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0日,全國教師迎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教師節,從此,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成為國家表彰教師功績、提倡社會尊師重教的節日。教師節的設立是教育事業改革過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那麼,教師節的設立過程中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這要從30多年前的一份提案說起。
近代教師節的演變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尊師重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近代以來,曾有過以6月6日、孔子誕辰日、五一勞動節作為教師節。
民國時期,教師生存狀況艱辛。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的待遇菲薄,生活得不到保障。陶行知曾經創作了一首《教師節歌》,反映了教師職業的艱辛,歌中寫道:
去年六月六,小孩駭得哭。今年六月六,寶寶多幸福。去年六月六,板凳黏屁股。今年六月六,滿身汗如雨。去年六月六,死書不再讀。只做活學問,越做越不足。年年六月六,先生自種穀。肚子餓起來,喝碗綠豆粥。年年六月六,先生進地獄。地獄變天堂,眾生自成佛。
1931年5月,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邰爽秋、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其保和南京一中校長李清悚等人聯絡南京、上海教育界人士,在中央大學集會並發表《教師節宣言》,議定每年的6月6日為教師節。雖然這只是個民間節日,始終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但在當時影響很大。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教育事業,據《解放日報》報導,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決定紀念「六六」教師節,撥發獎金2000元,獎勵模範教師。冀中行署也發出《紀念「六六」教師節的指示》,表示「紀念『六六』教師節,總的精神是要求提高教師地位,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使教師安心於教育事業,耐心地培養革命的後一代。」
1938年,陳立夫出任教育部長後,迫於輿論壓力,國民政府頒布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將8月27日孔子誕辰日定為教師節(註:目前通行的孔子誕辰日為9月28日),目的是喚起全社會尊師重教。1939年8月27日,法定的第一屆教師節來臨時,教育部規定了紀念辦法,其旨要為:各界懸旗紀念慶祝;組織報告會,演講先聖孔子及歷代師儒言行事跡;教育部以全國為範圍,省市縣以各自轄區為範圍,表揚卓有勞績的優良教師;發表得中獎學金之學校名單;各校或聯校舉行教師遊藝會、成績展覽會;改善教師待遇;社會各界、學生家長向教師致感謝函,祝賀節日;小學生及其家長至教師家慰問,祝他們健康長壽;師生放假一天,等等。但因當時已進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山河破碎,學校流徙,這個教師節未能在全國推行。
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恢復6月6日作為教師節,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1951年全國教育工會成立,人民教師被確認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4月19日,當時的教育部長和中國教育工會主席發表書面談話,宣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教師節與「五一國際勞動節」合二為一。
改革開放後教師節的設立
百年之計,教育為本。但由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教師被貶為「臭老九」,社會地位一度極為低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後,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尊重教師遠沒有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毆打教師的各類事件仍時有所聞,不利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民進是以從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性質的政黨。新中國成立初期,民進創始人之一馬敘倫先生擔任第一任教育部部長和高教部部長,為新中國的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民進中央原主席、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和民進中央常委張承先先生先後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直接參與了國家教育決策與教育管理工作。20世紀70年代末期,周建人、葉聖陶、冰心等民進老一輩領導人曾多次撰寫文章、發表談話,呼籲和倡導在全社會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從1980年起,全國教育工會開展「慶教齡」等一系列尊師重教活動,提高了教師的政治、社會地位。然而,全社會對尊師重教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一些民進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們意識到:要真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應該在新中國重新設立教師節。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待遇,讓教師受到全社會的尊敬。
民進17位政協委員1981年提交的《建議確定全國教師節日期及活動內容案》。
1981年11月,在全國政協五屆四次會議上,民進界別的17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建議確定全國教師節日期及活動內容案》的黨派提案,建議設立教師自己的節日。提案中鮮明地指出,「尊師重教遠沒有形成一種社會風氣。」該提案還指出:教師擔負著培養四化建設人才的重任,應當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17位提案人分別是:徐伯昕、吳貽芳、史念海、李霽野、張明養、葉至善、徐楚波、鄭效洵、馬力可、霍懋徵、葛志成、方明、巫寶三、張景寧、葉聖陶、雷潔瓊、柯靈。
提案的理由是:「教師擔負著培養四化建設人才的重任,應當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在中國科協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領導正式提出了尊師的問題,指出尊師,不僅是學生的問題,整個社會的成員,所有學生的家長,特別是各級政府的負責人都要尊師。在「六一」茶話會上,中央領導指出:要使人們逐步懂得培養人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祖國事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懂得關心教育工作和關心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意義。「但是尊重教師遠沒有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毆打教師的事件仍時有所聞。廣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樹立以教書育人為終身職業的思想也還不普遍。現在兒童有兒童節,青年有青年節,我們認為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宏偉事業接班人的人民教師也應該有教師節。」
