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家長們都非常關注。關於孩子說話不流暢的諮詢一直罰多,比如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口吃?怎麼幹預?等等。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郝暾老師研究小組專業地解讀一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說起「口吃」,還記得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位帥氣的反派申公豹嗎?申公豹在這部影片裡設定為一個口吃的形象,他在向哪吒自我介紹的時候,因為口吃將第二字「公」重複了一下,而哪吒還沒聽完就把他稱作了「申公公」。
申公豹丨圖片來源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言語不流暢的時候。
比如,在思考一件事情時,暫時無法用語言表達,停頓少許,加一些語氣詞(如「他……嗯……很好」),或是將前面說的話重複了一下(如「這是個……這是個問題」)……這些都是典型的言語不流暢現象。
尤其是小孩子,在學語言的階段,經常出現語言不流暢的現象,是口吃嗎?需要幹預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有關兒童語言流暢障礙(Childhood Fluency Disorders)的分類、識別、成因和建議,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口吃」=口吃+言語急促
大眾常說的「口吃」,即語言流暢障礙,在術語裡分化成了兩種:口吃(stuttering)和言語急促(cluttering,臺灣也譯作「迅吃」)。
口吃就是我們俗稱的「結巴」,通常起源於童年。大多數口吃的孩子,大概在兩歲半就開始表現出口吃的症狀(e.g。, Mansson, 2007; Yairi & Ambrose, 2005; Yaruss, LaSalle, & Conture, 1998),而大約95%口吃的孩子會在五歲前會開始表現出來(Yairi & Ambrose, 2005)。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言語不流暢都是口吃。口吃性的言語不暢(Yairi, 2007),包括重複(如「吃這顆葡……葡萄」)、延長(如「可……能是這樣」)和堵塞(即無法產生語音)。
和非口吃性的言語不暢相比,口吃性的言語不暢通常停頓時長更長,說話人更加費力、緊張。嚴重的口吃還會影響說話人的有效交流。
除此以外,口吃還可能會和其他障礙同時出現,主要有:
言語急促則是一種由快速或不規則的語速造成的言語不清晰、不流暢現象,通常表現為音節的刪除或合併、詞尾遺漏、修改插入、以及不合語法的停頓等。
言語急促也有可能和其他障礙同時出現,主要有:
那麼,言語急促和口吃有什麼聯繫呢?
言語急促和口吃都會影響到日常的交流,帶有言語急促的人可能不會主動去修復談話中的缺陷,可能會導致更低效的人際交往(Teigland, 1996)。
而且,言語急促和口吃經常是共存的。Ward(2006)經過臨床研究發現,大約三分之一的口吃患者也存在言語急促現象。不過有一些言語急促問題的人,自我監控能力一般比較差,沒有意識到交流中的困難,覺得無需改變或者治療。
但是對於家長來說,無論是言語急促還是口吃,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如何分辨孩子是否「口吃」?
如果孩子們說話時出現了以下的症狀, 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就是口吃——
說話不流利是口吃的表現,但不是所有的說話不流利都是口吃。David Ward在一本名為《口吃與言語急促:了解和治療框架》(Stuttering and Cluttering: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的書中提到「詞內不流暢,如阻塞、延長、音位和部分單詞的重複,會被認為是口吃的特徵,而較大單位的重複,特別是短語的重複和短語的修改則更傾向於被認為是正常的言語不流利。」
口吃的孩子說話的時候,可能還會伴有其他的附加症狀,例如:
看完了口吃的表現,那言語急促的表現又是什麼樣呢?它有這些特徵:
關於言語急促,我們先來讀一個故事。Scaler Scott & St。 Louis(2011)記錄了一位女士的故事——
當我還小的時候,言語急促引發了很多討論。當我的媽媽聽不懂我說的話的時候,我會非常生氣,因為我認為我說得還不錯。
但當我理解了我確實在用一種別人不容易聽懂的方式說話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的害羞。我會用它作為藉口不去處理可怕的情況……我最痛苦的一個童年的記憶也是與言語急促有關。
雖然有些言語急促的孩子,會缺乏對溝通困難的意識,但也有不少人意識到了問題。言語急促的孩子在情感和認知上的構成,與口吃的孩子是相似的,他們可能會迴避交流、焦慮或著以消極的態度對待交流(Scaler Scott & St。 Louis, 2011)。
同時,這位女士也提到:「我的老師想把我送去接受言語治療,但我拒絕了,我認為我沒有問題。」
言語急促的孩子可能會拒絕接受治療,但如果確有必要,家長還是應該帶孩子去諮詢專業人士。
是什麼造成了「口吃」?
那麼,造成孩子患上口吃的因素有哪些呢?又有哪些因素會增加孩子口吃的風險呢?
實際上,許多學者對口吃的成因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有認為是環境變化導致口吃的,也有人認為是父母的教育方式過於急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固然會加重口吃,卻並非是造成孩子患上口吃的根本因素。
最主要決定口吃的因素主要在兩方面:
1。 遺傳變異因素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爺爺、爸爸和兒子都患有口吃的現象,許多人因此會認為「口吃傳三代「。真的有口吃基因在家族中遺傳嗎?
