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的兒子小偉,都快3歲了,也就在特別高興的時候喊媽媽、爸爸、姥姥、姥爺,其它的時候都很少說話,說話時也說不清楚,特別急鬧。兩口子因為工作忙,孩子從小就是姥姥姥爺幫忙照顧得,而姥姥姥爺又都是比較沉默寡言的老人,所以孩子不愛說話他們也不太在意。
我朋友看別人家孩子快三歲了,也要上幼兒園了,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說了,而自己家的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很是著急,帶孩子去做了測評,說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什麼是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發育遲緩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這些孩子語言發育未達到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水平。
而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只是在語言功能單方面落後於同齡兒童,智商和交往是沒有問題的。
若寶寶在相應的月齡沒有達到這些目標,則可能存在語言發育遲緩
▲一般來說,寶寶6~9個月開始咿呀學語,開始發出「baba、mama、dada」等詞彙;
▲1歲半時可以表達5-10個詞彙、用手指向感興趣的東西;
▲2歲時能說的詞彙50個左右、可以把兩個詞連到一起;
▲3歲時可以說完整的句子,表達基本意思。
不同寶寶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寶寶語言發育早或晚3個月以內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寶寶的語言發育落後超過6個月,家長則需要重視。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
引起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排除比如裂唇、聽力障礙等器質性疾病或是自閉症、腦癱等神經系統疾病,孩子能聽到,但是就是說不出、說不清,那麼家長需要要給孩子提供適合的語言環境。
家長們平時要注意,平時與孩子交流時要儘量放慢語速,同時家人也要儘量使用同一種語言。尤其是對於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來說,別普通話還沒有學會,又要學方言,甚至還要去學英語,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災難,所以請家長們陪孩子儘量先從說普通話開始。就前幾天,有家長帶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來醫院檢查,通過詢問才知道,原來家裡爺爺講湖南話,奶奶講湖北話,媽媽又是講廣東話,一家人教孩子的都不一樣,等孩子都兩歲了還不會說話。這就是語言環境太過複雜,孩子學不過來,所以才遲遲不會說話。
家長平時還可以多給寶寶閱讀繪本或者兒歌,豐富孩子的語言環境,增加與同齡孩子的交往,也能促進孩子語言發展。多帶孩子外出,增加孩子的見識。
家長不要過分糾正孩子的語言錯誤,多鼓勵孩子提問、發問,同時不要太勤奮,對於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鼓勵寶寶說出來再給寶寶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