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急壞父母,過度養育是問題成因,這4件事越早做越理想

2020-08-24 敖爸聊教育


引子:

在孩子養育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孩子說話晚的現象,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無形壓力下,孩子說話晚常常會讓家長感到異常的焦慮不安,擔心孩子長大以後語言能力會不會落後於同齡人。

01 揭開孩子說話晚的真相

家長們的擔心到底是對的還是多餘?這個就要經過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說,孩子越是說話晚,其內心就越是敏感,敏感到周圍稍有風吹草動孩子也能感知到。因此,父母平和的情緒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安慰。當父母在孩子面前暴露出內心的焦慮時,就必然在言語上有所體現,無形之中對孩子施加了令人難以排解的壓力,這樣反而更不利於孩子開口說話。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各方面的發育節奏都是不完全一樣的,語言的發展節奏就更不相同。

比如,寶寶在0~8個月的時候,一般會說一些簡單的類似「啊」「呀」的發音。這時候,是他們開始進入語言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接下來,在9~12個月,寶寶逐漸開始能發出更多的連續聲音,有的寶寶還能模仿大人說話,學習新的發音。

一年以後,也就是寶寶在12~16個月,基本上能開始慢慢學會吐字,當然最開始學會的一般都是稱呼最親密的人的疊詞,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等。

到了1歲半以後,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更為迅速了,可以模仿父母說話的最後一兩個字,甚至會學著說一些簡單的短語。等到24個月的時候,孩子進一步增強了對詞彙的理解能力,能隨之說出更多的詞彙、短語及簡單的句子等。

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會晚於一般孩子的平均值呢?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可能受到了遺傳因素的影響,導致孩子先天聽力等方面出現了一些障礙。聽力方面障礙自然會阻隔了外部信息的輸入,比如聽不清爸爸媽媽說的話,這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的發展。雖然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常見,但是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說話晚於正常孩子,還是要引起必要的注意。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聽力方面的障礙,就要及時到醫院做聽力方面的篩查,不能耽誤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機。

二是孩子缺乏一個優質的語言發育環境。孩子說話晚,除了先天的遺傳因素影響之外,後天的環境也有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在不少人的想像中,孩子是在某一天突然學會說話的,其實不然,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厚積「的是孩子的「語言建倉期」,」薄發「的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

孩子在「語言建倉期」中,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進行語言積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很少說話甚至於不說話,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的大腦就沒有在工作,實際上,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攝取語言信息,為將來的「語言爆發期」做好充分的儲備。由此可見,家長給孩子打造一個優質的語言環境有多重要!如果家長不重視這方面的工作,那麼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就會姍姍來遲。

顯而易見的是,父母給孩子的語言「倉庫」輸送得越多,孩子在未來的語言爆發就越猛烈,語言能力就越強。

02 家長如何給孩子做「語言建倉」工作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給孩子做必要的「語言建倉」工作呢?以下這四件事越早做,對孩子的語言形成效果越理想。

1.不要過度養育

在孩子的「語言建倉期」,如果父母過度養育,就會造成孩子缺乏說話的機會。比如,孩子想說要喝牛奶,可是在他的「語言倉庫中」並沒有牛奶這個詞彙,他可能只是在嘴裡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如果我們能夠順著寶寶的意思,問寶寶:「寶寶,你是要喝牛奶嗎?」,讓孩子在實踐中嘗試和練習表達要喝牛奶的意思,哪怕剛開始聽不懂也沒有關係,這是一個正常成長過程。以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孩子最後就知道要什麼開口去表達要「喝牛奶」的意思了。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一張嘴,未等到孩子說出口,就急著把牛奶給遞了過去,結果是搶了本該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最後也就無話可說了。可以說,父母的過度養育,也是造成孩子說話晚的一個重要原因。解決辦法很簡單,就是不要過度養育,不剝奪孩子說話的機會,儘量多給孩子創設說話的機會。

2.在和孩子對話中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度

我們在和孩子的對話中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度,包括儘量少用代詞,多用名詞、形容詞以及情感類的詞彙。比如,像「寶貝,你吃點這個」「寶貝,你喝點那個」「寶貝,你把這個穿上「之類的都是指向不明的低質量語言,不利於孩子接收信息、學習詞彙的。我們可以把這些指向不明的代詞替換為」吃個蘋果「」喝點牛奶「」把衣服穿上「等,這樣更能準確表達意思,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

3.日常多和孩子聊天說話

從孩子在「語言建倉期」的外資啊表現上來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說話,但其實孩子一直處在接受周邊詞彙信息的過程中。父母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往孩子的「語言倉庫」輸送「語言物資」。如果「倉庫」是空空如也,孩子將來也不可能往外輸出的。父母在日常多和孩子聊天說話,是一個很好的「輸送」語言的手段。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多說話,不要認為孩子聽不懂就不說。這是因為,孩子在當時可能還理解不了,但是聽得多了,孩子就會把詞彙和現實生活的自動連接起來,形成了必要的語境和語彙的力量,慢慢地孩子開口說話也就水到渠成了。

