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說話,父母要裝傻,想讓孩子說話早,父母一定不要這樣做

2020-12-23 JoJo媽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中,走路和說話是父母最為關注的兩點,也是很多父母津津樂道的談資,誰家的孩子走路早,誰家的孩子說話早,誰家的孩子三四歲了說話還不清晰等等。雖然說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父母無需為孩子說話早晚焦慮憂心,但是說話早的孩子還是有很多規律可循的,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可以掌控的。

孩子學說話,父母要裝傻,想讓孩子說話早,父母一定不要替孩子表達一切。簡單來講,就是說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學說話和說多一點話,父母就要在說話策略上有所調整,不要孩子一開口啊啊啊,父母就把孩子想要的東西拿給孩子了,在教孩子學說話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裝傻,引導孩子開口說

JoJo在一歲四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很清晰的叫出所有家庭稱謂,一歲五個月的時候可以說五個字的詞,現在一歲十個月,已經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家庭日常對話完全沒有問題,還會哼唱一部分兒歌。在小區同齡小孩中,JoJo的語言能力超出一大截,甚至與一些兩三歲的孩子說話水平無異。JoJo媽總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1-2歲的孩子正處於語言輸入階段,在該階段,父母首先要保證家庭單一的語言氛圍,不要一下子普通話,一下子家鄉話,這樣孩子哪樣也學不好。父母做個單選題,只選取一種作為家庭日常交流的語言,為孩子營造單一的語言氛圍。其次,父母要與孩子多說話,越多越好,不厭其煩的引導孩子開口跟著說,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多重複幾次,說的時候放慢語速,把詞和事物對照起來,以便孩子更好的跟讀和理解。

比如說,父母想讓孩子吃水果,此時父母就可以問孩子「寶寶,你想吃什麼水果,蘋果,香蕉還是菠蘿」,而不是簡單地問孩子要不要吃蘋果。之後父母要拿出這幾種水果,每一種給孩子重複說幾次,讓孩子跟著說,孩子不願意說也不要緊,父母不要氣急敗壞或喪失信心,教孩子的事情求不得快,只能慢慢來。父母的目的是要引導孩子把蘋果與真實的蘋果聯繫起來,並能夠發出蘋果這個詞語,而且慢慢的引導的孩子回答這個問句「我想要吃蘋果」。

父母與孩子說話也是有講究的,千萬不能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說一些不正確的簡短的句子,而是要完整的正確的說每一句話,因為這些話會印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不利於孩子之後的表達能力。父母不可以說疊字,不可以只說半句話,一定要完整的正確的表達每句話每個詞。

有些父母反應說自己無論怎麼教孩子,孩子就是不願意張口,自己口水都說幹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甚至發脾氣。如果你家孩子處於這種狀況,那不妨試一試這種辦法,讓孩子交往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小孩子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只喜歡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大孩子語言能力強,小孩子如果不說話,不能融入,大孩子就不帶她玩,所以小孩子只能自我催促著跟著大孩子說話,這是其一原因。其二原因是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強,當大孩子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小孩子都一臉崇拜的模仿,久而久之就可以說得很多話,流暢溝通了。

JoJo有三個玩伴,一個即將四歲,一個三歲,一個兩歲半,跟著這幾個小姐姐,她不由自主的說了很多話,做了很多事,甚至在一歲多一點的時候已經學會自主如廁。因為見多了大孩子的行為舉動和說話,她潛移默化地跟著成長了。

想要孩子早點開口說話,提升語言水平,沒有捷徑可走,父母只有持續不斷的語言輸入,同時讓孩子在交際的過程中主動產生說話和表達欲望。只有這兩者的完美結合,孩子才有可能儘早開口說話。如果孩子遲遲不開口,父母也不需過於擔憂,在排除病理性原因之後,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持續引導,慢慢溝通,靜待花開。

