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發布雲原生架構白皮書 多維度評估雲原生架構成熟度

2020-12-19 環球網

7 月 21 日,由阿里雲 20多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作為業界第一本全方位構建雲原生架構規劃與實踐全景圖的白皮書,本書在詳細闡述雲原生架構定義的同時,完整展示雲原生架構應用所需的演進路徑與設計規則,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雲原生架構,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阿里雲智能基礎產品事業部高級研究員蔣江偉表示,「阿里雲原生架構經驗來自於過去數年實際場景的積累,這些經驗可以幫助不同企業系統化解決所面挑戰,在本書的加持下,企業可以更大幅度的提升架構靈活性,降低大流量型業務的研發成本和技術門檻,也讓架構具備更高的可用性。」面對「如何將雲技術更好地跟各行業業務相結合」這一難題,阿里雲在總結自身實踐經驗的同時,積極與各行業架構師、開發者共同探討、提煉更加貼合行業場景,滿足業務所需的雲原生架構。在本書籌備期間,阿里雲發起「共同定義」雲原生架構的倡議,收集了諸多架構師、開發者眼中的雲原生及雲原生架構的定義與思考,將之提煉並融入書中。本書涵蓋了雲原生架構的產生緣由、阿里雲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目前行業領先的雲原生技術、阿里巴巴的雲原生架構設計、雲原生架構的實踐案例、雲原生架構未來發展趨勢等內容。希望這本與架構師、開發者共同定義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能夠幫助大眾進一步理解雲原生及雲原生架構,找到適合自身業務的最佳雲原生路線。

從「壓迫感」到「掌控感」的力量轉變

在雲計算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體會到數位化業務競爭所帶來的強烈「壓迫感」後,大量企業紛紛走上數位化轉型之路。數位化轉型使企業中大量原有業務不得不開始數位化演進。然而,數位化轉型對業務結構、技術儲備、用戶體驗等都有更為嚴苛的要求,要求技術具備更快的迭代速度與更靈活的敏捷性,業務上線速度從按周計時,縮短到小時級別;每個月上線業務量從「幾十個/月」提升到「幾百個/天」。

雲時代下,企業需要新技術架構,使之更好地利用雲計算優勢,讓業務更敏捷、成本更低、可伸縮性更強。而雲原生架構的應用意義正在於此。數據顯示*,2020 年,超過 50% 的全球組織在生產環境中運行容器化應用程式,到 2022 年將超過 75% 。在中國*,截止到 2018 年底,已有 96% 的IT企業在生產環境部署容器化應用。雲原生正逐步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最短路徑」。

當前,不同企業在不同技術發展階段對於雲原生架構的認知不盡相同,這導致企業建設雲原生架構的探索成本不同程度的增加,甚至數位化轉型的早夭。今天,阿里雲根據自身積累多年的雲原生技術、產品和上雲實踐,提出完整雲原生架構的設計原則、解決方案以及最佳實踐,幫助企業找到數位化轉型「最短路徑」,完成從「壓迫感」到「掌控感」的主被動力量轉變,加速實現 IT 能力提升,打好降本增效組合拳。

多維度評估業務雲原生架構成熟度

為了改變行業/企業在雲時代應用落地過程中蒙眼摸索的局面。阿里雲在本書中明確了雲原生架構定義:從技術的角度,雲原生架構作為基於雲原生技術的架構原則與設計模式的集合,旨在將雲應用中的非業務代碼部分進行最大化剝離,讓雲設施接管應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如彈性、韌性、安全、可觀測性、灰度等),使業務不再有非功能性業務中斷困擾的同時,具備輕量、敏捷、高度自動化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幫助企業落地雲原生架構,阿里雲以自身實踐以及大量客戶服務經驗為核心,形成獨有的雲原生架構設計方法——ACNA(Alibaba Cloud Native Architecting)。ACNA 作為 「4+1 」架構設計流程,「 4」 代表架構設計關鍵視角,包括企業戰略視角、業務發展視角、組織能力視角和雲原生技術架構視角;「1」 代表雲原生架構持續演進閉環,並提出雲原生架構成熟度模型幫助企業評估業務段雲原生成熟度。

ACNA將雲原生化分割成服務化能力(Service)、彈性能力(Elasticity)、無伺服器化程度(Serverless)、可觀測行(Observability)、韌性能力(Resilience)、自動化水平(Automation)六個不同維度(SESORA),每個評估維度設立ASNA-1至ASNA-4 四個不同等級並依次計作0至3分,同時設立零級、基礎級、發展級、成熟級四個不同成熟等級。雲原生架構成熟度模型的提出,對企業雲原生化現狀、能力和發展路徑不清晰等問題, 給出評估與優化方向,幫助企業走上數位化轉型「最短路徑」。

