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常爸和團隊的小夥伴探討了一個話題: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
如果教了,你是期待著孩子「太聽你話」還是「太不聽話」,亦或是,兩者都是麻煩?
事情的起因是,常爸去年暑假帶小小常去長隆玩,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工作人員拿著戶口本核對小小常的信息(一直沒去給他辦身份證,只能拿戶口本),戶口本上沒有照片,於是工作人員就問小小常叫什麼名字。
可不管怎麼問,這小孩就是不張口,還一副大義凜然的神情。搞得我站在原地想幫都幫不上忙,還像個人販子似的!
仔細想想這鍋其實也得我自己背,從小我就常常叮囑他不要隨便給陌生人透露自己和家裡的信息,這件事上小小常倒是很聽話,但凡遇到生人警覺性就特別高,無論我在不在場,只要是問及姓名年齡之類的,都一概不回答。
可慢慢地隨著他長大,像這次的機場安檢事件,或者參加小學的面試(幸好因為疫情的原因「逃過一劫」),又或者見一些爸爸媽媽重要的朋友,繼續不張嘴怎麼辦?不光顯得沒禮貌,更耽誤事啊(類似事情他之前也沒少幹)!
而同事的孩子跟小小常正相反,天生自來熟的性格,見誰都一臉笑,和誰都能玩到一起的「小區之光」,同事也一樣會擔心,如果不跟這樣的小孩反覆強調要小心陌生人,更容易出事啊!
所以難題來了,都說「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到底「不要隨便」是怎麼個不隨便法呢?
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能力弱,很難抵抗住人販子的欺騙性誘導,所以很多家長為了保護孩子,一般來說只能把問題簡單粗暴化:
別和陌生人說話就對了、陌生人給什麼都別要就對了。
這樣至少孩子能記住,說多了他也聽不明白,還容易忘。
可這種看似簡單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實則問題重重。
一刀切的方法,讓孩子失去自救的可能性
美國有個11歲的小男孩,在參加「童子軍」野外露營活動時與同伴走失。因為他的父母一直跟他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所以救援人員路過時,他居然躲起來拒絕被救,直到第四天,搜救人員才將他成功救出。
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會讓父母錯誤地認為,他們貌似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辦法,讓孩子免除傷害。但是,這也容易讓孩子在處於險境時,失去自救的可能。
如果孩子不幸被人販子拐走,他若能及時向可靠的陌生人求助,說不定就完成一場自救;如果家人遭遇意外,孩子若知道如何尋求陌生人的幫助,他甚至能拯救一個家庭。
更何況,如果遇到存心打孩子主意的壞人,一句「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的告誡,就能助孩子全身而退嗎?
常爸看過國外一個「你的孩子是否會上陌生人的車」的測試,測試中的孩子都已經是9歲以上的大孩子了,他們的父母已經能放心讓孩子在社區裡一個人玩耍、跑步,而且,父母也自認為在孩子自我保護意識教育上,做足了功課,孩子無論如何不會上陌生人的車。
測試結果卻讓人擔心:測試的4名孩子中,只有一名孩子堅持要給媽媽打電話確認,其他的都毫不猶豫上了車。而孩子們上車的理由僅僅是測試者說了句:我認識你媽媽,孩子就放下了所有的戒備。
他們的父母說,自己反覆和孩子強調過: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不要拿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車。
如此耳提面命,實則機械強調式的方法,並不能在孩子能獨立出行的年紀,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孩子腦子裡這根「弦」,關鍵時刻還是沒能繃住,而是直接——崩了。
可能在孩子小時候你用「別跟陌生人說話啊,他會把你抓走」的「恐嚇式」方法很有效,孩子見到生人都很警覺。
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社交圈更複雜,會和越來越多的陌生人產生交集,這時他反而可能會困惑:媽媽不讓我跟陌生人說話,可我碰到過這麼多陌生人,他們也不是壞人呀,哪裡像爸媽說的那麼危險。
事實也的確如此,若論社會上好人壞人的比例,還是好人多啊。
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告訴孩子:別和陌生人說話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和陌生人說話、什麼時候不可以?我們需要更系統細緻地教給孩子,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
界定誰是陌生人
天生膽小、謹慎的孩子,與天生友好、愛冒險的孩子,他們對陌生人的觀念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必須先和孩子達成一致:到底誰是陌生人?