相關焦點

  • 寶寶學說話有幾個黃金期,父母做好三點,孩子往往說話早、發音準
    想要寶寶說話早,父母的引導很重要。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只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父母是通過「咿咿呀呀」來回應還是正常說話引導孩子呢?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刺激寶寶的語言發育,還能讓寶寶在學說話的時候理解話的意思,促進大腦的發育。
  • 孩子說話晚是你不會教,這樣做讓寶寶早開口
    另外,孩子的聽力或智力如果存在問題,也會導致說話比較晚。如果是這些生理性原因,一定要儘快帶孩子去醫院檢查。2)心理因素很多孩子對學說話有明顯的排斥情緒,很可能是父母逼得太緊,比如讓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認字說話,造成反效果。孩子一旦對說話和語言產生厭惡情緒,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心理,家長一定要及時和孩子交流。
  • 孩子沉默寡言說話不清楚,父母從小這樣和孩子說話令人擔心
    這樣的媽媽你見過嗎一位從事早教的朋友,推薦了一個說話不清楚的孩子,讓我們幫忙想想辦法。按約定日期,媽媽帶著孩子來做言語評估和測音,整個過程令人煩躁。這個孩子說話不清楚,而且沉默寡言。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讓孩子自信心備受打擊。2、不給孩子說話機會,有些父母對孩子照看過分精細,總是在孩子表達需求之前,就滿足了孩子的種種要求。讓孩子失去了一次說話的機會。使得孩子養成不愛說話的壞習慣。
  • 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丨父母必讀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你想達到的目標」是可以真正實現的。同樣,「不要喧譁」、「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要那麼粗魯」這些詞也反映了孩子們「繞道而行」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們很難理解。家長最好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少喝水」,而且要直截了當。用「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用「慢走」代替「不要跑」,用「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 孩子說話早就代表他聰明嗎?不一定,但是孩子說話早更有優勢
    有的孩子說話比較早,不到一歲就能說一些簡單的話,而有的孩子則是說話比較晚,三歲都只會叫爸爸媽媽。那麼孩子說話早就一定代表他比說話晚的孩子聰明嗎?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孩子說話早,並不代表他就一定比說話晚的孩子聰明,那麼是為什麼呢?
  • 2歲寶寶不會說話怎麼辦?父母掌握3要3不要原則,讓寶寶出口成章
    她和老公一直想帶孩子去看醫生,看看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但婆婆一直攔著不讓去,說孫子貴人語遲。其實學說話和學走路是一樣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軌跡,有的快,有的慢。學說話早的寶寶一般在8個月的時候就能開口說話了,有的孩子到了2歲還是沒有長進。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語言發育遲緩呢?
  • 2歲寶寶不會說話怎麼辦?父母掌握3要3不要原則,讓寶寶出口成章
    寶寶到了10個月之後就開始咿咿呀呀學說話了。一開始都是簡單的模仿,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很多家長一看到自己孩子說話比較早,就會到處炫耀自己孩子有多聰明。不過也有一些媽媽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說話比較晚,於是就開始著急上火了。
  • 決定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是,父母說話的語氣
    1、用肯定、信任的語氣說話對孩子說話充滿信任,如:孩子想學什麼的時候,就可以說:「孩子只要你想學,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其實我們更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識的力量和能力,跟孩子用尊重的語氣表達自己的底線。如,父母想要孩子寫作業,可是孩子還想跟小朋友們玩一下,我們就可以跟孩子說:「那你跟他們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好了,可一定要做作業。」這種尊重的語氣他們樂於接受。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聽我們大人的話,就一定沒有錯!""你為什麼這麼笨?你怎麼作業還沒有做好?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
  • 孩子說話的時候結巴怎麼辦?父母不要責怪孩子,應該正確引導孩子
    那麼當我們遇到小孩子說話,有結巴現象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去幫助孩子糾正他的說話方式,恢復正常的說話方式呢?要怎麼樣去正確引導孩子從哪些方面去引導呢?如果父母或者是身邊的家人,對於孩子誰說話的要求太過於嚴格,或者太過於心急。
