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聯智庫(ID:tucmedia),作者:嶽海清
三方物流的市場規模有10萬億元左右,雖然市場很大,但集中度卻很低。這同時也代表著市場充滿機遇,因此總不乏躍躍欲試的創業者。與此同時,集中度低也說明資源整合是必然趨勢。
如何順應趨勢、抓住機遇,企業還需主動出擊。
當前,三方物流企業憑藉新科技革命、新商業模式、新增值服務,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產業垂直供應鏈服務的時代已經到來。有綜合方案解決能力的企業,要比服務單一的企業更容易把握接下來的發展機會。
作為一家創立近十六年的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速搜物流也在主動求變。速搜物流董事長餘長春表示,速搜物流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來自於直客的物流解決方案能力和物流資源整合能力,其中,速搜旗下的網絡貨運平臺-——速配貨正承擔了資源整合的角色。
那麼,速搜為什麼要做網絡貨運平臺?三方物流做出來的網絡貨運平臺是什麼樣?未來三方物流企業有哪些發展方向?
(浙江速搜物流董事長 餘長春)
藉助「數據」防守
2015年,速搜為了應對業內科技競爭的壓力,開始著手組建資源團隊,並藉助大數據發展的力量,研發科技型產品。速配貨平臺就是速搜在做數據防守狀態下誕生的。
餘長春認為,三方物流不能只奉承「貨源為王」,而是要遵循「雙王」策略,即「貨源為王」和「數據為王」。貨源是生死之爭,數據亦是如此。三方物流無論能力建設還是投資方向,是不是圍繞更大的能力來抓取貨源,是不是有更大的能力來掌握更多的數據,決定著企業的未來。
「未來最有話語權的人,不是定義價格的人,而是掌控數據的人。」餘長春說道。
早在今年1月份運聯舉辦的「運聯智庫年會:2020趨勢與預測」大會上,餘長春就曾表示過,3PL的決勝要素由貨源為王轉到數據為王,物流行業已經從數據蠻荒時代轉到數據覺醒時代。
在他看來,平臺的未來要靠數據,哪怕未來數據剛開始形成的時候是源於雙方用戶之間的議價,但隨著不同線路、不同產品的數據累積,數據未來一定會對價格有導向作用。
2004年到2009年,速搜的商業模式是3PL+4PL,即站在第四方的角度上和優秀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結合。2009年到2015年,速搜轉為專心做三方物流。而後從2015年開始,速搜的商業模式定位為「三方+科技」;同年,速配貨平臺誕生。
餘長春介紹道:「因為三方物流的資源整合模式和服務客戶的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我們要加速自己的研發能力,為三方物流服務插上科技的翅膀。」
未來,三方物流發展會越來越集中化,三方物流企業若想順應趨勢,除了提升自己競爭力,還需要主動迎接大數據浪潮。而速搜做的主要舉措就是研發基於數據的平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速配貨」。
沒有會員費的速配貨,靠什麼盈利?
據了解,速配貨集物流車貨匹配和貨況追蹤、電子回單、支付、服務評價等於一體,基於網際網路思維打造的,為發貨人和貨運司機群體提供雲端交互管理服務的雲物流服務平臺。其商業模式是 「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車貨匹配+物流增值服務(VAS)」。
餘長春告訴運聯,速配貨的商業模式主要側重於三方面:一是在行業的場景下進行數字基礎設施的打造;二是種子流量自然增長;三是延伸增值服務,例如保險、支付結算、數字油卡、電子面單、身份認證等。其中,增值服務是其主要收入源。
首先,結算方式上,基於行動支付模式集成到平臺上,整個交易結算環節透明化管理,同時具備即時通訊、線上行動支付等功能。速配貨啟動的收款動作是t+0/t+1/t+7,電子回單收到以後進行結算。不過,由於每個司機的狀況不同,司機也可以和貨主方約定結算周期以及籤約時長,這個過程中速配貨不幹預運價。
其次,與其他平臺不同,速配貨不會隔斷貨主和司機的連結,兩者之間可以互相交流。餘長春表示:「在速配貨平臺上,三方主要提供貨源,司機是資源供給。這是兩個行為齊頭並進,貨源多,司機就多;司機多了,貨源自然也就來了。這是雙向的,是互相促進的。」
速配貨只做一個連結雙方的融合平臺。此外除了貨主和司機,第三方物流等同業也可以加入平臺。同樣,也沒有任何費用一說。
「速配貨只是提供平臺,讓大家進來,並且沒有加盟費。我想做的是將3000萬的貨運司機,從狹小的駕駛艙推向移動網際網路的炫麗舞臺。對標其他平臺,他們的沉沒成本和運維成本都非常高,所以會急於分配現有的利潤蛋糕。我們不同,非常明白不同從業者的痛點,希望可以帶動整個行業一起前行。」餘長春說道。
那麼,不收任何會員費的速配貨如何盈利?
餘長春表示:「每一個運單,都會形成一個合同,要為雙方提供價值。無論是貨主還是司機,速配貨都不收也永遠不會收取會員費,我們是做物流服務增值裡面的分享,而不是現值的分配。」
對於速搜來說,速配貨平臺的誕生對速搜的資源整合、數據連結、透明化管理等附加價值服務的實現帶來了促進作用,而且能夠進一步幫助速搜客戶改進庫存計劃、資金計劃,優化生產排期等。餘長春指出,目前,速配貨在速搜的整體運營中承擔的角色是公司未來開創努力的方向,並且是指向行業的。
據了解,速配貨95%的貨源來自速搜的客戶,其客戶多為世界500強企業,包括臺塑集團、萬華化學集團、佳通輪胎、道達爾集團、三星集團、蘇寧雲商、錦湖集團、旭化成等,遍及石化、輪胎、家電、汽配、新能源、電子等多個行業;截至目前,平臺註冊司機數達1.5萬,每天運費的支付金額約15萬元,年結算金額達4000萬元左右。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規模對於已面世五年的速配貨來說,發展得太慢了。現在,速配貨不僅要做到「引進來」,引進貨主、司機、三方物流企業,還需要「走出去」,在行業中展現自己的價值。
本文為運聯原創,作者:嶽海清,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