認識的人有哪些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幼兒園的老師。
陌生人有哪些
包括:
● 警察,醫院裡的醫生,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的安保和工作人員,商場的保安和店員;
● 爸爸媽媽認識的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熟人;
● 爸爸媽媽也不認識的人。
沒錯,即便是「爸爸媽媽認識的人」,最好也先歸在陌生人一類。因為很多兒童受到傷害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熟人作案,尤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提高警惕性。
先把熟人歸在陌生人一類,讓孩子知道,在家長不在的情況下,跟他們也不可以輕舉妄動,讓幹嘛幹嘛,甚至說走就走。
這些情況,可以和陌生人說話
❶ 在家長在場且被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和任何陌生人說話
來家裡做客的客人、小區的鄰居、醫院的醫生護士、機場安檢的安保人員,只要家長在場,同時也允許孩子和他們說話的情況下,孩子是可以和陌生人打招呼的。
小小常在機場值機之前,如果我能提前告訴他安檢叔叔和警察叔叔一樣,是幫助我們的人,所以如果他問你問題,你需要回答的話,或許就不會出現開頭那尷尬的一幕了。
❷ 如果家人不在,要經確認後,再和陌生人說話
有時候我們上班忙,來不及接孩子,就委託同事或朋友幫忙,這種情況和前文提到的「上陌生人的車」場景很類似。當然,也不乏一些壞人,用此方法誘騙孩子上車。
你應該告訴孩子,如果有陌生人說認識爸爸媽媽,你不能輕易相信。可以這樣問陌生人:
我的媽媽叫什麼?我叫什麼?我的媽媽手機號碼是多少?
而且一定要在開放且人多的空間裡說。不管自己之前是否認識這個人,都要讓他給爸爸或者媽媽打個電話,孩子在電話裡親自確認過,得到了爸媽的允許,才能跟他走。
❸ 如果遇到困難,孩子可以向這些陌生人尋求幫忙
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向誰求助呢?
我們一個月前發過的一篇文章,讓很多父母都感嘆「也給自己上了一課」:
危急時刻或者遇到困難時,要教孩子向安全可靠的陌生人求助,包括警察、保安、情侶、抱著孩子的夫妻等。可以用場景演練、做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記住誰是安全的陌生人。
你可以和孩子這樣玩
拋出一個場景:如果你和爸爸媽媽在商場逛街,突然找不到爸爸媽媽了,該怎麼辦呢?
你可以扮演店員、保安、前臺等等角色,同時告訴孩子遇到該情況該如何做。
比如:
向店員或保安求助,打電話給爸爸媽媽,並待在原地等爸爸媽媽回來;
這個方法既可以幫助孩子記住,誰是可靠的陌生人,同時又教會孩子遇到危險該如何做。
這些情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① 你從未沒見過的,爸爸媽媽不在你身邊,對方卻跟你搭訕的:
比如主動接近你,問路或者讓你上車的人;想帶你去隱蔽的地方,給你糖果零食或錢;讓你幫忙,比如幫忙帶路或尋找東西。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如果有成年人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情況下找你「幫忙」,一定要拒絕,因為大人有困難會找大人幫忙,找小孩「幫忙」的成年人十有八九居心叵測!
如果遇到這些情況,除了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還要讓孩子要儘快走到人多的地方。
② 孩子自己感覺不好的時候,也可以拒絕和陌生人說話:
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孩子感覺不好,只要他覺得哪裡不對勁兒,他不需要知道為什麼,也不要擔心有沒有禮貌,就可以遠離他不喜歡的陌生人,包括熟人甚至一些公職人員。
教孩子「NO-GO-TELL」法則:如果有人試圖碰他,讓他感到害怕或不舒服,應該說不(No);迅速擺脫當時的處境(Go);告訴爸媽或其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Tell)。
每次說到安全,常爸最常提到的,就是「看好自家的娃」,但娃總有長大,會跟我們漸行漸遠的時候。
因此「防範陌生人」的意識,是孩子長大、到了青春期、甚至更大一些,家長都必須不斷提醒的話題。
所以不妨抓住生活中每一個點滴的可教時刻,讓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能學到最適合的自我保護知識。
而作為大人,遇到需要幫忙的孩子,希望我們也能主動伸出援手,出一份力,給孩子們打造一個安全健康又幸福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