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星二代入讀私立一條龍名校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下稱蔡繼有),包括胡諾言和陳琪、郭可盈和林文龍、徐菁遙的女兒。蔡繼有教學模式傾向國際化,不排名次,不分精英班,又出產IB狀元,成為星爸媽的新寵。
於2002年由保良局興辦的現代化優質教育名校,也是香港保良局為配合香港政府倡辦優質私校的政策及切合社會需求,於千禧年成功申辦全港首間小學至高中的非牟利一條龍優質私校。位於九龍琵琶山郝德傑道6號。目前,校舍一至三樓為小學部,四至六樓為中學部(各30間標準課室)。此校分別於十年級(中四)及十二年級(中六)設有IGCSE及IB考試班,因此可被視為國際學校,很受家長歡迎。學校教學模式傾向國際化,不排名次,不分精英班,又曾出產IB狀元,而且學費相對比較經濟,全年學費約 $82,500。
踏入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校舍,必定會被它幽美的環境和先進的設備所吸引。寬濶的露天廣場、室內五線遊泳池、可容納千人的音樂廳、電子設備先進的圖書館,而且校園迄立在郝德傑道的山頭,在課室內可遠眺汀九大橋、藍天白雲的景色。不過,一切優越的外在條件,還是不及校長劉筱玲的一句說話更有價值:「在這裡讀書,人與人的競爭不強,但大家都有一顆追求向上向好的心!」
總校長劉筱玲博士是創校校長,主張推動圖書教學,相信每位學生都有其天分,創校信念是「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一早已過退休年齡的劉博士仍堅守教育崗位,她不為什麼,只為學生。
能夠成功栽培學生樂於學習,與學校主張「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教學氣氛有莫大關係。「我們整個教育的概念是專為香港小朋友而設計,不想學生和家長為了分數上的高低而無法放鬆自己。」劉校長說。故此學校實施不排名次、不定期默書、不計分的做法,改為用評語代替分數。
若你曾接觸過蔡繼有的學生,定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書不離手。課餘上街,總會隨身攜帶幾本圖書,原來學校多年來推行圖書教學,中、英文科不用教科書,而是由老師選定圖書自編教材。
「由一年級至十年級,我們採用圖書教學可讓學生吸收更多知識和經驗,圖書可以帶他們到不同時空、接觸不同人物,豐富知識之餘,也豐富他們的感受」。於是校方每年都訂下3個教學主題,例如海洋、太空和親情,中,英語文課會環繞相同的主題,全年選擇各約十本圖書教學。雖然主題相同,但學習彈性很高,例如主題是「古代文明」,中文科老師選擇透過圖書,帶領學生探索首都北京的歷史足跡,英文科老師則會跟學生研究埃及金字塔文化等。
不得不提的是,蔡繼有學校的學生,比一般小學生早一年畢業,因為該校推行五年小學.五年中學.兩年預科學制,預科生會修讀IB課程。劉校長認為,一條龍的中小學教育好處,是在貫徹同一個教育理念、課程與行政下,能確實配合到學生的成長發展,而課程也不會有重覆。
至於為何在預科階段才改行IB 課程,劉校長解釋IB課程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國際預科(IB)課程」是辦得最久和最成熟,全世界大學也承認,所以修讀是有利升學銜接。她又認為,目前 IB PYP 小學課程的設計和內容較為空泛,相比下,其校自行設計的一套圖書教學課程更具系統,符合香港小朋友的發展。
現時,本港大約有八間私立獨立學校,若家長有意替子女報讀,劉校長建議需留意幾項重點:
其一:每間學校有不同的風格,宜考慮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與自己相符;
其二:學費幅度,並留意學校是否有助學金支援一些有需要的家庭;
其三:是否信任一條龍學制;一條龍模式辦學的小學,多數不會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所以學生不會有派位組別,若想中途轉讀其他官立或津貼中學,便需自行向學校叩門申請;不過,家長若是認同一條龍學制,孩子在校的發展肯定不錯,就不宜三心兩意。
2020年【IB放榜】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出產5榜眼,國際預科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2020年放榜,全港誕生23名45分IB狀元,私立的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出產5名44分榜眼、10名43分探花,共50位學生考獲40分以上。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共有92人報考IB,合格率達100%,平均分為38.9分。
「家長應明白學校不只是教授知識的地方,現時科技日新月異,只要上網便可搜尋到許多資訊,反而培養學生有一顆追求向上向好的心才最重要,同時培養他們有良好的品德和禮貌,懂得尊重人,學習怎樣建立快樂的人生!」劉校長重申。
為培育學生雙語並重,蔡繼有為學生提供優良的語境,設雙班主任制讓學生全天候活學活用語言。校長劉博士是語文教育專家,縱橫教育界50年,她認為香港的教育應該培育學生雙語並重,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良的語境極重要,故每班設有兩名班主任,分別是一名外籍老師及一名中文老師,「兩個班主任只教一班學生,幾乎全日照顧該班學生,語言環境非常好,活學活用。」教導學生應視乎不同學生的能力制定教育方法,老師應靈活變通。
蔡繼有學校提倡教育不應只跟著課程教書,反而應就著學生的能力而制定方法教導。在初中3年,蔡繼有學校的學生除了學習中、英、數及科學外,還要學習地理、歷史,設計與科技、藝術、音樂、製衣、家政及計算機等等,給學生認識不同的科目。另外,學校給予學生學習其他語言的機會,如法文、西班牙文或日文學習,曾有家長擔心孩子修讀16至17科,難以兼顧多個學科,學校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讓學生Open Book考試,「這樣學生不用死記內容,但又能學習,擴展知識點。」
既然是一條龍學校,便要發揮「龍校」的好處,該校在1至12年級的雙語教育中,5年小學、3年初中校本課程、高中2年IGCSE及2年IB,12年課程一貫。學生在高中考IGCSE前,學校提供多個機會,讓學生愉快學習。
海外學習是學校另一個重點項目,學校將它名為「世界教室」,是課程的一部分。從四年級開始安排學生到各國上課、遊覽約一個星期,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參加,學生會前往北京、臺灣、新加坡、杭州、上海、英國、紐西蘭及德國等地。」學生到不同的地方,不但能學習當地的歷史、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才能,達致全方位學習。
蔡繼有近年接連誕生多名IB狀元,以往每年有約4,000人爭取160個小一學位。劉博士表示,面試主要留意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態度,「學生面試時不說話、不禮貌、態度差,錄取的機會一定相對較低。」因應疫情的限制,往年需要3次面試,今年則減至2次。申請學生須按照學校的要求錄製短片,在第二輪面試,校方分別會與學生及家長進行網上面試。
聲明:本公眾號所發布的圖片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