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溺愛無疑是毀掉孩子的一把「利器」,不少家庭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會無原則滿足,只要他們開心,哪怕荒唐,哪怕離譜,都可以接受。
執筆:王豔微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溺愛程度也可想而知,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所以,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或自己難以實現的要求也會想盡辦法滿足,但這並不是件好事,而是在助長孩子的欲望。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12年前,有一件事情轟動了全國,那就是「楊麗娟事件」,但她的經歷不僅讓孩子引以為戒,也讓父母反思。
一個名叫楊麗娟的女孩在年少時,做了一場有關劉德華的夢,從此便開始了追星之路,由於瘋狂迷戀劉德華甚至放棄了讀書,只醉心於看他的演唱會,聽他的歌曲,整日幻想著見偶像一面。
而楊麗君家境並不富裕,看演唱會、買唱片都需要花錢,但她的父親對她極其溺愛,為了能滿足女兒的要求不惜把房子賣了,四處籌錢,最後甚至賣腎來幫助女兒見偶像一面。
在一次活動上,楊麗娟如願以償見到了偶像,但只是簡單拍了幾張照片,連話都沒有說,最後,由於父親不能滿足女兒單獨見劉德華的要求,留下長達7頁的遺書投海自盡了。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楊麗娟做著導購的工作,和母親相依為命,收入微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但好在清醒了過來。
楊麗娟的事情確實令人心痛和感慨,但背後與父母的溺愛脫不了關係。
如果當年16歲的楊麗娟在追星的道路上,父母不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縱容她的任性,而是讓她以偶像為榜樣,不退學,繼續讀書上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各項能力,或許今天不會是這個局面。
也許她成為了一名娛樂記者或主持人,或許還能單獨採訪劉德華。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過度溺愛,在其成長道路上會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剛開始是一件玩具,後來是一部手機,再後來是一件名牌衣服或首飾,孩子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大,最後壓垮了父母最後一根稻草。
《正面管教》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就已經成為了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讓很多家長和老師都受益匪淺的經典之作。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採用錯誤的育兒方法,比如縱容和溺愛孩子導致悲慘局面,還有些父母被孩子弄得垂頭喪氣,比如,不知道怎樣別讓孩子打架、能做他們自己答應要做的家務、能把玩具收起來......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脅、吼叫和打。
而這本書告訴家長和老師,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寵溺、驕縱的管教孩子方法,而是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氛圍中,幫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並知道如何解決困難和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其次,本書讓父母明白為什麼寵溺和縱容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之深;「超級父母」對孩子會有什麼危害;如何消解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如何培養娃的好品質等。讓父母通過正面管教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孩子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屬於正常的需求,但是家長自己心中要有一桿秤,其次,當孩子提出無理,難以實現的要求時,父母還需正確引導才行。
1、學會說「不」
當家長拒絕了孩子的要求時,孩子自然是不高興的,有些家長看著自家小可憐於心不忍有時會妥協,或者用另一種方式來補償孩子,但其實,無論是哪種,都反而在助長他們的貪婪心理。
所以,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或者難以實現的要求時,家長還需嚴厲拒絕,不給他們迴旋的餘地,這樣能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人要求並不合理,從而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2、不讓孩子利用家長的面子
很多孩子抓住了家長面子問題,就會利用它來滿足自己的要求。比如在超市買東西父母不給買時,便會躺在地上大哭大鬧,吸引旁人的圍觀,當家長面子上掛不住時,就會答應自己的要求了。
如果此時滿足他們,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方法有效,下次還會採取同樣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