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簡單粗暴的方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麻煩

2020-08-22 常青藤爸爸

前兩天常爸和團隊的小夥伴探討了一個話題: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


如果教了,你是期待著孩子「太聽你話」還是「太不聽話」,亦或是,兩者都是麻煩?


事情的起因是,常爸去年暑假帶小小常去長隆玩,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工作人員拿著戶口本核對小小常的信息(一直沒去給他辦身份證,只能拿戶口本),戶口本上沒有照片,於是工作人員就問小小常叫什麼名字。


可不管怎麼問,這小孩就是不張口,還一副大義凜然的神情。搞得我站在原地想幫都幫不上忙,還像個人販子似的!


仔細想想這鍋其實也得我自己背,從小我就常常叮囑他不要隨便給陌生人透露自己和家裡的信息,這件事上小小常倒是很聽話,但凡遇到生人警覺性就特別高,無論我在不在場,只要是問及姓名年齡之類的,都一概不回答。


可慢慢地隨著他長大,像這次的機場安檢事件,或者參加小學的面試(幸好因為疫情的原因「逃過一劫」),又或者見一些爸爸媽媽重要的朋友,繼續不張嘴怎麼辦?不光顯得沒禮貌,更耽誤事啊(類似事情他之前也沒少幹)!


而同事的孩子跟小小常正相反,天生自來熟的性格,見誰都一臉笑,和誰都能玩到一起的「小區之光」,同事也一樣會擔心,如果不跟這樣的小孩反覆強調要小心陌生人,更容易出事啊!


所以難題來了,都說「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到底「不要隨便」是怎麼個不隨便法呢?


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能力弱,很難抵抗住人販子的欺騙性誘導,所以很多家長為了保護孩子,一般來說只能把問題簡單粗暴化:


別和陌生人說話就對了、陌生人給什麼都別要就對了。


這樣至少孩子能記住,說多了他也聽不明白,還容易忘。


可這種看似簡單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實則問題重重。


一刀切的方法,讓孩子失去自救的可能性


美國有個11歲的小男孩,在參加「童子軍」野外露營活動時與同伴走失。因為他的父母一直跟他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救援人員路過時,他居然躲起來拒絕被救,直到第四天,搜救人員才將他成功救出。


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會讓父母錯誤地認為,他們貌似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辦法,讓孩子免除傷害。但是,這也容易讓孩子在處於險境時,失去自救的可能。


如果孩子不幸被人販子拐走,他若能及時向可靠的陌生人求助,說不定就完成一場自救;如果家人遭遇意外,孩子若知道如何尋求陌生人的幫助,他甚至能拯救一個家庭。


更何況,如果遇到存心打孩子主意的壞人,一句「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的告誡,就能助孩子全身而退嗎?


常爸看過國外一個「你的孩子是否會上陌生人的車」的測試,測試中的孩子都已經是9歲以上的大孩子了,他們的父母已經能放心讓孩子在社區裡一個人玩耍、跑步,而且,父母也自認為在孩子自我保護意識教育上,做足了功課,孩子無論如何不會上陌生人的車。


測試結果卻讓人擔心:測試的4名孩子中,只有一名孩子堅持要給媽媽打電話確認,其他的都毫不猶豫上了車。而孩子們上車的理由僅僅是測試者說了句:我認識你媽媽,孩子就放下了所有的戒備。


他們的父母說,自己反覆和孩子強調過: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不要拿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車。


如此耳提面命,實則機械強調式的方法,並不能在孩子能獨立出行的年紀,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孩子腦子裡這根「弦」,關鍵時刻還是沒能繃住,而是直接——崩了。


可能在孩子小時候你用「別跟陌生人說話啊,他會把你抓走」的「恐嚇式」方法很有效,孩子見到生人都很警覺。


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社交圈更複雜,會和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產生交集,這時他反而可能會困惑:媽媽不讓我跟陌生人說話,可我碰到過這麼多陌生人,他們也不是壞人呀,哪裡像爸媽說的那麼危險。


事實也的確如此,若論社會上好人壞人的比例,還是好人多啊。


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告訴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和陌生人說話、什麼時候不可以?我們需要更系統細緻地教給孩子,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


界定誰是陌生人


天生膽小、謹慎的孩子,與天生友好、愛冒險的孩子,他們對陌生人的觀念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先和孩子達成一致:到底誰是陌生人?


