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裡遇到雪兒媽媽帶著3歲的雪兒出門,我向他們打招呼:「嗨,早上好雪兒!和媽媽去哪兒玩?雪兒回答道:「我和媽媽去嗯........就是去那個科技館,嗯.......還還有那個宇.....。」
還沒等她說完,媽媽就補充道:「還有太空人是不是?」
接著又對我說:「哎,我家閨女也不知道怎麼了,本來說話挺好的,最近開始結巴了,該不會是口吃吧?」
很多爸爸媽媽或許和雪兒媽媽一樣,在寶寶3歲左右會突然發現:本來說話流利的娃,一夜之間開始結結巴巴。於是回去糾正孩子,或者感到深深焦慮,覺得娃會不會是「口吃」了。正好鏘寶也進入這個階段了,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寶寶突然結巴是口吃麼?
5歲之前的寶寶,很容易出現語言表達不流暢的狀況,3歲的孩子處於一個語言過渡期尤其容易磕磕巴巴的說話。在兒童語言發展中,這種情況就叫作「發育性不流利」
據權威機構統計,80%的孩子都會自己通過這個階段,只有大約20%的孩子在5歲之後,依然說話結巴。
如果寶寶出現下列情況,就要懷疑是不是真的「口吃」。爸爸媽媽的需帶孩子及早矯正:
1、結巴的情況超過6個月
2、在結巴伴有一些動作,比如拍手眨眼跺腳等
3、有家族口吃史
4、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單字增加,如:「我想要那個小小小小小汽車!
孩子為啥說話結巴
爸爸媽媽可能會很好奇,既然不是口吃,為什麼孩子會突然開始結巴?第一個反應可能和雪兒媽媽一樣:「這是和誰學的?」
其實,「結巴」的現象,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正常階段,也是寶寶們對語言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主要原因有下面三點。
首先,突然結巴是嘴巴跟不上大腦
3歲開始,寶寶開始學著將單獨的詞,組成完整的句子。比如鏘寶之前叫我給他拿水都是這樣的表達:「媽媽,水水。」而從2歲半開始,他會說:「媽媽我要喝水。」這個過程對於孩子而言並不容易,在組織句子時,他們的嘴巴會跟不上自己的思維,出現停頓,卡殼等狀況。
其次,孩子性格比較急躁
和性格比較淡定的孩子相比,像鏘寶一樣脾氣急躁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結巴」的情況。他和爸爸出門去玩,回家後想給我講剛剛發生的有趣事情,就常常會磕巴,或用上大量的「嗯」「吶」「哦」。越是著急,他越是磕巴,最後可能都無法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最後,孩子的情緒激動導致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3歲多孩子這種磕巴的情況,大多發生在他們情緒激烈爆發時,比如描述一件興奮的事情,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感受到威脅和憤怒。強烈的情緒,讓寶寶的大腦更加無法有效地組織本不熟悉的句子,他們當然會結巴啦!
孩子「結巴」爸媽這樣引導
面對「卡帶」的寶寶,一些父母相當焦慮。甚至有媽媽在群裡說,她為此帶娃去看過兒科醫生,擔心是不是發燒後遺症。但如果寶寶只是3歲時單純的說話卡殼,大可不必過度幹預,只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導,當他們熟練掌握後自然會表達流暢的。
第一:和孩子說話請放慢語速
學習語言是接收和模仿的過程,在這點上,父母永遠是寶寶最好的老師。因此,如果發現孩子說話卡殼,建議照顧者儘量多的創造和孩子面對面對話的機會,並且嘗試放慢語速。
由於我們一家人語速都非常快,鏘寶也接受了這樣的語速,但對於他而言,保持這種語速,還要找到合適的詞彙組成句子是非常困難的。無論你說了多少:「別著急,慢慢說。」都不如創造一個慢慢說話的環境,對磕巴寶寶有更多地幫助。
第二:別替孩子說話搶話,糾正孩子的口吃
《嬰幼兒說話百科》中指出:情緒激動、緊張會導致寶寶口吃。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關注寶寶的發音,就會強化寶寶的緊張情緒。
在和雪兒聊天時我注意到,當她結結巴巴說話,媽媽總會忍不住幫她說完。這種做法對於孩子語言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回顧我們學英語口語的過程,或許更容易理解孩子處境:當她無法馬上找到合適詞彙,或者組成句子時,內心是很緊張的,家長的接話或者糾正都會加劇這種緊張情緒。於是越緊張越磕巴,孩子一說話就緊張,長此以往或許會演化成真的「口吃」。
第三:不要刻意強調「孩子磕巴
3歲左右的孩子,或許表達能力還不能和大人相比,但是理解能力已經發展到足夠理解你對她的評價。一些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或朋友討論「我的孩子怎麼說話結結巴巴。」這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語言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讓他們開口時更緊張。
父母需要明白,這只是孩子在學習語言時的一個過程,無須太過緊張,也無須太過焦慮。緩慢的和孩子說話,持續觀察就可以。要知道在自然交流中發展永遠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法。
Cici有話說:
最後再向大家提一個小建議,如果寶寶說話磕巴你覺得很可愛,也千萬不要去學他們說話。一來很容易被帶跑偏,二來孩子不然覺得你在嘲笑他,更加緊張,不然覺得這樣說話沒什麼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