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產品的視覺頁面通常由各種banner、icon、button等元素組成,這些元素代表著這款產品的主要功能,並形成其風格和調性。不管是banner還是button都是靠「點擊」動作,而翻頁、分欄等功能在移動類產品則基本由「點擊」轉換為「划動」的動作,這是產品的一個普遍趨勢。下拉刷新屬於「划動」這個動作,相對於產品的主功能,下拉刷新是一個小功能,但在一些產品中它又是必需的功能。
iOS和Android用戶對上圖 App 這樣的更新方式一定不陌生:用手指拖住屏幕往下一拉,App滑出一段特定內容並刷新當前頁面。
2012年,Twitter發明了這種
Pull to refresh 刷新方式,引發產品交互的一個小浪潮,大大小小的App爭先效仿,甚至有開發者把它帶到Chrome和Safari上面去了!次年,Twitter正式宣布獲得了下拉刷新的技術專利,雖然一再說明此項專利只用於保護自己,不會用來發起訴訟,但仍讓很多公司視為威脅。好在Twitter說話算話,至今還沒聽說有過這類訴訟侵權。
下拉刷新在很多產品中都有體現,筆者收集了一些我們常用App的下拉刷新,後面再和大家分享關於下拉刷新的總結和新玩法。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左)和 今日頭條(右)的下拉刷新都採用較為經典的方式,而前者更是輔以「最後更新時間」更清晰準確地傳達給用戶此次刷新動作的時間維度。這種方式大多應用於各資訊、商品類產品或欄目中,滿足其不斷更新的需求並有效提示用戶,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微店旗下產品——口袋購物、今日半價、微店買家版基本採用這種方式。
美團外賣(左)和百度外賣(右)的下拉更新採用的是其公仔或卡通形象的方式,活潑生動地刷新展現,同時也強化用戶對品牌和功能的認知。這種方式廣泛應用於各類App中,例子一大堆:百度糯米、大眾點評、美麗說、藝龍、美拍······
京東(左)和優酷(右)下拉頁面已不局限於「更新」了,而是賦予其新功能:主題活動。進入App後,京東的下拉頁面出現的是618大促活動的遊戲,優酷的下拉頁面是暴走法條君的宣傳,它們已經在下拉更新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其實,這個玩法淘寶、天貓之前已成功實踐過,在大促活動前通過這種方式植入小遊戲,發放代金券、紅包等,一來更有趣味性,二來增強用戶購買慾。
58同城(左)和淘票票(右),賣賣萌、撒撒嬌,對用戶來說也是很受用的,這種方式體現溫度和人性,拉進用戶和產品的距離。
阿里旅行(左)和餓了麼(右)下拉直接呈現產品Logo及slogan,乾淨利落,類似產品公仔形象,可以加強用戶對品牌的認知。(PS:都整「觸手XX」,我知道現在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騰訊視頻(左)和亞馬遜(右),這倆下拉頁面什麼都沒有······筆者就想問:既然不玩下拉刷新為什麼不乾脆固定頂部呢?拉下一大片空白,看的也辣眼睛······
最後分享一種只有筆者這種人才愛玩的下拉頁面-.-
ENJOY,一款社交餐飲產品,主頁面不斷下拉就是上面的效果了。只要還能往下拉的頁面,筆者一定會慘無人道地把它揪出來······是的,這種產品人投筆者這類用戶所好了。理性分析的話,這也是一種可以優化改進的玩法,下文再詳細討論。
市面上普遍的App大多有下拉刷新,以上的介紹也可以看出:下拉頁面已經在演化更多有趣或者實用的玩法,但總體而言很多產品人和互動設計師並不重視這個小玩意,筆者準備梳理一下對下拉頁面的思考。
說起微信「搖一搖」大家都很熟悉,很多產品人對此推崇備至,很多App上也都有搖一搖這個功能。產品教父張小龍是這麼分析的:微信的搖一搖是個以「自然」為目標的設計,「抓握」、「搖晃」是人在遠古時代沒有工具時必須具備的本能。手機提供了激發人類這項遠古本能的條件,設計「搖一搖」時,目標是和人的「自然」或者說「本能」動作體驗做到一致。
張小龍從人的原始本能這一角度來思考,舉一反三,套用這種思考模式,筆者認為「觸摸」、「划動」也是人自出生便具有的本能,通過手和嘴找到第一口母乳,對陌生世界也是本能地用手去觸碰和感受,形成原始的認知。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更多電子產品都從原始的按鍵逐漸進化為觸屏,也是這種思考角度的實際體現。
一款產品的視覺頁面通常由各種banner、icon、button等元素組成,這些元素代表著這款產品的主要功能,並形成其風格和調性。不管是banner還是button都是靠「點擊」動作,而翻頁、分欄等功能在移動類產品則基本由「點擊」轉換為「划動」的動作,這是產品的一個普遍趨勢。下拉刷新屬於「划動」這個動作,相對於產品的主功能,下拉刷新是一個小功能,但在一些產品中它又是必需的功能。小但必需,那麼,目前尚被忽略的下拉刷新有哪些玩法呢?