可參考、可落地的雲原生解決方案

雲計算從概念產生到落地應用,已走過 15 個年頭,大量應用的「用雲」方式仍停滯在傳統IDC時代,但「能用」和「好用」有著天壤之別,越來越多企業投身大量精力於雲原生化,以尋求「好用」方法,釋放技術紅利。基於雲原生架構的應用,從架構設計、開發方式到部署運維的整個軟體生命周期都基於雲的特點設計,最大限度用好雲平臺的彈性、分布式、自助、按需等優勢。很多網際網路企業從應用誕生之初就生長在雲端,新零售、政府、金融、醫療等領域的企業和機構也逐漸將業務應用遷移上雲,深度使用雲原生技術和雲原生架構。

白皮書通過幾個典型實踐案例,展示了企業如何通過雲原生架構及相關應用解決交付周期長、資源利用率低等常見運維問題。比如,藉助阿里雲實現核心業務系統雲原生化的申通快遞,全面實現對千萬級訂單量、數億級物理物流軌跡、每日上T級數據量的全力支持;採用阿里雲原生應用穩定性解決方案的完美日記,有效確保「雙11」電商大促、「雙12」購物節的微商城系統穩定性,極大提高用戶購物體驗;採用了阿里雲原生PaaS平臺的中國聯通號卡應用,開卡業務效率提升了10倍,需求響應時間縮短了50%,支撐訪問量由1000萬上升至1.1億等等。

從 IT 基礎設施雲化到系統架構雲原生化,是雲計算的終極演進方向。未來,企業應用將都會打上「Made in Cloud 」的出廠標籤,雲原生應用也將會成為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阿里雲智能基礎產品事業部研究員丁宇表示,「未來十年,雲計算將無處不在,像水電煤 一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雲原生讓 雲計算變得標準、開放、簡單高效、觸手可及。如何更好地擁抱雲計算、擁抱雲原生架構、用 技術加速創新,將成為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成 功的關鍵。」