認識的人有哪些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幼兒園的老師。


陌生人有哪些


包括:

● 警察,醫院裡的醫生,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的安保和工作人員,商場的保安和店員;


● 爸爸媽媽認識的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熟人;


● 爸爸媽媽也不認識的人。


沒錯,即便是「爸爸媽媽認識的人」,最好也先歸在陌生人一類。因為很多兒童受到傷害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熟人作案,尤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提高警惕性。


先把熟人歸在陌生人一類,讓孩子知道,在家長不在的情況下,跟他們也不可以輕舉妄動,讓幹嘛幹嘛,甚至說走就走。


這些情況,可以和陌生人說話


❶ 在家長在場且被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和任何陌生人說話


來家裡做客的客人、小區的鄰居、醫院的醫生護士、機場安檢的安保人員,只要家長在場,同時也允許孩子和他們說話的情況下,孩子是可以和陌生人打招呼的。


小小常在機場值機之前,如果我能提前告訴他安檢叔叔和警察叔叔一樣,是幫助我們的人,所以如果他問你問題,你需要回答的話,或許就不會出現開頭那尷尬的一幕了。


❷ 如果家人不在,要經確認後,再和陌生人說話


有時候我們上班忙,來不及接孩子,就委託同事或朋友幫忙,這種情況和前文提到的「上陌生人的車」場景很類似。當然,也不乏一些壞人,用此方法誘騙孩子上車。


你應該告訴孩子,如果有陌生人說認識爸爸媽媽,你不能輕易相信。可以這樣問陌生人:


我的媽媽叫什麼?我叫什麼?我的媽媽手機號碼是多少?


而且一定要在開放且人多的空間裡說。不管自己之前是否認識這個人,都要讓他給爸爸或者媽媽打個電話,孩子在電話裡親自確認過,得到了爸媽的允許,才能跟他走。


❸ 如果遇到困難,孩子可以向這些陌生人尋求幫忙


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向誰求助呢?


我們一個月前發過的一篇文章,讓很多父母都感嘆「也給自己上了一課」:



危急時刻或者遇到困難時,要教孩子向安全可靠的陌生人求助,包括警察、保安、情侶、抱著孩子的夫妻等。可以用場景演練、做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記住誰是安全的陌生人


你可以和孩子這樣玩


拋出一個場景:如果你和爸爸媽媽在商場逛街,突然找不到爸爸媽媽了,該怎麼辦呢?


你可以扮演店員、保安、前臺等等角色,同時告訴孩子遇到該情況該如何做。


比如:


向店員或保安求助,打電話給爸爸媽媽,並待在原地等爸爸媽媽回來;


這個方法既可以幫助孩子記住,誰是可靠的陌生人,同時又教會孩子遇到危險該如何做。


這些情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① 你從未沒見過的,爸爸媽媽不在你身邊,對方卻跟你搭訕的:


比如主動接近你,問路或者讓你上車的人;想帶你去隱蔽的地方,給你糖果零食或錢;讓你幫忙,比如幫忙帶路或尋找東西。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如果有成年人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情況下找你「幫忙」,一定要拒絕,因為大人有困難會找大人幫忙,找小孩「幫忙」的成年人十有八九居心叵測!


如果遇到這些情況,除了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還要讓孩子要儘快走到人多的地方。


② 孩子自己感覺不好的時候,也可以拒絕和陌生人說話:


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孩子感覺不好,只要他覺得哪裡不對勁兒,他不需要知道為什麼,也不要擔心有沒有禮貌,就可以遠離他不喜歡的陌生人,包括熟人甚至一些公職人員。


教孩子「NO-GO-TELL」法則:如果有人試圖碰他,讓他感到害怕或不舒服,應該說不(No);迅速擺脫當時的處境(Go);告訴爸媽或其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Tell)。


