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要不要管?

2020-08-26 新東方繪本館

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一直是爸爸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老編輯也跟大家詳細聊了好幾個問題:

  • 寶寶說話早聰明還是說話晚聰明?
  • 「吃飯飯、睡覺覺」有好處,但過了這個年齡就別再說了
  • 說不來也聽不懂的小嬰兒,大人有必要跟 TA 說話聊天嗎?


在這些文章的留言區中,有個問題引起了老編輯的關注,它普遍集中在 2~4 歲的寶寶身上:


寶寶說話突然結結巴巴,該怎麼辦?是口吃嗎?要幹預嗎?


為什麼孩子本來說得好、說得早,卻突然開始結結巴巴?是口吃的先兆嗎?大人要提早幹預嗎?

寶寶突然結巴?

可能是「嘴跟不上腦子」


其實,小孩子在學語言的階段中出現語言不流利(language disfluencies)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主要集中在 2 歲半到 5 歲之間,這種語言的不流利會體現在詞語和短語的重複上。


每個孩子出現結巴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還會出現一段時間結巴,過段時間好了之後,又會反覆出現的情況。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突然說話結巴,絕大多數是語言發育中的正常學習過程。


兒童從 3 歲開始,他們開始能把單獨的詞語組合成句子,是一個了不起的飛躍階段,這個階段需要孩子運用複雜的句法、複雜的語法規則表達自己。


比如,3 歲前的孩子只需要也只會說「媽媽,橙汁!」 ,但到了 3 歲之後,他們嘗試去說「媽媽,我可以喝冰箱裡的橙汁嗎?」。


這兩者在詞彙量、句子長度和表達難度方面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所以,在學習、模仿、使用複雜語句的過程中,組織語句導致的磕絆和結巴都是必經之路。


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出現一點點結巴,這往往也有助於他們在頭腦中組織語言。

第二,說話結巴,和孩子說話時的感受密不可分。


本就處在語言學習、探索的升級階段,如果剛好孩子說話時,又處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那這個時候脫口而出的話,就更可能會出現結巴的情況了。


比如,當孩子感到特別激動,生氣,興奮,或者特別疲憊的時候,他們就會更容易磕磕巴巴。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嘴巴跟不上大腦。


同樣,一些性格比較急躁的孩子,往往會更容易結巴,也是因為他們會更容易處在強烈的情緒之中。


一般來說,這種正常的結巴,是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自動消失的,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要我們進行額外的幹預。

正常發育?還是口吃先兆?

這個時間段要記牢


不過,細心的家長可能還是很困惑:那我該怎麼知道孩子的結巴,是正常發育的現象,還是口吃的先兆呢?

首先大家記住一個時間:6 個月


如果孩子說話結巴的時間,持續超過了 6 個月,那就有口吃的風險,需要我們進一步幹預,或者尋求醫生、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根據美國口吃協會(The Stuttering Foundation of America)的標準,我們也製作了下面這個表格,大家可以進行觀察、對比和判斷哦。

一般情況下,三歲左右的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都是很正常的發育階段,大家並不用太過於著急或擔心,更不用強行幹預或糾正。


相信看到這兒,大家一定想問:有時候孩子說話磕磕巴巴,別說大人了,娃自己也著急,越急越說不好,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應對呢?


接著,我就給各位爸爸媽媽推薦 3 招「民間療法」,日常生活中多多使用,就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啦。


3 招應對說話不流利

聰明爸媽這樣做


1. 跟孩子「不疾不徐」地對話,並且保持眼神接觸。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當孩子跟你說完一句話後,可以停頓幾秒種,再開始跟他 / 她講話,記住要語速適中,發音清晰。


在任何家庭教育中,「親身示範」永遠比「批評指責」有效,幫助孩子說話也不例外。


無論是粗暴地批評「說話慢點!」「你怎麼又結巴了?」,還是「慢點說」「想好了再說!」,不但無效,反而會讓孩子更加緊張,使得原本正常的不流利,變成長期的口吃。


孩子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模仿的過程。當我們跟孩子用放鬆、舒緩、流暢的語調語氣說話,慢慢孩子也會學習到這樣的說話方式啦。


當然啦,在對話的過程中,家長們也要做到跟孩子,有直接的眼神接觸。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會邊看手機邊說話,或者邊玩遊戲邊說話,這不但會讓孩子有一種不受重視的感覺,也會讓孩子學習到這種三心二意的對話方式。


2. 不要幫孩子把話說完,不要催促和提醒。


很多孩子在 3 歲的時候都會邊想邊說話,或者一句話說了前一半,就開始卡殼,後面的半句話半天說不出來。


此時著急的家長(特別是家中老人)總會幫孩子把話說完,或者幫孩子把那個想了半天都想不出來的詞說出來。


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出錯,允許孩子卡殼,允許孩子自己把自己的話說完。


孩子思索、停頓、卡殼的過程,恰恰是他們在頭腦中組織語句,把大腦中的信息和外在的語言表達建立聯繫的過程。


我們強行幫孩子把話說完,就等於硬生生切斷了孩子的大腦運轉,切斷了孩子練習語言表達的好時機。


長期如此,他們就失去了語言練習的機會,也就很難順利地進行更高級、更複雜的自主表達了。


3. 不要強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說話或表演。


家長們要時刻記住,兒童的語言環境越自然,越對他們的自然順暢表達有好處。


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比如說兩句英語啊,唱兩首兒歌什麼的,其實大多數孩子是非常討厭這種強迫性質的語言表達的。


