忙回家燒了幾樣飯菜給他們充飢,沒想到一家三口吃了連連說好,並建議富阿姨開農家樂……就這樣,富阿姨試著開起了農家飯店,並很快受到追捧。
但富阿姨並不熱衷於做生意。2008年—2009年,她把農家飯店轉給了另一位村民經營,自己只當服務員,負責炒菜、招呼遊客。但很快,飯店的商業味越來越濃,人情味越來越淡。考慮再三,富阿姨決定,收回農家飯店,重新由自己經營,善待每一位遊客。
改不了的「敗家」與「傻氣」
富阿姨與遊客的故事,說不盡。一位家住市區的顧老師,不僅自己來了無數次,回去還為富阿姨飯店寫了宣傳單,見到朋友就發。
但富阿姨辦的農家樂不怎麼賺錢,家人埋怨她:改不了「敗家」和「傻氣」。一來是因為她一直把菜價定得很低,二來則是因為她總愛送東西給遊客,包括雞蛋、青菜、甜蘆粟、蓮湘糕、柑橘、梅乾菜等,林林總總。2008年,她把農家樂轉給別人經營,還是堅持給遊客送蔬菜,為此把每月1500元的工資全「貼」了進去。
老人們吃完農家飯之後,有時富阿姨還會安排他們去附近的開心農場轉轉,或是包車送他們到平湖遊玩。她說:「我就是想讓老人們更開心些。」下轉◆5版 (上接第1版)
富阿姨還在村裡設立了一項特別的「偷菜基金」。幾年前,一些遊客來到中華村,看到農家種植的青菜和蘿蔔,會情不自禁下去拔幾棵,而小孩看到果樹上掛著的柑橘,也會興高採烈地上前採摘。農民發現了,就會追著遊客罵。「這樣下去,會嚴重影響中華村的形象!」很快,富阿姨想到了辦法:「誰家地裡的瓜果蔬菜少了,就到我家來結帳!」如此,村裡再也沒了罵聲,而富阿姨每年最多為此支付3000元。
脾氣極好的富阿姨,不久前還跟老公吵了一架。有客人點了一份河蝦,結帳時,富阿姨老公算了60元的「市場價」。但富阿姨知道後,狠狠批評了老公,說是早已定下的「25元」優惠價,不許隨意改動。
對外來遊客掏心掏肺,對當地農民也是如此。每當富阿姨去鎮上菜場採購,賣菜農民都格外欣喜,紛紛招呼她把自己的蔬菜買走。其實,富阿姨家有專門的小農場,蔬菜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但每次離開菜場時,三輪車上還是堆滿了一包包蔬菜:「最多只花200元,就可以讓好多農民歡歡喜喜早回家,多好!」
溫暖,一路走來的「標籤」
富阿姨的溫暖,並不只是遊客感受到了。
富阿姨家幫工有11位,都是村裡五六十歲的村民,負責洗菜、切菜、端菜等。富阿姨坦言,原本,自家只需五六位幫工,但看到有的村民患了高血壓,無法繼續去附近大棚打工,自己就讓她來幫忙了,「多個人沒啥」。
村民家有吃不完的蔬菜,也總愛賣給富阿姨家,賺點小錢。聽說富阿姨家燒菜要用梅乾菜,許多村民便又把一包包梅乾菜送過來。而富阿姨總是來者不拒。
中華村已有10多家農家樂,有時富阿姨家忙得熱火朝天,其他人家卻門可羅雀。對此,富阿姨沒有竊喜,而是主張大家一起把生意做好。因此,她常把自家接待不過來的客人「分流」到好幾家飯店去;有空時,更會上門指導,教其他村民如何燒菜、如何接待遊客……真誠對待遊客,多點人情味,是她反覆講的「大道理」。
其實,富阿姨年輕時就是「先進人物」。1991年,富阿姨去安徽阜陽看望舅舅,無意中看到了當地百姓的窮苦生活。於是,她回來安頓好家人生活後,就專門去阜陽打工,一呆幾年,把賺來的錢全部捐給當地孩子,供他們讀書。她的善舉,曾被當地媒體爭相報導。
因為富阿姨的為人,村民從不嫉妒她家的「賓客盈門」。相反,有遊客要找富阿姨,村民不僅會耐心指路,有的甚至還會帶路到家門口。
富阿姨說,因為常年辛苦勞作,自己30多歲就被叫作「阿婆」,但如今,老少都管她叫「富阿姨」,而她自己也感覺越活越年輕了。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