其實口吃與遺傳有關係,但不是人們想像中的直接遺傳了口吃基因,而是在遺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基因突變。在遺傳過程中,基因(已發現的三種導致口吃的突變基因:GNPTAB、GNPTG和NAGPA)的突變破壞了將酶導向細胞溶酶體中靶標位置的信號,進而表現出口吃的症狀。
2。 神經生理因素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並不是有口吃的孩子都有口吃家族史。看過《國王的演講》會很熟悉一個同樣患有口吃的人——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這位口吃國王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尋醫治療才能最終在國民面前發表演講。
而除了他,他父親喬治五世、他哥哥愛德華八世,以及他的女兒——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並沒有出現口吃現象。除了遺傳中的基因突變,產生口吃的另一個很常見的因素就是神經生理因素。有許多研究都表明,口吃兒童在神經結構和功能上與非口吃兒童具有明顯的差異。
除了要了解造成口吃的決定因素,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容易增加口吃風險的因素,這樣才更好判斷孩子是否口吃。
許多研究表明,以下這些情況出現口吃的風險會更加高:
1。性別
有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出現口吃。通常的男女發病比例是3:1至6:1。
2。家族史
前文提到,家族中存在較多口吃病例的孩子,更加容易患上口吃。
3。年齡
一般兒童出現的短暫性口吃,會在兩歲半左右開始表現出來。但如果孩子出現口吃的年齡是在三歲半或以後,那麼患上口吃的風險會更大。
4。存在其他的言語障礙
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了其他的言語障礙症狀,比如說語言表達能力發育比較遲緩、言語含混不清等現象,那麼孩子出現口吃的風險會比較大。
上文提到,生理因素才是導致口吃的主因,而並非普遍觀點中認為的環境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壓力和焦慮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意味著可以忽略環境因素給口吃帶來的影響。
儘管環境因素並不決定口吃,但它有可能會導致口吃現象的嚴重化。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講話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口吃現象而變得過於急躁,很有可能會加大孩子說話的壓力,從而導致他們口吃現象的進一步加重。
至於言語急促,它的成因尚不十分明確。主要包括神經因素、言語自我調節因素。現有研究顯示,它或與前扣帶皮層和輔助運動區的失調有關(Alm 2011),或與自我調節系統的紊亂有關(Scaler Scott & St。 Louis 2011)。
如果「口吃」怎麼辦?
在生活中,有許多家長發現孩子似乎存在口吃的現象,但又因為種種原因而猶豫不決,遲遲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陷入憂慮和迷茫之中。其實,「口吃」並不可怕。在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徵和成因之後,我們應當以良好的心態積極地應對,更好地幫助孩子。
下面的內容,針對「什麼時候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和「如何幫助孩子」等常見的問題,為家長們提供了一些建議。
Q1 :對於部分家長而言,確定孩子的口吃情況,並判斷口吃程度的輕重是困難的,那麼我們應該在什麼情況下,在什麼時候尋求專業幫助呢?
答:如果您的孩子5歲了,仍然有口吃的情況,那麼建議您聯繫具備相關資質的醫生、康復師或言語治療另外,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情況,也建議您向語言治療師進行諮詢:
言語治療師將對孩子的情況做出評估和診斷,並根據孩子的語言流暢性、情緒狀態、有障礙的語言要素、及其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個性化的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言語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
Q2 :面對孩子的口吃情況,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
答: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給家長的建議分為「可以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建議做的:
1。 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交流環境,邀請孩子所親近的人加入,並選擇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比如晚餐時間,挑選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比如聊聊孩子喜歡一種玩具。
2。 與孩子交談,或在孩子面前與他人交談,應該放慢語速、表達清晰。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語態直接地做出示範,並引導孩子。
比如,對孩子說:「你剛剛說:『他,他,他走了……』,你是不是想說『他走了……』?」耐心地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語態,及時地給予鼓勵,鞏固孩子的自信心。
3。 與孩子保持眼神交流,緩解孩子說話時的壓力,並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
4。 當孩子積極開始一個話題的時候,家長應該學會傾聽,適當地進行簡短而具有發散性的提問,幫助孩子找到更多想要說的話題,激發孩子說話的願望和信心。在回答孩子之前先停頓一下。
5。 把家庭的用餐時間作為談話時間,避免因其他事物分心,如手機、電視。
6。 提供輕鬆、平靜的家庭氛圍,放慢家庭生活的節奏。
不建議做的:
1。 不要要求孩子的語言始終正確,允許談話變得有趣、愉快。儘量減輕孩子說話時面臨的心理壓力。
2。 避免糾正孩子的語言,或給出諸如「放慢速度」、「慢慢來」、「深呼吸」之類的反饋。這些話反而會提醒孩子自身說話具有的困難,使孩子感到更加不安和緊張。
3。 當孩子感到不適或口吃加劇時,避免讓孩子說話或大聲朗讀。嘗試換著做一些不需要大量說話的活動,避免孩子的壓力加劇。
4。 不要打斷孩子或讓他(她)從頭說。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完自己的句子。
5。 不要告訴孩子說話前一定要思考。
口吃好不好治需要看具體的情況。口吃的治療也許不能完全消除流暢障礙,但是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的流暢程度,發展交際能力,減輕語言流暢障礙對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
以上,就是關於孩子言語不流暢的分享,希望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
來源:果殼童學館
申明:本文版權歸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