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紅星電視臺公布了一段俄國防部第12中央研究所的罕見視頻,並且公開了蘇聯時代有關核試驗的大量歷史資料。資料中除了常規的地面核試驗以外,還包括了極其罕見的核魚雷測試情景。其中蘇聯在1954年首次進行的核戰爭演習場面也被公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連續退出多項核軍控條約,並且美國正在考慮恢復中斷了18年的核試驗。為此俄羅斯在此時公布蘇聯時代核試驗的真實畫面,其意義不言自明。
(震撼人心的蘇聯核武器測試)
核武器是人類迄今為止掌握的威力最大的毀滅性武器,這種武器自從研製成功至今,僅僅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進行過實戰檢驗。不過在冷戰期間,美蘇等國為了測試核武器的威力,以及尋找有效的核防護手段,又或者是純粹為了震懾對方,都進行過大量的核爆實驗。儘管冷戰已經過去了29年,但是面對某些企圖把世界重新拉回冷戰的狂人而言,多看看當年核爆的實際測試效果,也許有助於讓發熱的頭腦冷靜冷靜。
目標:廣島——核武器的第一次登臺表演
1945年8月6日早晨8點整,3架美軍的B-29重型轟炸機出現在廣島市的上空。在前期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中,廣島是美軍很少光顧的地方,特別是日本人知道,如果美軍前來轟炸,那必定是成百上千架的B-29排著整齊的隊列以地毯式轟炸的方式投擲炸彈,而如果只是出現一兩架B-29則意味著他們不會投彈轟炸,而只是來偵察氣象。所以當509小組的3架B-29飛機出現在廣島上空時,很多廣島市民根本沒有把美軍的飛機當回事,甚至也沒有進入防空洞躲避,而是站在街頭仰望美軍的飛機。而這些人很快就為他們的無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美軍509小組的B-29轟炸機,在1945年時509小組專門負責投擲原子彈)
上午8時16分,509小組名字為"伊諾拉·蓋伊"號的B-29轟炸機找到了之前標註的目標,廣島市中心的一座T字型橋梁(後查明該橋名叫"相生橋"),瞄準該橋後,隨著電鈕的按下,重達5噸,威力達1.5萬噸TNT爆炸當量的原子彈"小男孩"頃刻之間滑向地面,向著目標極速下墜。而在投下原子彈後,B-29飛機迅速做了一個155度的轉彎並隨即俯衝加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儘可能遠離原子彈的爆炸點。就在B-29拼命逃離原子彈爆炸點時,"小男孩"順利在距離地面500米空中成功引爆。根據事後測量,爆炸點和瞄準點相生橋水平距離大約100米左右,在二戰的標準上說,這個投彈精度已經非常驚人。
(美軍飛行員拍攝的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蘑菇雲)
由於投彈精度高,再加上早晨9點正是日本平民的上班、上學高峰,這在客觀上增大了"小男孩"的殺傷力。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明亮閃光要比太陽的光芒亮上萬倍,一瞬間就讓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隨後而來的6000℃高溫則把一切燒成灰燼,甚至連大理石也被融化。
接著由爆炸衝擊波形成的狂風直接吹垮了14平方公裡以內的60000幢建築,整個廣島市幾乎被夷為平地。在距離原子彈爆心較近的地區,可以看到平民像原子一樣瞬間分崩離析;稍遠一點的地方則可以看到被高溫瞬間汽化留下的殘影;而再遠一點的平民,只要是暴露在外的,大多被嚴重燒傷。一直到距離爆心16公裡以外的地區,依然可以感受到爆炸所形成的衝擊波和熱浪滾滾而來。而廣島所有的大小鐘擺一律停留在1945年8月6日8時16分這個時間點上。因為在這一天,廣島真正成為了"聖經"中描述的地獄。
(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當天,圖中的建築後來被改建成所謂的"和平紀念館")
不過,很諷刺的是,日本至今不肯反省自己為什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挨了原子彈轟炸的國家,他們一遍一遍地重複自己所受的苦難,不厭其煩地向世界展示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後,平民的悽慘境遇,甚至還企圖要求當年轟炸廣島的B-29駕駛員西奧多·范柯克當眾對日本道歉。不過,老年的範柯克留給日本人一句話:你們做過什麼,你們自己不知道嗎?我只感到遺憾當年殺死的日本人太少!
