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天育兒的媽媽
家長對於孩子第一階段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學會說話。很多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都是迷茫的,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教孩子學說話。而有些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也就只是在孩子面前,多重複一些常用的詞彙。試圖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發音,學會這些詞彙。
有一部分新手媽媽在教會孩子學說話之後,孩子每天都會在媽媽的耳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就像是「10萬個為什麼」一樣,每天都會問媽媽:這是啥呀?這是為什麼呀?這能吃嗎?甚至孩子有一些問題,媽媽都回答不上來。有些家長甚至就在網上開始吐槽自己家的寶寶像個話癆一樣,用幾個月教會孩子說話,但是用幾年卻教不會孩子閉嘴。
而還有一些新手媽媽卻有著相反的擔憂,這些媽媽花了很長的時間,都教不會自己家孩子說話。我曾經就接到過一些網友的詢問,說是自己家的孩子到兩歲了,還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彙。就怕孩子在口齒表達上有什麼沒有發現的問題。明明是同齡的孩子,為什麼卻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為啥同齡的孩子說話會有這麼大的不同?
很多家長都將孩子說話的早晚歸咎於天賦。但家長不知道的事,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還要看父母怎麼教育孩子。而在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有兩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分別是「語言沉默期」和「語言爆炸期」。
其實從名字上就可以理解這兩個時期的含義。在孩子「語言沉默期」的時候,孩子主要是靠聽來學習說話。而「語言爆炸期」的孩子就會嘰嘰喳喳的在家長旁邊說個不停。
教孩子說話,一定要把握兩個最重要的時間點
孩子出生後的15天為孩子的語言啟蒙期
其實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留意周圍的聲音了。所以家長在孩子出生後的第15天就可以教孩子學說話了。但是家長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孩子學說話的過程正是模仿家長的過程。所以只要家長在孩子旁邊多說話,孩子就能擁有機會去學習說話。
孩子在這段時間裡即使學會一些簡單的詞彙,也很少會和旁人進行溝通。就是因為孩子掌握的詞彙量還不夠多。沒有辦法順利地和人進行溝通交流。所以家長主要的任務就是讓孩子掌握足夠的詞彙量。
0-2歲為孩子的聽力啟蒙期
其實在孩子兩歲之前,都屬於孩子的「語言沉默期」。孩子主要以聽的方式來學會說話,一旦孩子到了兩歲之後。孩子已經儲存了足夠的詞彙量,孩子就會順利地進入「語言爆炸期」。所以在孩子進入語言爆炸期之前,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旁邊多說話,讓孩子有足夠多的學習機會。
另外在這段時間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對孩子有耐心,多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段時間孩子會儘可能地和家長多說話。所以家長也可以趁這段時間培養孩子的語言習慣,對孩子也是10分有好處的。
家長剛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都需要注意什麼?
多給孩子說一些新鮮的詞彙
其實教孩子學說話的這個過程,並不是那麼複雜的。孩子學說話主要是以模仿家長的方式來學習的。家長就可以在孩子的旁邊多說話,孩子就會通過聽父母說話的方式來接受信息。當孩子在父母那裡積攢了足夠的詞彙量的時候,孩子自然就學會說話了。
多給孩子講故事
家長在教孩子學會說話的過程中,不妨多給孩子講一講睡前故事。在給孩子講的睡前故事中,其實是含有一定的語言邏輯的。這樣孩子會對父母所教的一些詞會有更深的理解。這樣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就能更流利地運用在日常交流當中。
建議家長。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能夠脫稿給孩子講故事的話會有更好的效果。這樣孩子才能更明白語言當中所蘊含的情感,孩子對於中文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多和孩子進行溝通
即使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儘可能多地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讓孩子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些思維邏輯。這樣孩子才能儘可能地學會日常用語,當孩子多聽家長說話的時候,就能去模仿家長。這樣家孩子就能更地度過「語言沉默期」。
寄語:
其實教孩子說話並不是那麼複雜的事情,家長只需要在孩子面前多表現自己。孩子就能充分地對家長進行模仿。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髮育都是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