每次說到安全,常爸最常提到的,就是「看好自家的娃」,但娃總有長大,會跟我們漸行漸遠的時候。


因此「防範陌生人」的意識,是孩子長大、到了青春期、甚至更大一些,家長都必須不斷提醒的話題。


所以不妨抓住生活中每一個點滴的可教時刻,讓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能學到最適合的自我保護知識。


作為大人,遇到需要幫忙的孩子,希望我們也能主動伸出援手,出一份力,給孩子們打造一個安全健康又幸福的環境。

相關焦點

  • 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並沒有保護孩子,還可能害了孩子
    所以「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個概念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不知道陌生人意味著什麼。這個字眼含義太廣,令人困惑。」,並沒有起到保護孩子的作用,反而可能害了孩子。為什麼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並沒有保護孩子,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呢?01.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給孩子製造了毫根據的恐懼。
  • 只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樣的方法其實是一個錯誤
    現實沒有那麼簡單,看看很多真實的案例,陌生人對孩子下手,其實並不容易,往往能成功從人群中把孩子帶走的人,大多是有過交往的熟人或者失去戒備心的半熟人。當然,我認為「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句話之所以不正確,或者說有點片面的另一個原因,不是這個方法對付人販子是否有效,而是這句話會對孩子造成了一個新的困擾。我們都明白,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是人販子,大多數人都是社會上安全的陌生人,如果把陌生人都定義為不能接觸的危險人物,會讓孩子失去了正面接觸社會的機會。
  • 可以教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怎麼教孩子「別和童子軍的老師說話...
    我相信每一個當媽的人看了這樣的消息,內心都和我一樣是爆炸的。 1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家裡不要觸碰電源,不要玩刀,不要摸爐子,在外邊要小心過馬路,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更不要跟陌生人走。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真的是在保護孩子嗎?很可能並沒有
    網上接連爆出孩子遭受校園霸凌、陌生人誘拐,甚至是被性侵的事件。這些信息讓家長感到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不注意,孩子就會成為新聞中的&34;。從而錯過求救的最佳時間,而且,孩子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陌生人。前幾年,網上經常爆出孩子因為一根棒棒糖,因為一句&34;就被騙走的事件。家長不能理解為什麼這麼簡單的&34;孩子看不出來?那是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只要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是陌生人。
  • 除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孩子還應學會哪些安全技巧?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車」...這些都是我們做爸媽的經常碎碎念的東西。但是我們也不能跟孩子寸步不離,他們總有一天要自己一個人朝前走。當危險靠近的時候,孩子也需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技巧。來自美國家長最新分享的10個實用技巧,清晰簡單,爸爸媽媽要跟孩子一起做。
  • 合格的安全教育,不止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在這個男孩還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向他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於是每當救援人員路過時,他都會躲起來,這也就讓他錯過了很多次獲救的機會。一直到第4天,這個奄奄一息的小男孩才被救。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得最多的恐怕是這句「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了。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你知道嗎?你的孩子可能不認識「陌生人」
    孩子的出生,是一家人幸福的符號。可是如果孩子丟失,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們經常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遠離陌生人」,可是這樣的口頭警告真的有用嗎?但是為了在某些時機起到強化作用,口頭強調不能少,告訴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能落單;不和陌生人說話;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可以不回答、不回應陌生人的招呼;不跟任何陌生人離去;被人尾隨時跑到最近的商店或者人多的地方尋求幫助;任何原因離開父母都需要提前告知。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正在把你的孩子推向危險的邊緣!
    近些年不斷報出的兒童性侵案以及兒童拐賣案讓所有的家長的心有餘悸,所以我們認為安全教育也是首要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為了我們掛在嘴邊的最常和孩子嘮叨的一句話!那麼,這樣的教育是否真的對?我們來看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人真事!
  • 留學在外,多少人吃虧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上