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會緊張難堪,而陌生人也會有意無意地評價孩子,比如「這麼大了還害羞?」「這孩子話說得有點磕巴啊」之類的,這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語言發展不利。


家長們只要做好以上這三點,相信很快孩子們就能自動修復好,這個生長過程中的小 bug,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小喇叭。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這事兒要不要管?
    一般情況下,三歲左右的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都是很正常的發育階段,大家並不用太過於著急或擔心,更不用強行幹預或糾正。相信看到這兒,大家一定想問:有時候孩子說話磕磕巴巴,別說大人了,娃自己也著急,越急越說不好,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應對呢?接著,我就給各位爸爸媽媽推薦 3 招「民間療法」,日常生活中多多使用,就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啦。
  • @紹興家長,孩子說話突然結結巴巴怎麼辦?
    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家長們都非常關注。關於孩子說話不流暢的諮詢一直罰多,比如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口吃?怎麼幹預?等等。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郝暾老師研究小組專業地解讀一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說起「口吃」,還記得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位帥氣的反派申公豹嗎?
  • 孩子說話突然「結巴」,要幹預麼?語言專家:這四種情況需注意
    接著又對我說:「哎,我家閨女也不知道怎麼了,本來說話挺好的,最近開始結巴了,該不會是口吃吧?」很多爸爸媽媽或許和雪兒媽媽一樣,在寶寶3歲左右會突然發現:本來說話流利的娃,一夜之間開始結結巴巴。在和雪兒聊天時我注意到,當她結結巴巴說話,媽媽總會忍不住幫她說完。這種做法對於孩子語言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回顧我們學英語口語的過程,或許更容易理解孩子處境:當她無法馬上找到合適詞彙,或者組成句子時,內心是很緊張的,家長的接話或者糾正都會加劇這種緊張情緒。
  • 2歲孩子突然患「口吃」,說話結結巴巴,看看醫生檢查後怎麼說
    可最近這段時間,圓圓突然發現女兒莫名結巴起來,張嘴說話的第一個字總需要重複幾遍。今天早上,女兒拿了顆蘋果想讓爸爸削,結果張口說:「我我我……」就是說不出後面的字,圓圓的暴脾氣一點就著,拉過女兒就是爆吼一聲:「我什麼我,趕緊好好說話,再這樣就別吃了。」
  • 孩子說話不清楚,是語言能力發育緩慢還是口吃?家長要分清楚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結結巴巴,說話的時候總是口齒不清,說不好一句完整的話,我想大多數的父母看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第一反應就是孩子會不會口吃了?對此,寶媽寶爸們先別著急,這可能是幼兒語言能力發育緩慢,並不一定是口吃,家長要分清楚。
  • 孩子突然「口吃」,千萬不能大意!
    前段時間,朋友的孩子,3歲,突然口吃;之前發音非常標準、語言流利,說話也早。朋友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送老家了1個月多,回來之後,講話開始有點結巴,首字、詞要重複才能講出來,但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3、心理壓力重家長或老師讓回答問題,由於不會或不敢說致使講起來結結巴巴。4、語言訓練不當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子說話支支吾吾好玩,於是就逗孩子似的教連續發「呵……」音,反覆重複可形成結巴。5、模仿他人孩子看電視有些動漫節目、或電視劇演員人物塑造為結巴,便好奇地模仿,養成了不良習慣。
  • 「洗……洗澡」孩子說話突然變磕巴怎麼辦?超過這個時間要注意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怎麼突然變得口吃了?孩子說話突然變磕巴是怎麼回事?1、對孩子耐心一點當小孩子很著急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時候會說話磕磕巴巴,父母不要當時就打斷他們去替他們說,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孩子把他想說的說完,讓孩子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
  • 專家警示:正常人突然說話結巴可能是中風先兆
    新華社武漢10月13日專電(應述輝、黎昌政)原本說話很流暢的正常人,如果突然變得結結巴巴、吐詞不清,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要迅速到醫院檢查。武漢市民李先生日前因腦梗塞住進湖北省新華醫院後,醫生告訴他,如果半年前他出現「結巴」時就來就診,很可能不會出現中風。
  • 孩子突然說話磕巴怎麼辦?父母要知道
    孩子在幼兒時期,經常表現出一些語言不流利,或說話中斷,這是由於他們的溝通能力在發展。然而,有時一個幼兒會有很明顯口吃的情況,說話發音持續的時間比應該持續的時間長。口吃就是說話不規律的一個表現,它會影響孩子的溝通能力。
  • 孩子吃手到底要不要管?