比基尼——不僅僅是泳裝,還是"十字路口"
儘管在廣島和長崎兩個日本城市使用原子彈實地檢測了核武器對於城市等軟目標的巨大殺傷力,但是對於鋼筋鐵骨的海上戰列艦和航母們而言,原子彈有多大的殺傷力,這依然是一個有待驗證的問題。為此美軍於1946年7月,在位於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附近進行了代號為"十字路口"的核彈檢測實驗,以驗證核武器對於重甲保護的海上戰艦的殺傷力,並為日後美國海軍的發展規劃做調查研究。
(美國在1958年之前,主要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測試核武器)
1946年7月1日至25日,在海軍中將威廉·白蘭地(William H. P. Blandy)的主持下,美國海軍集結大小95艘各型軍艦。為了檢驗核彈對於人員的殺傷情況,美軍還使用了200隻豬、60隻豚鼠、204隻山羊、5000隻老鼠、200隻小鼠,以及帶有不同種類昆蟲的穀物,用活體輻射實驗品,測試生物在高輻射下的基因變異。同時美軍在所有軍艦上都安裝了測量儀,用於測量核爆的條件下的核輻射強度、氣壓、氣溫、船隻動向等等數據。為了確保測試有效,很多艦船乾脆並未下錨,而僅僅是漂浮在海面上。
(排列整齊去送死,這就是核彈的靶子)
為了有效觀測核爆的影響,美軍還另外派出了多達150艘支援艦隻、42000餘人的部隊用於觀測整個核爆的過程。"十字路口"行動的總指揮部則設在"香格裡拉"號航母上。除了美國海軍以外,當時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1947年才正式成立,當時美國還沒有獨立的空軍),也派出了8架經過改裝的B-17大型轟炸機。這些轟炸機全部安裝了自動攝影機、輻射探測器以及空氣樣本採集器。而且部分飛機甚至改為遙控無人駕駛飛機,這樣,在原子彈爆炸時,就可以直接飛越蘑菇雲頂端,在人體無法承受的高溫環境中採集實驗數據。毫不誇張地說,美國人為了核爆的測試也實在是很拼了。
(被Able重創的長門號戰列艦,該艦隨後在Baker測試中被擊沉)
1946年7月1日的Able試驗中,由於運載原子彈的B-29轟炸機投彈時出現嚴重偏離,其起爆點距離預定爆心偏離了約650米,從而導致原本準備作為目標的內華達號戰列艦並未遭到直接打擊,而核彈在吉列姆號運輸船上空引爆,當即把這艘可憐的小運輸艦炸得粉身碎骨。在Able試驗中,作為靶艦之一的日本長門號戰列艦在距離爆心不足900米距離內,卻意外並未沉沒,甚至並未受到重創。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距離爆心超過2000碼(1820米)以外的薩拉託加號航母卻遭到了重創。當時美國海軍為了真實模擬核爆對軍艦的毀傷情況,按照正常航行需要給航母裝上了燃油、彈藥並且艦載飛機也一應俱全。核爆產生的衝擊波雖然沒有對航母構成太大威脅,但是高溫卻引燃了航母攜帶的燃料和彈藥,導致航母內部一連串巨大的爆炸和火災。事後美國人對外宣稱航母在核彈面前是"漂浮在海上的鐵棺材",引用最多的就是薩拉託加號航母的例子。
(Baker測試是人類首次水下核爆測試,測試結果證明,由於水具有不可壓縮性,因此相同當量核彈在水下爆炸時,產生的威力要遠遠大於在空氣中爆炸)
隨後在7月25日進行的Baker試驗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水下核試驗,該試驗同樣是使用一顆2.3萬噸TNT當量的原子彈進行,所不同的是,這枚原子彈被安放在水下90英尺(27米)深處引爆。引爆瞬間就形成了一個高約6000英尺(1800米),直徑約2000英尺(610米),厚度約300英尺(91米)的巨大水牆。水下核爆的特點是並不會生成巨大的蘑菇雲,而是形成類似於海嘯的巨大水牆和水下衝擊波。由於爆炸在水下形成巨大的真空氣泡,氣泡破裂後海水之間反覆來回湧動,導致水下衝擊波來回反覆多達15次,其對水面艦艇的破壞威力遠超過空爆原子彈的殺傷力。
(測試表明,航母並非是核武時代的"鐵棺材",只要不是近距離爆炸或者直接命中,航母通常也能逃過一劫,可惜蘇聯並未注意這一細節)
兩次核爆測試證明,核武器確實可以對海軍戰艦構成致命威脅,但是只要距離拉開,就可以有效降低核彈對於艦隊的殺傷水平。同時核爆也證明,戰列艦的堅固裝甲對於核爆確實有很強的抵抗作用。為此後續美國海軍在編隊作戰時,艦隊中各艦距離都普遍拉到4000~10000米距離,以防止核彈對整個艦隊"一鍋端"的現象出現。同時對於航母這樣運輸大量易燃易爆武器和大量戰鬥機的重要目標,則採用了增加裝甲防護、增加隔熱層和滅火裝置等多種方式提升航母的生存性能。
(同樣在比基尼環礁測試的美國第一顆氫彈"麥克",但這已經是十字路口行動數年以後了)
