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孩子對於家長來說,意義重大,很多家長都把孩子視為第二個自己。換句話說,孩子是自己的延續,是生命的傳承。而且當有了孩子之後,家長會特別注意孩子的一點一滴。孩子在剛生下來的兩三個月後,就開始發出一些聲音。有的孩子說話比較早,不到一歲就能說一些簡單的話,而有的孩子則是說話比較晚,三歲都只會叫爸爸媽媽。那麼孩子說話早就一定代表他比說話晚的孩子聰明嗎?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孩子說話早,並不代表他就一定比說話晚的孩子聰明,那麼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孩子在什麼時候開始學講話
其實早在一兩個月的時候,孩子的嘴巴就開始會發出一點聲音,而當到八九個月,乃至一年的時候,孩子就會慢慢地開始學會講話,他們會講「爸爸」「媽媽」這些比較簡單而且難度性不高的詞彙。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學會的詞彙就會越來越多,慢慢的,他會說一些短語,甚至還會跟家長交流。
但並不是每一個寶寶都照著這個模式走下去的,有的寶寶學說話比較快,而有的寶寶學說話比較慢,有的兩三歲還不會講話,而有的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就會叫爸爸媽媽了,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像前面所說,學說話時間快慢,並不一定代表著這孩子聰明與否。
學說話快與慢跟環境因素有很大關係
首先,自然有一部分是受智力影響,有一部分說話快的孩子的確腦子更快更聰明,他的反應能力更強,這點我們不能否認。但是學說話快的孩子有更大一部分,是身處在一個良好的學說話環境,像爸爸媽媽,他們對寶寶學說話會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在孩子身邊,經常跟他「講話交流」,那麼孩子聽著聽著就會學下來。而且如果有家長經常對著孩子說一些簡單的短語,比如「爸爸」「媽媽」,甭管孩子理不理,他都願意持之以恆地去說,那麼是能夠激發寶寶大腦的能量,寶寶聽了,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學會。
其實最主要的是在於學習環境,如果寶寶學習語言的環境很好,那麼他將能夠比其他同齡人更快地學會說話。像前面所說,家長以及身邊的人有沒有對孩子進行說話訓練,哪怕你只是不斷在孩子面前背誦童話故事,持之以恆下去,也會對孩子帶來影響,會激發出孩子學說話的能力。所以,有時候孩子說話晚只是家長沒有給予正確的教導,也許他如果接受正確的教導,有很好的學習環境,他可能比其他人要更快學會說話。
當然,早學會說話也是有好處的,比如身邊的人都會誇孩子聰明,父母聽著開心,孩子也有自信。而且孩子早學會說話,也能夠更早跟父母交流,能夠說出自己的需求,自然也能夠在成長中過得更舒服,畢竟懂得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會更討得人喜歡。
總結:作為家長來說,對待孩子說話早和晚這件事不要太放在心上。你的孩子說話晚並不代表著他智力一定出現問題。如果你的孩子說話早,不要特別開心,以為你的孩子以後會成龍成鳳,這是誤區,想要讓孩子變優秀是需要投入極大的教育成本的。在平時,家長要多跟孩子交流,給他們灌輸正確的三觀,用愛與溫暖陪伴著他們長大。相信他們長大之後一定會成為一個正直且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