    其實也不難理解,小寶寶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甚至視力還沒發育完全,面對這麼「無聊」的生活,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吃手。 關於寶寶頻繁吃手的問題,是每一個媽媽帶寶寶必經的難題之一。 初為人父人母,遇到這種情況不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在知乎上隨便搜就會有一堆相關問題呈現出來。
  • 寶突然變成小結巴,經歷「口吃階段」,這樣引導讓娃流暢表達
    很多爸爸媽媽或許和雪兒媽媽一樣,在寶寶3歲左右會突然發現:本來說話流利的娃,一夜之間開始結結巴巴。於是回去糾正孩子,或者感到深深焦慮,覺得娃會不會是「口吃」了。
  • 兩歲多孩子說話「結巴」急壞家長,只因做錯了這件事
    一、昨天,去妹妹家,兩歲多的月月高興地給我介紹新買的玩具,可能是因為太激動,孩子說話結結巴巴的,小臉憋得通紅。妹妹見狀,焦急地說:「這孩子最近說話都是這個樣子,她這剛學會說話呢就成了一個「結巴」,長大了可怎麼辦?」妹妹的焦慮,我深有體會。
  • 「語言爆發期」還不會說話?父母做好非語言溝通,讓孩子學會說話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語言發育期是父母所關心的事情,有的孩子早早的就已經開始會說話了,有的孩子他們卻遲遲不會說話,讓家長們十分的著急,孩子怎麼教就是不說話。在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口齒伶俐,能說會道的,小微的父母開始著急起來了,於是就天天拉著小微,教他說話,可小微的進步特別慢,遲遲都學不會,小微的父母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為什麼孩子就是學不好說話?還是結結巴巴,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好?
  • 寶寶原先說話流利,突然變「小結巴」怎麼辦?父母端正態度是關鍵
    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記憶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說在決定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在早期童年時代進入到意識中的語言的鮮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所以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特別重要。我家的寶寶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說話一直是結結巴巴的。
  • 孩子學說話,父母要裝傻,想讓孩子說話早,父母一定不要這樣做
    孩子學說話,父母要裝傻,想讓孩子說話早,父母一定不要替孩子表達一切。簡單來講,就是說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學說話和說多一點話,父母就要在說話策略上有所調整,不要孩子一開口啊啊啊,父母就把孩子想要的東西拿給孩子了,在教孩子學說話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裝傻,引導孩子開口說。
  • 孩子說話結巴怎麼辦? 媽媽別擔心,教你訓練孩子流暢表達的方法...
    怎麼孩子最近說話經常卡卡的不流暢?有時提醒他先想好再慢慢講,反而造成他緊張,容易支支吾吾……其實父母要以耐心和正向的態度引導孩子表達,便能有效改善口吃症狀,培養出說話流利的孩子。」孩子口吃常發生在什麼時候任何年紀都可能出現口吃,但幼兒發生年紀主要在早期約30~36個月和6歲之前,發生率為1~7%。
  • 萌娃開啟話癆模式批評爸爸:愛說話的孩子是個寶
    「你管我管的很嚴,你還搶我東西吃,一天管我幾次啦?你說我幾次啦?」「你說了我很多次,你罵我我還能喜歡你嗎?我還能想你嗎?」孩子愛說話,其實好處很多。01、愛說話的孩子,更懂愛前些天,被一段短視頻暖哭了。爸爸出差回家後,偷偷地跟在兒子的後面。兒子轉頭一看,突然看到爸爸,驚喜溢於言表,馬上開啟話癆模式:「爸爸,你不是上班去了麼?」「爸爸,你沒上班,就留下來陪我唄?」
  • 孩子說話突然結巴,父母先別著急打罵,搞清楚這點很重要
    估計很多家人也都會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孩子本來說的很好,突然結巴起來,難免會擔心。事實上,這和孩子的語言發育有關係。首先家長要清楚一點,如果你家孩子平時說話很流利,突然之間有點結巴,這基本上就是我們上邊提到的這種情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吃。有的時候,孩子說話結巴也不是壞事,這反而有助於他們在頭腦中組織語言。
  • 跟孩子要好好說話
    有一種說話方式,叫做「毒嘴惡舌」,有一種暴力,叫做語言暴力。無論是拳打腳踢、漠視、還是說話難聽,對於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來說,都是虐待,當然會留下深重的陰影。我列舉一下曾經聽到過有人對孩子說過的話:「不好好睡覺(吃飯、看書等等)就給我滾出去,愛上誰家上誰家,我不要你了」!「你吃我的,喝我的,我叫你幹啥就幹啥,別廢話」!
  •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為什麼會「突然」開口說話?
    一直有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家孩子語言發育遲緩,為什麼突然就會說話了?是不是會說了,就沒有其他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一句兩句解釋不清楚。孩子的語言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語言發展理論來看,都要從音素開始,再到發音,再到詞彙,再到句子的過程,儘管有人把孩子語言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五個階段還是七個階段,不管怎麼分,都要一點一點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