從1946年到1958年的12年間,美國一共在比基尼環礁地帶進行了67次核試驗,其中也包括代號"麥克" 的美國第一顆氫彈也是在此測試的。在1946年7月18日,法籍設計師路易斯·裡爾德設計了一種僅能遮住三點要害部位的極為簡潔的女士泳裝,由於它的出現在當時引發轟動,而恰好當時的美軍正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核彈測試,所以這款新泳裝就被命名為"比基尼",以代表其對於服裝界產生的衝擊不亞於核彈。
裝藥減半的核彈之王——大伊萬
看著美國人接二連三地爆炸自己的原子彈氫彈,忙得是不亦樂乎。鐵幕另一邊的蘇聯坐不住了。受國力的影響,蘇聯研發核武器的時間明顯要比美國晚,不過二者差距並不大。蘇聯在1949年8月也成功試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世界由此進入美蘇兩強的核爭霸時代。
(人類迄今為止製造的最大的核彈——大伊萬,當初的蘇聯製造了2顆,一顆在新地島引爆了,一顆則作為教學使用,沒有裝填核裝藥,目前保存在俄羅斯的博物館中)
作為以"莽"聞名的蘇聯,確實沒心情像美國人這樣整這麼多細節。蘇聯人核爆的目的很簡單,並不是為了做什麼測試,而純粹就是為了和美國"比",比的就是核彈的威力。所以可以說所謂的"大伊萬"本質上就是一個核面子工程。蘇聯只是企圖在核彈威力方面勝過美國,至於這麼大核彈有多少實戰意義,那倒是次要的。因為這顆炸彈太大了,只能由圖-95攜帶,而且還要拆掉彈倉艙門,以半埋方式掛載。而圖-95飛行速度慢,根本無法突破西方的防空體系,所以這顆超級大核彈只能當作一個大爆竹聽聽,並沒有什麼實戰價值。
(雖然只是個樣品,也足夠震撼)
氫彈和原子彈不同之處在於,原子彈的爆炸當量受"臨界質量"限制因此是有上限的。但是氫彈由於是利用聚變反應引發核爆炸,只要填充足夠的聚變裝藥,理論上就可以實現核彈威力的無窮大,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太陽。太陽其實就是一個每秒鐘都在進行核聚變的巨大星球。蘇聯的"大伊萬"氫彈採用了三階段爆炸設計,最初設計爆炸當量相當於1.7億噸TNT,後來因為地質學家和環境學家的強烈反對,最終把爆炸當量限制在5800萬噸TNT的水平上。1961年10月30日,這顆史無前例的大核彈由圖-95轟炸機攜帶,投擲在蘇聯位於新地島的核試驗場。
(大伊萬核彈四格連放)
根據當時的記載,大伊萬爆炸產生的火球直徑超過4600米,蘑菇雲高度則超過了64公裡,寬度則超過了40公裡,由於最初計算失誤,距離爆心43公裡的蘇聯核試驗場觀測所內的人員中,有很人的眼睛遭到灼傷,有些人直接患上白內障,而爆炸產生的熱輻射甚至讓遠在51公裡以外的試驗人員遭到3級灼傷。
要知道,這裡是位於北極圈以內的新地島,在如此冰天雪地的環境裡,綿延51公裡,還能燒傷人體,可見大伊萬的威力。根據後來的報導,爆炸產生的震動傳播距離超過了1000公裡,甚至連鄰國芬蘭都感覺到了,很多芬蘭居民家中的玻璃被震碎。美國地震局對此次核爆測定的數據是芮氏5~5.25級地震。而且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輻射足足造成了長達1個小時的電磁脈衝空窗期,由於和外界的聯繫完全中斷,以至於美國政府差點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打響了。
「核去核從」——瘋狂的美國和克制的俄國
美蘇兩國正是在這次史無前例的超級核爆炸中徹底感受到了核武器的恐怖威力,最終兩國在冷靜後,真正坐下來,開始數十年的核裁軍和核軍控談判。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美蘇兩國已經籤署了多項裁減核武器的條約,到2018年時,根據公開的消息,美俄兩國的核彈頭數目都從冷戰時的接近4萬枚的水平,降低到4000枚左右,可以說世界相對而言更加和平了。
但是最近兩年自從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臺後,相繼推翻多個美蘇/美俄之間籤署的裁軍條約,開始重新擴軍,特別是擴充核武庫的儲備,最近甚至還準備恢復中斷了18年的核試驗。儼然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瘋狂嘴臉。不過對於美國人的得寸進尺,俄羅斯卻表現得相對克制,即使在6月2日普京總統籤署的俄羅斯最新的核國防文件中也提到,核武器是"迫不得已"才會使用的手段,由此顯示了俄羅斯在核武使用上的最大克制。
面對美國人不斷張牙舞爪,俄羅斯人在這時公開原先有關核武器測試的絕密影像資料,相信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要警告美國不要玩火。儘管俄羅斯早已不是當年的蘇聯,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俄羅斯並不缺乏毀滅美國的核彈頭。如果美國人真的要一意孤行,拼拼核彈頭的話,俄羅斯也一樣可以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