相關焦點

  • 分布式系統架構與雲原生—阿里雲《雲原生架構白皮書》導讀
    1 雲原生與分布式系統架構的關係  1.1 雲原生架構的定義  《雲原生架構白皮書》中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為「基於雲原生技術的一組架構原則和設計模式的集合,旨在將雲應用中的非業務代碼部分進行最大化的剝離,從而讓雲設施接管應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如彈性、韌性、
  • 雲原生應用架構轉型不好做?阿里雲這個平臺讓你一步到位!
    1.存量應用與雲原生應用長期並存的整合問題雖然雲原生可以覆蓋絕大部分應用場景,甚至以往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在雲原生下都可迎刃而解,如營銷場景的應用。但有些應用場景在雲原生下並無決定性優勢,且存在遷移成本,加之傳統應用在系統架構上的約束,這些將導致存量傳統應用將和雲原生應用長期並存。如何整合這兩種應用的研發鏈路,以及基礎設施層面的互聯互通,是雲原生實踐帶來的一個挑戰。
  • 架構師成長計劃|如何利用雲原生構建一個企業級高可用架構?
    這些現象都無一不證明著雲原生即將在技術領域掀起一陣不小的變革。在變革來臨之前,擁抱並接納它是最明智的選擇。雖然雲原生現在已經得到了足夠多的關注,也正在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勁頭發展,但是其在企業技術棧的落地應用上還不夠成熟,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那如何克服雲原生落地階段的常見難題?如何利用雲原生實現企業級高可用架構呢?
  • 一個優秀的雲原生架構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本文整理自騰訊雲容器產品,容器解決方案架構團隊的陳浪交在 Techo 開發者大會雲原生專題的分享內容——一個優秀的雲原生架構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本文將會給大家分享雲原生架構的特點和以及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 為什麼雲原生+分布式是資料庫的未來?
    具體來講,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的以下幾個優點是其將成為未來趨勢的主要原因: 易用性 同雲計算非常易於使用一樣,雲原生資料庫也是非常易於使用的,由於是完全基於雲原生架構構建,所以它可以隨時隨地的從多前端訪問,提供雲服務的計算節點。
  • DTCC2020阿里雲李飛飛: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與數據倉庫系統點亮數據...
    雲原生資料庫與數據倉庫有哪些獨特優勢?在日前的 DTCC 2020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資料庫產品事業部總裁、ACM傑出科學家李飛飛就《雲原生分布式資料庫與數據倉庫系統點亮數據上雲之路》進行了精彩分享。
  • 乘風破浪的雲原生
    回顧近年來商業世界的發展趨勢,數位化轉型的出現使得企業中越來越多的業務演變成數位化業務,數位化對於業務渠道、競爭格局、用戶體驗等諸多方面都提出更加嚴苛的要求,這就要求技術具備更快的迭代速度。為了實現這樣的速度,就需要充分利用雲的強大能力,從雲技術中獲得更高的可用性與可擴展能力,利用雲來提升發布和運維的效率。
  • 雲原生生態大會Day2,網易數帆Service Mesh與百勝中國中臺架構實踐
    12月16-17日,由CNCF、網易數帆、VMware、PingCAP和阿里雲聯合主辦2020 Cloud Native Day雲原生生態大會線上召開,來自聯合主辦方及字節跳動、Zilliz、百勝中國等公司的17位重磅演講嘉賓,帶來2天主題分享,解析雲原生領軍企業和組織
  • 中文寫的、實踐過的、阿里雲的,這樣一份白皮書正式發布
    9月17日,2020 雲棲大會·數字經濟新基建智庫大會,阿里雲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企業全面上雲成功路徑與實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企業上雲戰略的定義與必要性、上雲核心價值、上雲成功框架、IT上雲藍圖規劃、上雲遷移以及雲上治理、雲原生驅動企業業務創新等方面進行系統性介紹,是國內在企業上雲領域維度更完整、內容更完善、實操性更強的完整內容集合。
  • 華為雲原生精英沙龍圓滿落幕,行業翹楚論道雲原生
    現場針對如何重新定義雲原生基礎實施,如何賦能泛在應用以及實現企業IT架構升級指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道。針對如何基於雲原生建設企業新型多地多中心業務體系,北京易掌雲峰科技CTO趙貴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Cloud 2.0時代,雲原生加速賦能企業應用便捷落地。
  • 華為雲@ArchSummit2019:新計算架構,雲原生時代IoT 架構設計與Dev...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Cloud&AI產品與服務 CTO張順茂認為,華為鯤鵬920把計算帶入多核異構的多樣化時代,華為在計算領域厚積薄發、持續創新突破,與客戶及夥伴一起共同努力,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 「架構師專題」雲原生時代,架構師需具備的十大核心能力(上)
    10 年多的工作歷程,讓我有幸經歷了大範圍的技術演變,特別是雲計算和雲原生技術從朦朧到普及,對工程師和架構師的要求也發生了不少變化。趁著自己入職 11 周年的日子,結合我自己在百度的成長曆程,總結下我認為在雲計算特別是雲原生時代,對軟體架構師的核心能力要求,希望幫助大家在通往架構師的路上少走彎路。
  • 向雲計算要技術紅利,華為雲定義雲原生2.0時代
    在2019年的時候,業界還對雲原生技術處於熱議階段,主流廠商紛紛推出雲原生產品和平臺,但當時業界以及用戶都沒有預料到雲原生技術將加速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到了2020年底,雲原生將顛覆雲計算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2020年11月30日,華為雲聯合Forrester發布了《擁抱雲原生優先戰略——構建以「應用」為中心的企業現代化IT基礎設施》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 打通雲原生學習最後一公裡 阿里雲知行動手實驗室正式公測
    近日,2020 雲原生生態大會於線上召開。阿里雲資深技術專家李響於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阿里的雲原生與開源》,宣布阿里雲知行動手實驗室 start.aliyun.com正式開啟公測,開發者可以在瀏覽器中直接利用阿里雲提供的真實環境學習新技術,打通學習雲原生新技術的"最後一公裡"。
  • 阿里雲自研資料庫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AnalyticDB推動雲原生變革
    7月17日,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揭曉,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雲原生資料庫AnalyticDB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據介紹,AnalyticDB解決了傳統分析型資料庫在數字時代的性能瓶頸,並在業界最權威的TPC-H基準測試中創下新的世界紀錄。
  • 數據中臺的雲原生機會 | 甲子光年
    容器與虛擬機的區別 圖片來自阿里雲開發者社區 而智領雲就是國內最早將雲原生應用到數據中臺的廠商之一,在2018年9月,智領雲就推出了第一款基於雲原生架構的數據中臺產品。一般說來,如果只是用於容器集群管理無狀態應用,K8S更加合適;如果定製需求比較多,或者要搭建包含很多有狀態組件的大數據平臺,架構相對鬆耦合的Mesos更加合適。在不少生產系統中,例如聯通,浙江移動,都採用了Mesos+K8S的技術架構,來應對業務系統和數據平臺的混合調度需求。
  • 戴爾科技雲原生平臺:創新交付新模式,實現從「容」上雲
    其中,國外市場推出的AWSOutposts、微軟AzureStack,谷歌的Anthos,以及國內阿里雲推出的ApsaraStack以及騰訊雲黑石混合雲,都是工程一體化解決方案火熱的「佐證」。四是,雲原生快速走向企業級生產環境。
  • 拋棄傳統集中式架構 江西農信攜手阿里雲實現業務系統平滑遷移上雲
    來源:時刻頭條12月4日,記者採訪獲悉,江西農信日前攜手阿里雲,使用最前沿的雲原生技術,實現了傳統業務系統從集中式技術架構下移,並平滑遷移上雲,為整體核心系統進行分布式架構升級和演進探索和積累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雲原生開啟「資料庫大數據一體化」新時代
    例如,大量企業需要對數據進行離線ETL計算、機器學習及多維度查詢分析等多種計算時,使用大數據技術或傳統數據倉庫,企業需要組合使用多種技術產品,通過複雜的數據集成、數據冗餘來滿足多樣的計算訴求,整個技術架構複雜且數據冗餘成本高。
  • 解讀容器的 2020:尋找雲原生的下一站
    正在被打破的雲計算「三層架構」長久以來,業界對雲計算的認知,一直圍繞著」SaaS + PaaS + IaaS「這樣經典的三層架構模型展開。然而,在 2020 年,隨著雲原生技術的極大普及,我們卻發現這個模型似乎正遭受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