提案提出的辦法是:「一、教師節的日期可定在四月一日或六月六日 (原教師節日)。二、節日活動的內容:l.學習和宣傳黨的教育方針,表彰一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好的學校和個人。2.提倡教育科學的研究,開展學習和宣傳我國古今教育戰線上先進人物的教育思想和先進事跡,鼓勵廣大教育工作者探討我國自己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3.交流教育、教學的先進經驗,樹立先進典型。4.開展尊師愛生活動,形成社會主義的新的師生關係,教學相長,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5.開展全社會的尊師活動,樹立教育工作者的事業感、責任感、光榮感,真正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事業,豪情滿懷地獻身於我們未來的主人。」
這些教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認為,尊師重教不僅僅是學校和學生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第170號提案的主要發起人及撰稿人是方明。方明當時擔任全國教育工會主席、分黨組書記、民進中央常委。該提案提出後不久,1981年12月,方明和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同志一起在「全國中小學工會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期間,向習仲勳同志提出建立教師節的建議。習仲勳聽後指示寫報告請示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聯合籤發的「關於恢復『教師節』的請示報告」送交到了中央書記處,提出以馬克思的誕辰日5月5日為教師節。
1983年6月,在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民進界別的19位政協委員再次聯名提出《為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造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建議恢復教師節案》。這些建議受到中共中央和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全國政協審查的意見為:「建議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會同教育部研究辦理。」同年9月,中宣部辦公廳致函教育部辦公廳,經研究政協一次會議關於設立教師節的提案,同意恢復教師節。1983年12月,由時任教育部部長何東昌和方明共同籤發的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關於恢復「教師節」的請示》送中央宣傳部。1984年10月,萬裡、習仲勳等中央領導對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的請示圈閱。
1984年12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也再次將「關於建立『教師節』的報告」送中央書記處並報國務院。報告中說:「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我們進行了研究,建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在新學年開始,新生一入學,即開展尊師活動……如中央和國務院原則上同意建立『教師節』,我們建議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頒布。」1985年1月,國務院總理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提出建立教師節的議案,21日,會議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
教師節具體時間的確定
關於教師節的時間,最後確定為9月10日,是因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創造良好的尊師氛圍,促進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恢復教師節基本定下後,以哪一天為教師節,許多人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1984年12月,《北京晚報》刊出了一條200多字的簡訊,簡訊中寫道:「我們建議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尊師重教月的活動,該月的一日即定為全國教師節。王梓坤認為,尊師重教月可定在每年寒暑假前後的二三月或八九月份。」王梓坤時任北師大校長。為了進一步推動這個倡議,他又專門邀請了鍾敬文、啟功、陶大鏞、朱賢智、黃濟、趙擎寰等教授召開座談會,並聯名向社會提出。第二天,《北京日報》刊登了關於這一倡議的簡訊,標題為:「北師大校長王梓坤倡議每年九月為尊師重教月建議九月的一天為全國教師節」。冰心建議把教師節定在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葉聖陶則建議在每年秋季學生入學的日子,讓學生在新學年的開始就記住教師的辛勤和光榮。
在第一個教師節慶祝大會上,北師大學生打出了「教師萬歲」的橫幅。
1985年9月,首都人民歡天喜地地迎接了第一屆教師節。9月7日,民革中央、民革北京市委會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文藝晚會,邀請在京的民革成員中的全體教師和在民革成員所辦業餘學校任教的全體教師,共慶首屆教師節。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贛騮代表民革中央宣讀給教師的慰問信。信中說:「你們孜孜不倦地言傳身教,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祖國感謝你們!人民尊敬你們!」信中還說,「我們民革在全國各地興辦各類業餘學校二百五十所,數年來畢業學員累計已達二十萬人,現在校學習的共有二十萬人。這些業餘學校可以補全日制學校之不足,是整個教育戰線上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向在教育戰線上辛勤勞動的教師同志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1985年9月10日,許多教師度過了難忘的第一個教師節。在河南信陽師範學院的門口,下班的老師個個面帶喜氣。他們或抱或拎,拿的都是學校發的教師節紀念品——30元一床的腈綸毯子。「剛參加工作就過節,還是第一個教師節,感覺太幸福了!」周虹曾這樣回憶說,那時候她每月工資45元,這個紀念品絕對算大件了。抗日將領趙登禹的女兒趙學芬,當時做小學教師工作已有32年了。她激動地說,在首屆教師節到來的時候,我深深感到,做一個小學教師肩上擔子是很重的。教學生不僅是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們愛國家、愛人民,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我是革命烈士的後代,我要繼承先輩遺志,做好基礎教育工作。
教師節從提案的最早提出,到提案的最終通過,前後經歷了5個年頭。教師節的設立成為我國教師地位不斷提升、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的標誌性事件。(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