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走路和說話是父母最為關注的兩點,也是很多父母津津樂道的談資,誰家的孩子走路早,誰家的孩子說話早,誰家的孩子三四歲了說話還不清晰等等。雖然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父母無需為孩子說話早晚焦慮憂心,但是說話早的孩子還是有很多規律可循的,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可以掌控的。
孩子學說話,父母要裝傻,想讓孩子說話早,父母一定不要替孩子表達一切。簡單來講,就是說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學說話和說多一點話,父母就要在說話策略上有所調整,不要孩子一開口啊啊啊,父母就把孩子想要的東西拿給孩子了,在教孩子學說話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裝傻,引導孩子開口說。
JoJo在一歲四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很清晰的叫出所有家庭稱謂,一歲五個月的時候可以說五個字的詞,現在一歲十個月,已經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家庭日常對話完全沒有問題,還會哼唱一部分兒歌。在小區同齡小孩中,JoJo的語言能力超出一大截,甚至與一些兩三歲的孩子說話水平無異。JoJo媽總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1-2歲的孩子正處於語言輸入階段,在該階段,父母首先要保證家庭單一的語言氛圍,不要一下子普通話,一下子家鄉話,這樣孩子哪樣也學不好。父母做個單選題,只選取一種作為家庭日常交流的語言,為孩子營造單一的語言氛圍。其次,父母要與孩子多說話,越多越好,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開口跟著說,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多重複幾次,說的時候放慢語速,把詞和事物對照起來,以便孩子更好的跟讀和理解。
比如說,父母想讓孩子吃水果,此時父母就可以問孩子「寶寶,你想吃什麼水果,蘋果,香蕉還是菠蘿」,而不是簡單地問孩子要不要吃蘋果。之後父母要拿出這幾種水果,每一種給孩子重複說幾次,讓孩子跟著說,孩子不願意說也不要緊,父母不要氣急敗壞或喪失信心,教孩子的事情求不得快,只能慢慢來。父母的目的是要引導孩子把蘋果與真實的蘋果聯繫起來,並能夠發出蘋果這個詞語,而且慢慢的引導的孩子回答這個問句「我想要吃蘋果」。
父母與孩子說話也是有講究的,千萬不能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說一些不正確的簡短的句子,而是要完整的正確的說每一句話,因為這些話會印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不利於孩子之後的表達能力。父母不可以說疊字,不可以只說半句話,一定要完整的正確的表達每句話每個詞。
有些父母反應說自己無論怎麼教孩子,孩子就是不願意張口,自己口水都說幹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甚至發脾氣。如果你家孩子處於這種狀況,那不妨試一試這種辦法,讓孩子交往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小孩子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只喜歡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大孩子語言能力強,小孩子如果不說話,不能融入,大孩子就不帶她玩,所以小孩子只能自我催促著跟著大孩子說話,這是其一原因。其二原因是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強,當大孩子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小孩子都一臉崇拜的模仿,久而久之就可以說得很多話,流暢溝通了。
JoJo有三個玩伴,一個即將四歲,一個三歲,一個兩歲半,跟著這幾個小姐姐,她不由自主的說了很多話,做了很多事,甚至在一歲多一點的時候已經學會自主如廁。因為見多了大孩子的行為舉動和說話,她潛移默化地跟著成長了。
想要孩子早點開口說話,提升語言水平,沒有捷徑可走,父母只有持續不斷的語言輸入,同時讓孩子在交際的過程中主動產生說話和表達欲望。只有這兩者的完美結合,孩子才有可能儘早開口說話。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父母也不需過於擔憂,在排除病理性原因之後,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持續引導,慢慢溝通,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