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一直是爸爸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老編輯也跟大家詳細聊了好幾個問題:
在這些文章的留言區中,有個問題引起了老編輯的關注,它普遍集中在 2~4 歲的寶寶身上:
寶寶說話突然結結巴巴,該怎麼辦?是口吃嗎?要幹預嗎?
為什麼孩子本來說得好、說得早,卻突然開始結結巴巴?是口吃的先兆嗎?大人要提早幹預嗎?
寶寶突然結巴?
可能是「嘴跟不上腦子」
其實,小孩子在學語言的階段中出現語言不流利(language disfluencies)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主要集中在 2 歲半到 5 歲之間,這種語言的不流利會體現在詞語和短語的重複上。
每個孩子出現結巴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還會出現一段時間結巴,過段時間好了之後,又會反覆出現的情況。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突然說話結巴,絕大多數是語言發育中的正常學習過程。
兒童從 3 歲開始,他們開始能把單獨的詞語組合成句子,是一個了不起的飛躍階段,這個階段需要孩子運用複雜的句法、複雜的語法規則表達自己。
比如,3 歲前的孩子只需要也只會說「媽媽,橙汁!」 ,但到了 3 歲之後,他們嘗試去說「媽媽,我可以喝冰箱裡的橙汁嗎?」。
這兩者在詞彙量、句子長度和表達難度方面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所以,在學習、模仿、使用複雜語句的過程中,組織語句導致的磕絆和結巴都是必經之路。
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出現一點點結巴,這往往也有助於他們在頭腦中組織語言。
第二,說話結巴,和孩子說話時的感受密不可分。
本就處在語言學習、探索的升級階段,如果剛好孩子說話時,又處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那這個時候脫口而出的話,就更可能會出現結巴的情況了。
比如,當孩子感到特別激動,生氣,興奮,或者特別疲憊的時候,他們就會更容易磕磕巴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嘴巴跟不上大腦。
同樣,一些性格比較急躁的孩子,往往會更容易結巴,也是因為他們會更容易處在強烈的情緒之中。
一般來說,這種正常的結巴,是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自動消失的,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要我們進行額外的幹預。
正常發育?還是口吃先兆?
這個時間段要記牢
不過,細心的家長可能還是很困惑:那我該怎麼知道孩子的結巴,是正常發育的現象,還是口吃的先兆呢?
首先大家記住一個時間:6 個月。
如果孩子說話結巴的時間,持續超過了 6 個月,那就有口吃的風險,需要我們進一步幹預,或者尋求醫生、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根據美國口吃協會(The 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的標準,我們也製作了下面這個表格,大家可以進行觀察、對比和判斷哦。
一般情況下,三歲左右的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都是很正常的發育階段,大家並不用太過於著急或擔心,更不用強行幹預或糾正。
相信看到這兒,大家一定想問:有時候孩子說話磕磕巴巴,別說大人了,娃自己也著急,越急越說不好,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應對呢?
接著,我就給各位爸爸媽媽推薦 3 招「民間療法」,日常生活中多多使用,就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啦。
3 招應對說話不流利
聰明爸媽這樣做
1. 跟孩子「不疾不徐」地對話,並且保持眼神接觸。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當孩子跟你說完一句話後,可以停頓幾秒種,再開始跟他 / 她講話,記住要語速適中,發音清晰。
在任何家庭教育中,「親身示範」永遠比「批評指責」有效,幫助孩子說話也不例外。
無論是粗暴地批評「說話慢點!」「你怎麼又結巴了?」,還是「慢點說」「想好了再說!」,不但無效,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緊張,使得原本正常的不流利,變成長期的口吃。
孩子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模仿的過程。當我們跟孩子用放鬆、舒緩、流暢的語調語氣說話,慢慢孩子也會學習到這樣的說話方式啦。
當然啦,在對話的過程中,家長們也要做到跟孩子,有直接的眼神接觸。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會邊看手機邊說話,或者邊玩遊戲邊說話,這不但會讓孩子有一種不受重視的感覺,也會讓孩子學習到這種三心二意的對話方式。
2. 不要幫孩子把話說完,不要催促和提醒。
很多孩子在 3 歲的時候都會邊想邊說話,或者一句話說了前一半,就開始卡殼,後面的半句話半天說不出來。
此時著急的家長(特別是家中老人)總會幫孩子把話說完,或者幫孩子把那個想了半天都想不出來的詞說出來。
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出錯,允許孩子卡殼,允許孩子自己把自己的話說完。
孩子思索、停頓、卡殼的過程,恰恰是他們在頭腦中組織語句,把大腦中的信息和外在的語言表達建立聯繫的過程。
我們強行幫孩子把話說完,就等於硬生生切斷了孩子的大腦運轉,切斷了孩子練習語言表達的好時機。
長期如此,他們就失去了語言練習的機會,也就很難順利地進行更高級、更複雜的自主表達了。
3. 不要強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說話或表演。
家長們要時刻記住,兒童的語言環境越自然,越對他們的自然順暢表達有好處。
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比如說兩句英語啊,唱兩首兒歌什麼的,其實大多數孩子是非常討厭這種強迫性質的語言表達的。
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會緊張難堪,而陌生人也會有意無意地評價孩子,比如「這麼大了還害羞?」「這孩子話說得有點磕巴啊」之類的,這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語言發展不利。
家長們只要做好以上這三點,相信很快孩子們就能自動修復好,這個生長過程中的小 bug,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小喇叭。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