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尷尬」:
感覺自己家孩子挺聰明的,學什麼都挺快,可就是說話晚,有時候連爸爸媽媽都說不清。
別人家孩子已經能熟練「清點」家裡的親戚了,自家寶寶剛開始叫爺爺奶奶;別人家孩子已經可以讀故事了,自家寶寶說一句完整話都很難。
跟家裡的老人,周圍的寶媽們交流過後,都說「貴人語遲」、「長大了就好了」、「是你太著急了,孩子這會都這樣。」但孩子快3歲的時候,掌握的詞彙量還是不是很多。給孩子檢查後,發現詞彙量的確比普通孩子少很多。
孩子本身的發育並沒有問題,造成孩子說話晚的真正原因是家長的教育方式。
1)家長過於「善解人意」
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想要什麼東西、表達自己的需求都是通過動作、表情。時間長了,孩子根本不需要說話,只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家長就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比如我家二寶那會,想喝水就指著桌子上的水杯,他奶奶一看立刻把水給孩子遞過去了。
後來孩子想喝水就指水杯,教他說「水」這個字時,孩子指了指水杯......
2)缺乏與寶寶雙向交流
想要孩子學會說話,讓孩子聽、模仿、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家長都會抱著「我說了孩子也聽不懂」的想法,不與孩子交流。孩子聽到的詞彙量少,自然不會發音,也沒有說話的欲望。
1、用不同的詞彙與寶寶交流
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做了一個寶寶語言能力的實驗:
被測試寶寶與媽媽放置了「詞語記錄儀」。實驗第一天,媽媽對寶寶說了13000個詞,寶寶說了2500個。第二天,媽媽說了13700個詞,寶寶說了2800個。
這個實驗證實了,孩子聽到的詞彙量越豐富,掌握的詞彙量就越多,語言發育就越快。
2、儘可能多地回應
即使孩子不會說話時,每一個發聲都需要家長的回應,這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
科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以10分鐘為一個單位,將寶寶和媽媽分為兩組。一組當孩子發聲時及時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另一組則沒有抱抱。
實驗結果,有抱抱的孩子發音次數,相比無抱抱的發音次數增加了35次,對聲音的複雜接受能力和成熟度也有很大差距。因此,儘可能多地對孩子回應,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
3、循序漸進地鍛鍊寶寶語言能力
寶寶說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3個月時會發出簡單的單音節,4-5個月可以模仿成人的發音,6-9個月可以發出不同的音節,12個月左右能發出簡單的單音字,比如爸爸媽媽,24個月可以說出50個單詞。
在教寶寶說話時要遵循他的發育過程,從簡單的發音開始教,而不是直接教孩子一些複雜的音節。這樣會讓孩子學說話產生排斥心理,或者因為難度大不願意學說話。
這裡是智慧父母學園,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