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大學應屆畢業生來找我諮詢。他說自己在擇業上遇到了一些困擾,父母是希望他可以在畢業後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而他本人則有個非常大膽的想法,即去偏遠的地區支教,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以後再回家裡這邊工作。
一方面是父母的意見,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小夥對此有些糾結,來聽聽我的建議。
我表達了對小夥的傾佩之情,畢竟不是每個大學生畢業會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尤其是支教這種。
他能夠有這樣的想法,確實很難得。
為此,我說了自己的三點看法。
一、考慮偏遠地區的政策
大學畢業生到國家偏遠地區去工作,也是國家多年來一直鼓勵的。
比如小夥想要去西部支教,那麼現實的操作性如何是具體了解清楚的。
首先,小夥自己的專業是否符合申請的條件,畢竟支教也不是誰都能申請支教的,需要具備一定的學歷和專業基礎。
其次,究竟哪些地方需要支教人員,需求的人數、支教期限這些也都要了解清楚,整個全國那麼大,總得有個大概的地區考慮。
再次,小夥去支教,以後結束支教後,自己的工作如何安置,是自己重新找工作就業呢,還是國家會有個政策的幫助就業。
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都和政策有關,我會先建議他把這些情況調研了解清楚,再來做決定。
畢竟,理想是一回事,現實的世界又是另一回事。
大學生願意投身偏遠地區奉獻是挺好,但也要結合個人的職業規劃來進行考慮,爭取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二、考慮偏遠地區的生活起居
我以前有個大學同學,曾經也去過大西部支教,時間是一年。
結束支教回來後,告訴我們雖然支教的工作很有意義,但是那邊的飲食和生活真的不太適應。
尤其是他以前是家中獨子,吃東西這些都還是比較講究的。但是到了偏遠山區,那真的就是啃饅頭吃番薯野果,一年下來,自己的體重都瘦了近10斤。
老同學說這些情況,並非嫌棄那邊的環境,而是強調了適應的潛在問題。
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涉世未深,也沒有接觸過非常艱苦的環境,尤其是那些城市裡長大的孩子,相比工作內容本身來說,適應環境反而倒是最大的一道坎。
所以我給小夥的第二個建議是一旦有了意向的目的地去支教,先了解下當地真實的情況如何。
這個年頭網際網路發達,即便是山區的一些情況也可以通過網絡看到,比如以前是否也有支教老師去當地支教過,有沒有留下一些心得感悟,可以作為後來者參考的。
小夥聽完這個建議,儘管表示自己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還是覺得會好好去了解下,之前也確實沒想到那麼具體。
三、考慮父母家人的支持
對於小夥來說,去西部支教自己這關也許沒什麼問題,但一個較大的障礙就是父母和家人的支持度了。
根據他自己的說法,還沒敢和父母去提這件事,只不過自己有了這樣的想法。
所以無論怎麼樣,還是得和父母好好溝通一次。
首先,把自己對支教這件事想明白,比如去的意義是什麼,現實層面的一些想法也需要告訴父母。
也許父母並不是反對自己去支教做老師,而是擔心回來後沒有好的工作前途。
特別是搜集到的這些政策信息,也可以反饋給他們,打消家裡人的疑慮。
其次,多數父母也是不希望自己去偏遠地區受苦受累,那麼也可以和父母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孩子長大了需要在外面去歷練,讓自己成長更快等。同時,如何做好自我保障這部分,也要有一些具體的想法告訴父母,讓他們安心。
父母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辛辛苦苦培養孩子上大學並不容易,所以無論最終做什麼職業決定,都應該給予父母起碼的尊重,得到他們的支持和理解。
寫在最後
關於大學生職業選擇這個問題,正是情懷和現實的PK。
這條路怎麼走,既要結合內心,也要評估現實可行性。
當然要做到這點並非容易的事情,很多事又不能靠實踐去驗證——畢竟行差踏錯一步,可能就完了。
怎麼辦呢?要麼拜個高人為師,要麼學習高人的知識。
前者需要機緣,一般人沒這個運氣;後者我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社會常識全知道》這本書。
這本書系統地從形象、禮儀、場景口才、語言溝通、社交心理、與人相處、識人、人脈、辦事、送禮、宴請、潛規則、職場生存、創業、理財、休閒、安全、防騙等十八個方面深入解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一些零星的觀點很耐人尋味。整個書都是百科的形式,純粹的乾貨,比羅裡吧嗦說半天廢話還沒把自個兒的思路講明白的好很多。
這本書原價59元,目前正好有優惠活動,在百度裡面只需38元就能買到。
涉及到2000個社會職場相關的常識,哪怕收穫1%的內容,對於職場和生存都是大有裨益,不說多賺,至少能讓你避免很多坑。
一頓午飯的錢,全書共70萬字頂7本書了,需要的點擊上方連結就能購買了。
#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