如前文所言,下拉頁面已經演化出一些有趣或實用的玩法,而且不局限於刷新這一功能。筆者準備從「下拉刷新」和「下拉非刷新」兩個方向來分析:
先來玩個小遊戲,下圖是一個叫Cheeze的App,下拉時,界面會出現一隻小老鼠,再往下拉小老鼠會掏出一個相機,鬆手之後咔嚓一下拍照,大家猜一下這個應用是做什麼的?
揭曉答案:根據老鼠的動作,大家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個照片分享應用。
這樣的下拉刷新設計,一方面傳達了這個應用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也對品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非常有意思。這種方式適用於絕大數產品,當然,任何產品都需要從實際需求考量去做,以上僅為一種參考。
開眼這款App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下拉刷新時展現「距離更新還有XX時XX分鐘」,在時間的維度上給用戶更精確的提醒。此外,這種玩法還可以直接為接下來的內容呈現做一個預告,比如「距離XX作品更新還有XX時XX分鐘」、「距離XX活動還有XX時XX分鐘」。
淘寶(左)和天貓(右)的商品頁面下拉後展現「我的足跡」和「促銷活動」,這個功能比較創新。以淘寶為例,在瀏覽某一商品時想對比剛才瀏覽的另一商品,這個場景下體驗非常好,而且於淘寶而言高效地利用流量。另一個場景,正在瀏覽某一商品,下拉頁面時跳出上次瀏覽過的商品,和正在看的商品沒有半點關聯,這就很不自然了。
這也說明下拉頁面的功能也需要根據具體場景來設計,不宜採用「大一統」的方式,或者進行一段時間的用戶教育,讓用戶知道該功能在什麼場景下使用合適,並且採用一定方式防止手誤下拉頁面的展現。
淘寶、天貓的新玩法雖然不是面面俱到,但其創新性還是值得肯定的,首頁下拉頁面出現搶券、搶紅包等小遊戲也是從淘寶、天貓開始玩起,這些都有著很不錯的進步意義。從產品的業務、功能出發,下拉頁面非刷新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玩法。
··· ···
品牌的獨特認知,濃縮於它的Logo,比如我們看到「√」會想到NIKE,看到企鵝會想到騰訊,看到蘋果會想到iPhone······這些各自領域裡的佼佼者已經讓它們的品牌越來越具象化,即看到某種實物就會聯想到它們。然而,還有更高階的,看到某種顏色就聯想到一個品牌,比如看到橙色我們會聯想到阿里巴巴,看到綠色會想到微信······當然,這些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認知。
討論上述內容,就是強調下拉頁面的內容要想形成獨特風格,可以從品牌Logo和品牌主題色兩個角度去設計。下拉頁面不是為了刷新,而是展現品牌調性和風格,比如根據品牌業務和定位設計Logo的系列形象,還可以和用戶互動來徵集,展現在下拉頁面上;比如產品主色調的統一,背景色、button、線條等方面進行統一,展現在下拉頁面上。
下拉刷新在目前還未受到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產品需求是有取捨和優先級的,下拉刷新屬於次級需求,它需要在解決主需求的基礎上再優化改進,且不能妨礙主需求。筆者上述所設計的新玩法是建立在具體的場景中,並且認可一點:不影響主需求的基礎上,去玩下拉刷新。
總的來說,下拉刷新的創新設計能提高用戶使用產品的趣味性,構建良好的人機互動頁面,同時也可以傳達產品價值、推廣品牌理念。精緻的產品往往體現在精緻的細節上,下拉刷新可以有很多種新玩法,也可以做成很精緻的細節。
作者:天行(微信公眾號Utianxing),網際網路從業人員
本文由 @天行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