4.建立有效的早期閱讀啟蒙教育,給孩子適度的閱讀體驗

嬰兒在5~7個月就已經有聽力。因此,孩子的閱讀啟蒙教育,越早越好,早期閱讀啟蒙教育是一個幫助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好方法。這裡所說的閱讀啟蒙教育,並不單指讓孩子看繪本,還包括聽父母讀繪本,聽一些故事、童謠、兒歌等。隨著智能音箱的普及,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智能音箱對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比如利用智能音箱為孩子播放一些優質音頻內容,為孩子大量輸送信息及詞彙,這樣也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建倉」,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孩子有了足夠多的詞彙儲備時,語言自然會爆發。

結語:

如果排除遺傳因素的影響,對孩子說話晚的現象,我們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我們一如既往地保持足夠的耐心來呵護他們,而不是焦躁地催促孩子趕快開口說話,並按照上面所介紹的幾種方法來教孩子學說話,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很快就能追上同齡人。更重要的是,當父母做到了淡定從容,孩子才能真正實現快樂成長!

相關焦點

  • 寶寶2歲了還不會說話?原來父母忽略了這3點,越早改正越好!
    同事的孩子2歲一個月了,除了叫爸爸媽媽和幾個簡單的詞之外,其他的都不會說。這可把她急壞了。「2歲多了還不會說話,你說我怎麼可能不焦慮呀!」同事說這話的時候透著深深的焦慮。其實,大多數孩子都能夠在一歲半左右開口說話,部分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會在2-3歲間開口說話,有的甚至更晚。有的孩子雖然開口晚,但是一開口就會說很多詞句,進步很快。所以,只要不是生理上的問題,父母就不用太擔心。雖然說話早晚,並不能就此判斷一個孩子聰明與否。
  • 孩子說話晚急壞父母,3個原因4種方法,幫家長引導寶寶開口講話
    面對這樣的現象,這些父母們不是陷入到極度焦慮中,就是用「貴人語遲」的說法來安慰自己,那麼孩子說話晚的原因究竟在哪呢?01為什麼有的孩子開口說話晚?然而有些發展比較慢的孩子則可能在這一階段過火才開口說話,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是有問題的。就比如:以話術徵服無數粉絲的李詠就是在6歲時才學會開口說話。除了語言發展本身就偏慢的孩子外,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其他發育障礙導致不會開口說話。
  • 如何養育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與父母做對這13件事息息相關
    當今世界,或許從來沒有一代人,像我們現在的孩子這樣缺乏應對生活挑戰所必需的內心力量。父母都想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然而很多父母卻矯枉過正,誤以為努力把孩子隔絕在痛苦和現實之外,就能確保他們擁有成功的人生。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獲得成長必備的各項技能,是面對困境不再脆弱的態度和行動。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是時候重新審視和改變你的育兒觀了!
  • 寶寶說話晚,可能養育方式出了錯!這4種養育方式千萬不可取
    多數寶寶在1歲左右就開始咿咿呀呀地學說話了,說話早的到1歲多點甚至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了。但也有寶寶開口較晚,如果孩子在2~3歲還沒有學會開口說話,在醫學上就稱為言語發育遲緩。孩子說話晚,除了遺傳及生理因素之外,家庭養育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 兩歲多孩子說話「結巴」急壞家長,只因做錯了這件事
    一、昨天,去妹妹家,兩歲多的月月高興地給我介紹新買的玩具,可能是因為太激動,孩子說話結結巴巴的,小臉憋得通紅。妹妹見狀,焦急地說:「這孩子最近說話都是這個樣子,她這剛學會說話呢就成了一個「結巴」,長大了可怎麼辦?」妹妹的焦慮,我深有體會。
  • 「過度養育」陷阱:孩子為什麼失去了創造力?
    有一個孩子,說話很晚,父母都語言流暢,很是不解。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能滿足。他還有必要說話嗎?沒有,因為一切都滿足了,甚至過度滿足了。沒有了欲望,說話自然就晚。有句話叫「貴人語遲」,意思是說話晚的孩子,將來成為「貴人」的概率高。是不是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說話晚的,多是「貴人」的孩子?家庭條件好,對孩子照顧太優渥,孩子無論學說話還是成長,都會變得遲緩。
  • 李玫瑾:養育男孩,在「三件事」上該放手就放手,晚了沒出息
    ,在「三件事」上該放手就放手,晚了沒出息養育女孩注重的是保護和素質教育,而男孩未來要成為頂梁柱,承擔一個家庭的重任,父母不能像女兒那樣嬌生慣養,要讓孩子儘早料及而社會規則、學會生存技能。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表示,養育男孩,在「三件事」上該放手就放手,晚了沒出息。
  • 寶寶遲遲不開口,可能是父母拖了後腿!讓娃說話早,這四件事別做
    可是寶寶開口說話晚,真的是一件好事嗎?「相較於其他孩子來說,孩子開口說話時間比較晚,那麼他們在認知、社交、情感等方面就比較弱一些。並且今後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閱讀、理解、書寫等障礙會更多一些。」因此,對於開口說話晚的孩子,在排除了遺傳、疾病等因素後,家長們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養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 蔡英文:年金改革越早做越溫和 越晚做越劇烈
    華夏經緯網1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1日表示,年金改革越早做,越有調整空間,成功的可能性越高;越晚做風險越高,財務空間越小,越早啟動越能體現雙贏,讓財務有更大調整空間蔡英文說,這次改革方案是溫和的方案,因為財務壓力,越早做改革越溫和,越晚做越劇烈,當局經一再討論,針對不同年金、對象、問題,經由不斷精算結果,提出方案,希望能在今天會議上聚焦討論,以便能及早形成結論,讓相關「法案」能及早送到「立法院」立法。
