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畜禽養殖有望在節約更多糧食的同時產出優質的動物蛋白。」在近日於昆明召開的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候水生發言指出。候水生從育種角度舉例剖析了近幾年熱銷於農貿市場上18元左右的低價烤鴨,同時他也提到,低價鴨肉的存在,也是因為鴨子附加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已經被剝離開來。候水生在論壇中還講到,我國土地不只養活14億人口,還養活諸多為國民提供動物蛋白的畜禽。
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候水生。受訪者供圖
以生長速度快慢將鴨子分類繁殖
「現在市場上賣的那些18元的鴨子,正常生長期可能只有28-30天,重量能夠達到4斤半,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培育的品種。」日前候水生在論壇上指出,通過現在的技術手段,安全生產這類低價鴨子是可以實現的。
候水生在現場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他提到,一般情況下,身高較高的夫婦後代,也會具備身高優勢。「那麼通俗地講其實在鴨子育種方面,我們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我們以生長速度快慢將鴨子分類,然後參考需求去繁殖它們。當然,也要將裡面的遺傳問題研究清楚。所以說,售價18元的烤鴨,是可以安全生產出來的。」
另一方面,候水生還在論壇中指出,鴨子本身的一些附加價值其實已經在生產前期就被剝離開來。「比如說鴨子的絨毛,可以用作羽絨服內的填充羽毛,而鴨胗、鴨腸、還有與鴨頭一樣大小的鴨舌,也都在生產前期為鴨子創造了價值。我們把這些都加起來,所以賣這類烤鴨用的鴨胚成本並不高,賣18元沒有問題。」
但是候水生也同時提到,以18元買一隻高品質鴨子並不現實。「大家都知道,生命周期越短,鴨子的含水量就越高。而這也是低價鴨的最大缺陷。」
生物技術會為畜禽養殖節約更多糧食
候水生在論壇上特別提到,我國的土地不只養活著14億人口,也供養著無數畜禽動物。「食品問題是中國永恆的問題,也是時刻要牢記的問題,一方面我們當然要生產更優質、高產的食品,另一方面還要節約。」
對於育種專家來說,如何實現糧食的節約?候水生談到,在上世紀70年代,一斤鴨肉的產出需要3.7斤的糧食,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縮小到了1.8斤。「這實際上就實現了對糧食的大量節約,同時也產出著大量、優質的動物蛋白。而隨著未來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所能培育出的品種也會節約更多糧食。」
「我們希望畜禽將來能吃一斤糧食長一斤肉,這個目標不是不能實現的。」候水生說。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