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再三叮囑過孩子「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可是世界上沒有萬能公式,如果遇到兩難選擇的話孩子應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繪本《門》中的小男孩是怎樣做的。
《門》 陶菊香 編繪
一位叔叔的綠外套被風吹到了樓下。
叔叔來到小男孩家門口詢問,想要進去撿外套。
「不行不行,媽媽說,不能給陌生人開門!」小男孩說。
叔叔只能想別的辦法,他搬來了一架梯子,嘗試用一根棍子夠外套。
不過叔叔好像失敗了,要不要幫他呢?小男孩很糾結。
過了一會兒他打開窗戶,探出頭對叔叔說:「也許……我能試一下。」
小男孩回房間拿了一個掃把,只見他一手扶著門框,一手拿著掃把去夠,仿佛整個表情都在用力,樣子很是滑稽。
可是……掃把太短了。
叔叔拿著棍子來到門前說:「還是用我這根棍子吧。」
小男孩從門縫裡接過棍子再次嘗試。
可衣服還是滑下去了。
他靈機一動用毛線把衣架綁在棍子上,這樣衣服就不會滑掉了。最後終於幫叔叔取回了外套,叔叔連忙向他道謝。
小男孩不僅聽媽媽的話沒有給陌生人開門,還幫助叔叔拿回了外套。
繪本大部分畫面運用暖黃色調,給人一種舒適、和諧的感覺,也為故事奠定了溫暖的基調。
故事開始畫面中灰綠色的背景上紅色門鈴格外醒目,這是給讀者發出的警示。
繼而,以貓眼的視角展現門外的場景,營造了一種緊張不安的氛圍。看到這兒,相信孩子也會代入畫面中小男孩的角色,思考到底應不應該給這位叔叔開門呢?
小男孩桌子上擺放著的畫也暗示了他的心理:畫中是一隻大灰狼張著血盆大口追趕著小兔子,小兔子嚇得倉皇逃竄。
這個故事也是家長經常叮囑孩子「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的畫面表現。可見小男孩時時刻刻記得媽媽的囑咐,他不是不想幫助叔叔,只是出於自我保護不能開門。
這個故事是在一塊暖黃色的布上用各種布、紙、線等材料製作而成的。
人物的臉和手是在紙上畫出來,經過裁剪以後粘貼到布料上的,門、窗框好像是紙膠帶粘貼的,地板是孩子寫字用的「米字格」,小板凳是用報紙裁剪的……
這些設計充滿了創意和樂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找找畫面中還有哪些有趣的設計。
孩子在觀察、猜測、想像的過程中也鍛鍊了思維能力。這些有趣的發現也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激發對閱讀的興趣。
繪本的前、後環襯中高樓林立,不禁讓人想起現在城市發展迅速,人與人之間雖然只有一門之隔,可是這扇門隔開的不僅是彼此的空間,也隔開了彼此的信任和溫暖。
小男孩跟這位陌生叔叔之間隔著門發生的曲折故事,讓我們看到溫暖與善意是小男孩心底關不住的陽光。
小男孩努力在局限的空間中幫助陌生人,而且自始至終都沒有打開門,既沒有違背媽媽「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的囑咐,也成功幫助了別人。他找到了自我保護和善良助人之間的平衡。
相信孩子可以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小男孩的溫暖與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牢記「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同時也學到「門開一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