    孩子還小暫時看不了,我先翻了一遍,其中一本書叫《學會保護我自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我有點哭笑不得。我查了一下,這本書是兩年前出版的,不算舊,某電商平臺也有幾百人購買、全五星好評。沒想到20年前教育我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那套理論現在居然還在用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在美國3年,我發現正是這種意識,不知道害了多少留學生。
  • 七成孩子都容易被陌生人騙走
    大多數的寶爸寶媽都會教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在特殊情況下,比如孩子走失了,自己孤身一人,很可能會因為父母說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而錯過最好的自救機會。那家長該怎麼教孩子呢? 首先,和孩子界定認識的人和陌生人孩子認識的人可以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陌生人可以是孩子沒見過的人,可以是爸爸媽媽認識的親戚、朋友、鄰居、熟人等
  • 安全教育只告訴孩子「不能和陌生人說話」其實是在敷衍
    現在頻頻報導的兒童遭遇性侵的新聞事件,已經證明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至關重要。然而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說話,不能吃陌生人的東西,卻只是點到為止。在這個時代,這些遠遠不止。那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壞人、什麼是陌生人。有些家長可能會這樣告訴孩子:「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自己的親人之外都是陌生人。」
  • 孩子到底該不該和陌生人說話?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經常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一旦涉及孩子的安全問題,相信為人父母都會有些緊張。在當今這個社交社會下,安全和信任哪個更重要?如果真是人家喜歡跟孩子搭腔呢?人與人之間還是要多點信任吧!那麼,你覺得孩子到底該不該和陌生人說話呢?在下方評論區,和我們說一說吧!
  • 除了別跟陌生人說話,還要教會孩子這些法則
    5秒退到2-2.5米安全位置有些麻麻可能會說,我平時一直都有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講真,孩子很難完全避免與陌生人接觸的情境。出門也不可能叫他們躲躲閃閃。並且很多兒童拐賣事件,下手的還不一定是陌生人。
  • 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要不要管?
    本就處在語言學習、探索的升級階段,如果剛好孩子說話時,又處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那這個時候脫口而出的話,就更可能會出現結巴的情況了。比如,當孩子感到特別激動,生氣,興奮,或者特別疲憊的時候,他們就會更容易磕磕巴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嘴巴跟不上大腦。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是最沒用的兒童安全教育!
    因為這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反覆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於是每當有救援人員路過,他就會刻意躲起來,錯過了無數次獲救的機會。這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從小父母對我進行的安全教育中,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自己當了母親後,我對小D的安全教育很重視,但是我一直在反思,作為安全教育的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
  • 陌生人詢問寶寶姓名怎麼辦?不如教孩子這樣回答,既幽默又顯情商
    其次可以和孩子設置一個安全碼,這個安全碼可以是數字可以是物品,可以是任何東西,只要家長和孩子約定好,如果有陌生人自稱是孩子的家人,來接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可以向對方要安全碼;如果陌生人回答不出來,就要馬上向周圍人進行求救
  • 「不要跟陌生人走」這句話是安全教育的誤區,這樣教孩子保護自己
    當孩子面臨陌生人的強行拐帶,無法反抗,最有效的方法是趁機損壞他人物品,與其想方設法保護孩子,不如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強行拐帶是孩子遇到的危險之一,還有火災,溺水,交通安全等傷害,稍不留神,就發生意外。2017年年底,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全球兒童組織聯合發布了《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的回顧報告》。
  • 如何避免孩子遭受陌生人的侵害?建議您看看這些方法
    因此,您非要有必要教給他們基本的防禦技能。很多父母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教孩子自衛技能。如果您正在尋找有效的方法,請參考以下建議。有效的演習教孩子應對陌生人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是對可能的突發情況進行事先的演習。例如:陌生人邀請他們搭便車,或者您認識的人在說些令孩子感到不舒服的話。
  • 讓孩子保護好自己的這幾種方法,爸媽教給孩子了嗎?
    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一直是父母最受關注的,也是最重要的。爸爸媽媽時刻待在孩子身邊還行,可以保護孩子,但是當孩子一個人的時候,該如何讓他們學會保護好自己呢?這就需要家長教一教孩子正確保護自己的方法了,可以跟孩子列舉一下有可能發生的事,告訴孩子應對的方法。
  •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英語怎麼說?
    don't talk to stranger:不要和陌生人說話。We have always been told since little kid,don't talk to stranges.我們從小就經常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It started with good intention,but I beg to differ. 出發點是好的,但我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