  • 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6歲以前父母要捨得這幾件事
    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永遠是家長最在意的,畢竟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能有出息,尤其是養男孩的家庭,相對於女孩來比,男孩身上的責任會更重一些,所以,家長在教育男孩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未來往往有出息的孩子,都是因為背後站著一對優秀的父母。
  • 這4種養育方式容易導致寶寶說話晚,你家的也是這樣嗎?
    寧寧已經兩歲多了,說話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同齡的孩子已經可以流暢地和父母交流了,這讓寧寧父母非常著急。多數寶寶在1歲左右就開始咿咿呀呀地學說話了,說話早的到1歲多點甚至可以說出簡單的句子了。但也有寶寶開口較晚,如果孩子在2~3歲還沒有學會開口說話,在醫學上就稱為言語發育遲緩。其實,孩子說話晚,除了遺傳及生理因素之外,家庭養育環境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 過度養育正在廢掉你的孩子
    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這位媽媽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只要孩子有地方做得不夠好,她都會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該如何做。結果,這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孩子的成績還是班上的前三名,六年級畢業時,卻成了班上的倒數第三名。男孩現在上了初中,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並且還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呢?
  • 你的過度養育,正在傷害孩子
    所謂過度養育,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關注、過度幹涉的教育。喜歡和別人家父母互相攀比,比誰投入得多,學得多;拿孩子的成績攀比,比過了沾沾自喜,比不過了又開始憂慮、操心,再去給孩子施加壓力。這樣一種「教育競賽」,讓父母容易失去分寸,過度養育孩子,導致父母和孩子都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來。
  • 「男子漢不能哭,要堅強」:養育男孩,父母不可忽略這4件事
    很多父母對男孩都比較嚴厲,男孩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堅強、有擔當,因為將來他們肩上的責任比別人更重。可男孩天生就該被嚴厲對待嗎?雖然男孩比起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差異,但他們同樣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呵護。父母過度嚴厲,對他們是種傷害。
  • 養育男孩,父母需要注意培養3點特質,越早重視孩子越優秀
    養兒子不簡單,父母需要重點培養這3種特質,越早培養孩子越優秀比如說,兒子做了什麼事,家長要指出他的錯誤,同時也要指出他值得鼓勵的地方,讚揚他做得好的地方;當孩子實在是克服不了膽小、怯懦時,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完成,讓孩子知道沒有什麼困難是過不去的,只要足夠勇敢。
  • 娃在公共場合不敢開口說話怎麼辦,找到這3個成因,有效解決問題
    有關專家研究發現,是和父母的養育方式、孩子的性格等有關。而孩子的性格又和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謂社交恐懼、不敢在公共場合下講話等問題,都與孩子三歲之前在家庭中接收到的家長尤其是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比如父母對孩子使用不規範的語言,大量充斥著諸如「這孩子見人就是不願講話,真是沒出息!」
  • 孩子的說明書丨養育孩子,絕對不打不罵很難,當情緒激動時怎麼辦
    關於養育孩子,絕對不打不罵很難實現。脾氣再好的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把心裡的苦悶發洩出去。那麼,該如何合理有效地抒發心裡的苦悶呢?當你自己情緒激動,「熊孩子」又不知好歹惹禍時,可以試試以下幾點:正視發脾氣這件事
  • 0-6歲,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4件事,父母都看看,幫助孩子成長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34;、&34;等等。誠然,一些成功的育兒經驗值得父母借鑑,但一味地用別人的方式教育自己家的孩子,並不見得是好事。其實,每個孩子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個前提的原則是,要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養育孩子,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育。
  • 孩子說話晚怎麼辦?這些方法,媽媽越早知道,寶寶越早開口
    小笨熊 文/朵朵麻麻 小區裡的寶媽秋秋最近急壞了,隔壁家孩子,1歲就會說句子、2歲就能背唐詩,而她的寶寶今年兩歲多,但是還不會開口說話。後來去醫院做了一番檢查,說是語言發展遲緩,要引起重視。其實每個寶寶開口說話的時間不同,有些早一點,有些遲一些,不少媽媽以為是「貴人語遲」,有可能是你在家和寶寶的交流方法出了問題!
  • 做對這件事,孩子才會聽你的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都有這樣的感受:說什麼孩子都不聽。經常跟你反著來,你說東,他往西,讓他做的事情偏不做?不讓做的事情偏偏去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表現越來越明顯。比如有的父母急著解決問題,忽略孩子的感受:「嗚嗚嗚,我的玩具丟了......」「哭什麼,媽媽再給你買個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