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嬰兒的語言發育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帶孩子的那個人一定要多說話,不管你是看到什麼,也不要管孩子聽不聽得懂,只管給他們說就好。因為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給他寫什麼他們就會學什麼,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就不會有語言的輸出。比如從他出生的時候開始,你看到他醒了不管你做了什麼都給他交流一下。當他醒了你就對著他的眼睛說,「小寶寶,你醒了嗎?」當他拉粑粑了,你就對著孩子說「你拉臭臭啦?」總之你看到什麼就給他說什麼。
其次,對於和孩子接觸很多的那個人一定要做到敏感,多重複的說同樣的東西。出門看到小狗就對著寶寶說「你看這是一隻狗狗」。到超市看到什麼物品就拿出來給寶寶看一看,然後說出來,多給寶寶拿東西看看,多說一說。下次當寶寶看到同樣的東西只要他能夠說出來,就一定要笑著表揚他,說他很棒。
再者,我們可以多買一點貼近他們生活的繪本,一邊親子閱讀一邊告訴他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當在生活中找到了和繪本一樣的物品的時候,一定要鼓勵寶寶說出來,當他能夠正確的說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有成就感,以後就會很願意說話了。對於小寶寶開口說話這件事情,一定不要怕當話癆,因為小嬰兒的模仿語言的能力特別強,每一句話都會覺得很新鮮很好奇。持續性的輸入話語,你就會有持續性的輸出,聽得越來越多了自然語言也會越來越多了。
很多父母都在研究什麼是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的含義,其實語言理解是早於語言生成的概念的。意思就是說,必須要孩子聽得懂,才能會說。舉個例子,小寶寶對於自己的名字是很敏感的,因為每天聽到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當你叫寶寶名字的時候,他會給你微笑,或者用其他的方式來回應你的呼喊,可是他就是不會說自己的名字。這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在寶寶不會說話前,其實是能夠聽得懂語言的了。在整個嬰兒時期,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比語言生成這個能力發展會快很多。
除此以外,小嬰兒的前語言還有其他的意義和含義。比如我們給小寶寶經常做的手勢,你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當你的小寶寶需要一個玩具的時候,可是發現自己拿不到就生氣的哭起來,可是爸爸媽媽會知道寶寶為什麼會哭,趕緊的把球遞給了他,這個簡單的動作就會發生交流。這個動作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大人的很多動作其實也是在給小寶寶一種語言的表示。
總之,我們成人在養育小嬰兒的時候,語言能力方面的培養一定得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不要總是認為小嬰兒還很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不和他們有語言方面的交流。當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他就已經想和別人做交流了,比如他的眼色和表情都是希望有語言交流的一種形式。
第二,在和寶寶進行交流的時候,儘量運用正確的話語,少用寶寶語言。比如車車、吃飯飯等等這些語言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
第三,許多父母比較忙,總認為把音樂開著或者故事放著就可以給小嬰兒聽就好。他們就可以聽這些裡面放出來的故事就能夠學很多語言了,其實不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需要真實的對話,如果脫離了具體的人,他們的語言發育也不會太好,想法聽多了放出來的聲音,反而會影響他們語言能力的發育和社會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