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生中,都會遇到一兩位產生重要影響的老師。
但如果覺得這是普遍現象,那你就錯了。
確實,誰都有幾個印象特別深刻的老師——但只是印象深刻而已,不代表是「好老師」。
好老師就跟彩票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碰上。萬一碰上,說不定,就改變你一生。
從電視上、文章裡、網絡上,看到那麼多人回憶自己遇到的「好老師」,那是因為——擁有這種話語權的人,往往是相對比較成功的人士。
更多的,一輩子沒有遇到好老師的人,只能默默無聞。
雖然趣評老師強調要做「好父母」,但必須承認一點:好老師,一定比好父母重要。
某大學文學學院的院長,女性,英姿颯爽,口若懸河,卻跟朋友抱怨:經常被上初中的兒子懟得呆若木雞、毫無辦法。
她能讓學院的學生服服帖帖,卻對付不了和她單挑的兒子。
一小學老師,孩子劃片正好在自己的學校,她專門找到相關負責人叮囑:千萬別把孩子分到自己的班。原因很簡單,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班,不好管。
國外一心理學家在書裡抱怨:自己貴為傲嬌的心理學家,可還是屢屢被孩子搞到崩潰。
為什麼?不管你是老師、院長還是心理學家,在孩子面前,只有一個身份:爹,或者媽。
小神獸的使命,就是來和你「鬥」的,「有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
——開個玩笑。
真正的原理在於,威嚴或者尊嚴,需要距離。
忘了是哪個皇帝了,比較節儉,修個宮殿,他嫌太高大了。大臣說,不高大,群臣和你沒有距離感,就沒有威嚴了。
所以古時候大臣進宮,一定要步行,走很長的路,走廊長,廊柱高,就是為了讓你產生距離感、壓抑感,從而感到自己的渺小。
距離產生威嚴,然後才好管。
除非你是帝王之家,否則根本不可能產生這種距離感。再假設一下,如果皇帝的某個兒子,由皇帝一把屎一把尿親手帶大,他還會懼怕、敬重這個皇帝嗎?
所以不管你是教授還是心理學家,都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因為沒有距離感。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製造這種距離感,那樣容易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國外的辦法,是給孩子再找一個有距離感的爸爸——神父。
我們沒有。
這種情況下,老師的作用,就會更加顯著。
萬一再遇到一位好老師,那做家長的就算燒高香了。
好老師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國外有過調查,靠數字說話。
他們調查了在一所普通小學,一位被公認為「好老師」的學生的情況。
結果發現,她的學生,在進入更高年級甚至走上社會之後,表現要比其他老師的學生好得多。
她的學生升入高年級後,有66%的人,能考入全年級前1/3的名次,而其他老師,這個比例只有28%。
研究人員調查了她的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職業成就、家庭狀況等,並與其他老師的學生進行了對比考評,結果是:
她的學生,被評為「最佳狀態」的比例,高達64%;而其他老師,這一比例只有29%。
請注意,這些調查,都是學生們在脫離了這位老師之後的狀況,而不是「還在教」的狀態。
老師已經不教了,但影響依然持續,這充分證明了一位好老師的巨大影響。
這位老師雖然只是教小學一年級,但所有被調查的對象,不管年齡多大,都還記得她、叫得出她的名字,而其他老師,很多人都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