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讓男人選擇金庸武俠劇中最喜歡的一個角色,恐怕很多人都會選擇《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不說他在皇宮、天地會混得有多開,就僅僅那七個死心塌地跟著他的老婆就足以讓男人羨慕不已了。
這或許也是現代男人羨慕古代男人的一個原因,哈哈,不要告訴我你沒有這個想法。在古代,只要你養得起,娶十幾二十個不是問題。
但是,你要知道,能夠多娶老婆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因為她們很可能會時不時給你製造點麻煩。當然,對於這個問題,古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那就是在這些眾多老婆之中選一個頭領,稱之為妻,其餘的只能稱為妾。
所以,準確地說,古代的這一制度不能叫一夫多妻制,而是應該叫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妾有別
當然,妻和妾不僅僅是稱呼上的不同,在地位上也有著天壤之別。
從過門開始,妻和妾的差別就出現了。妻子嫁入夫家,叫娶妻。這個儀式是很隆重的,在宋代以前,娶妻要經過六道程序,在《禮記》中稱為六禮。(六禮包括:「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而到了宋代,為了簡化,將六禮改為了納採、納幣、親迎三禮。
妾嫁入夫家,叫納妾。這個程序就要簡單得多了。甚至丈夫納妾,妻子還有過問的權力。
而到了吉日操辦婚事的時候,也是天差地別。娶妻的那天,張燈結彩,丈夫要迎親,走的是大門。納妾的時候,沒有迎親,走的是側門,只有在內院才會布置一下,場面要比娶妻冷清多了。
妻子在家中的地位僅次於丈夫,他有管教妾權力。而妾只能服從丈夫和妻的命令。
是不是覺得,古代的妾比現代的小三還不如啊?因為現在的小三還敢跟正室撕逼,甚至還有直接上位的。
妾的地位只能算是高級奴才,就是比一般奴才地位要高一點,但是可能會比管家的地位要低。她們常常給丈夫和妻端茶遞水,見了妻不是叫姐,而是要叫夫人。
而更令妾沒有地位的是,妾所生的子女地位都比自己高。見了子女除了要叫少爺、小姐,還要行禮。是不是覺得這簡直沒天理了?
比如《紅樓夢》中的趙姨娘,就是一個妾。她所生的女兒探春甚至都瞧不起她,探春只認王夫人為母親,而真正意義上的母親——趙姨娘卻不把她當親娘看。這種扭曲的人倫關係,真的令人唏噓不已!
當然,別人就更不用說了,那些稍微有點資歷的丫頭都不把趙姨娘放在眼裡。
一日為妾,終身為妾
那麼,是不是等妻子死後妾就有上位的可能了?
NO,絕對不可能,這是古代家法所決定的,倘若大戶人家這麼幹了,那麼對於子孫後代的聯姻將會形成阻礙,因為別人很怕自己的女兒的地位不保。所以,即使是正妻死了,妾也還是妾。
其實,比起這個地位,妾更關心的是人身安全,因為妾是屬於丈夫的私人物品,即使被丈夫打罵都不能有任何怨言的。
或許你會說,那麼妾是不是就很痛恨丈夫了,巴不得他死,其實不是的,因為要是丈夫死了,妾的地位就更不保了。
妻怎麼處置都行,發善心的可能會供著你,要是覺得你礙事,恐怕就把你賣給下家,甚至賣進青樓了。
妾唯一擁有的權力
如果要問妾和妻唯一平等的是什麼?那就是性生活。這個權力是古代曆法所賦予妾的,這主要是為了保證子嗣。而且,如果丈夫不和妾發生性關係,那麼就和今天的渣男沒有區別。(估計古代不存在這樣的渣男,哈哈)
所以就有了雨露均沾這個詞,說白了就是妻和妾都要保證她的性生活,不能偏向誰,不能冷落誰。恐怕這是唯一一個保證古代女性性福的制度了。
那麼,古代為什麼要設定這項扭曲人倫的制度呢?
第一,保證後繼有人
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古人十分重視的問題,所以為了以防萬一,納妾就變得很有必要了,養兒防老的思想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如果妻子不能生下兒子,那麼就會將希望寄托在妾身上。
第二,為了愛情
在古代,結婚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重組合的結果。當然,此前他們大都沒有感情基礎,有些婚後能夠日久生情,有些則不能,所以為了獲得真愛,就只有在小妾身上能夠實現,這也是很多人寵愛小妾的原因。
第三,代妻
前面講過,妻是妻,妾是妾。但是,在妻死後,不願意再動感情去娶妻了,所以就會納一個妾來解決一下生理問題。
可以看出,妾的地位是很低的,她們幾乎就被看成是工具、要麼洩慾、要麼生孩子,真的很沒有尊嚴,更別談人生幸福了。
或許這就為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做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