  • 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明明是關心,張口卻夾槍帶棒,身邊的人感受不到關心,相反,時間久了,越來越經不起這樣好心的打擊。後來,他的妻子變得愛抱怨,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有人說,我們這一屆大人,學得最差的就是說話這門課。他們很少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打擊和挖苦。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這樣對孩子說:「你看別人家孩子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我就燒高香了!」「就你這樣還想做好,算了吧!」語言暴力,真的很傷人。
  • 寶寶早說話,父母要做到這3點
    ,就是自己造詞,例如吃飯飯,喝奶奶等等,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不正確的。 這種不正確的說話就會對孩子的說話習慣產生影響。孩子就會以為,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正確的說話方式。所以家長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用正確的說話方式。否則就會對孩子的觀念產生誤導。對以後孩子的語言教學,是極其不好的。
  • 說話早的孩子特別聰明,說話晚的孩子就情商低嗎?
    對於父母來說都希望寶寶能夠早日開口說話,莎莎說,看到很多同齡的孩子比自己家女兒說話多。她最近非常擔心寶寶的語言能力有問題。她聽說,說話早的孩子都特別聰明,說話晚就會情商低。其實莎莎不用太緊張的,因為有的孩子說話早,而有的孩子說話就會晚一點,這都是因人而異的和情商沒有關係,這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很晚而且口齒不清?
    如果說一定要給寶寶定一個說話的時間,可以說這個答案是沒有確定性的,因為每一個孩子說話的時間都會不一樣,這個和一些先天的條件也有關。像這種遺傳性的家長就沒有必要太擔心,因為孩子的聽力和孩子的聲帶發育是正常的,到了時間自然就會說話。
  • 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總是喜歡插話,這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得了解
    當孩子題沒問題的時候呢,我們不要直接的拒絕孩子,而是要跟孩子一起談話的機會,討論孩子的話插曲的話題呢,大人就得教他別的內容了,就可以讓孩子試著一起討論,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更加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孩子大了點的時候呢,就會有自己的意識和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所以在大人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呢,就會不由自主的引起孩子的興趣,孩子就會控制不住,想要插嘴來表達。這樣父母們就應該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克制自己的行為,要讓孩子學習在適當的機會展現自己,而不是不分場合。父母也可以先暫時停止跟別人的溝通,讓孩子先說,等孩子說完了以後父母們就可以反問孩子,你說完了嗎?
  • 孩子學說話,家長不要急,循序漸進很重要
    對於小嬰兒的語言發育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帶孩子的那個人一定要多說話,不管你是看到什麼,也不要管孩子聽不聽得懂,只管給他們說就好。因為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給他寫什麼他們就會學什麼,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就不會有語言的輸出。比如從他出生的時候開始,你看到他醒了不管你做了什麼都給他交流一下。當他醒了你就對著他的眼睛說,「小寶寶,你醒了嗎?」當他拉粑粑了,你就對著孩子說「你拉臭臭啦?」
  • 孩子越大越不和父母說話:不懂溝通的父母,永遠打不開孩子的內心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不願和父母說話?」鄰居的感嘆中滿含無奈和困惑。真的是孩子長大了的原因嗎?其實未必,面對這樣的困惑,家長應該先從自身找問題。在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時,是否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是否給了孩子說話溝通的機會,才是問題的關鍵。
  • 羨慕別人孩子說話早、口才好?看看優秀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在科學家對大腦神經元活動的檢測中發現,早學會說話的孩子,大腦部位中與語言相關的部位會更加活躍,而晚學會說話的孩子,患閱讀障礙或語言障礙的風險則會更高。 所以,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父母該如何引導、該創造什麼樣的語言發展環境,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那麼,讓寶寶「好好說話」都有哪些技巧,他們的父母又是怎麼做的呢?
  • 孩子說話晚,講不清?寶寶並不是愚笨,「真兇」可能是父母
    也就是說,說話晚的孩子命好,但從現在的社會來看,孩子要是說話晚,那肯定是「有毛病」。這就讓很多家長擔心,擔心孩子語言能力,或者是身體有什麼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除了身體器官原因,一個身體健康的孩子,說話晚,講不清,「真兇」有可能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
  • 孩子說話囉嗦結巴,因為父母不善引導,學會3點教孩子好好說話
    想吃包子就要說媽媽給我一個小籠包可以嗎?不能這樣斷斷續續的說話。可是現在已經這麼大了還是這樣說話,金女士一家就難免擔心了,孩子是不是身體有問題,還是大腦發育慢,所以才會不如和她同齡的孩子。其實很多家長都有和金女士家同樣的困惑和煩惱,孩子要麼說話磕磕絆絆,要麼說話很慢,想要理解孩子的意思,通常要廢老半天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