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雅楠
16歲的日本少年青山周平在看到那張決定他一生的圖片時,不會想到20年後,自己會因為一檔電視節目蜚聲中國。
那張圖片來自青山周平的父親——一位算不上成功的日本建築師的藏書,圖片裡,深秋的美國原野上,一棵蒼勁的喬木向天空伸展枝丫,從樹幹到地面瀰漫著濃鬱的金黃樹葉,樹旁是一棟玻璃房子,只用簡約的白色線條切出功能分區,整棟建築輕盈地融合在環境中,可以想見房間裡的人透過玻璃看向窗外是什麼樣的心情。
此後多年的求學和工作時間裡,他不斷思考和堅持的建築設計理念,與這張讓他立志成為建築師的圖片呈現的內容一脈相承:重要的不是設計一個漂亮的房子,而是設計房子與人、與環境的關係。
因而,他工作室的名字B.L.U.E,不僅是用藍色呼應姓名中的「青」字,更是北京城市環境研究所的英文縮寫,小清新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寬闊的城市理想,一如他本人。
在讓他暴得大名的《夢想改造家》節目中,面對陰暗逼仄的「老破小」房屋,他總要在房子裡住上一整天,研究和協調三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需求,在既有的建築結構下挖掘出豐富的空間組合,同時,儘可能將更多陽光引入房間。
到目前為止,北京胡同裡的老房子改造,他參與了至少6處,功能上有民居,有店鋪,還有膠囊旅舍;北京之外,他剛在蘇州為萬科將曾經屬於貝聿銘叔祖的老宅設計改造為公寓項目。
這無疑踏準了當下中國高能級城市的發展節奏,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被認為是一個全新的萬億級市場,不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對空間功能的提升有著強烈的需求。
而青山周平在C端和B端都積累起了足夠的口碑,他在《夢想改造家》節目中的擁躉寵溺地稱呼他為「小天使」,松下、博世、戴森等電器品牌爭相與他跨界合作,網際網路巨頭百度邀請他設計展廳,萬科、中糧、陽光100以及鏈家等大牌房地產公司更是奉他為座上賓。
請青山周平做設計,既不便宜也不容易,一方面,他不願意重複過去做過的事,另一方面,時間和理念不一定契合,工作到深夜、白天靠咖啡續命,這是他慣常的狀態。
傳統意義上,建築師的客戶是社會中1%的人,而目前,空間功能升級需求旺盛,尤其是普通家庭——他們並不是建築師的傳統服務對象,青山周平覺得,在這個市場裡,建築師應該改變工作方法,將設計產品化和系統化。
他改造的幾個胡同項目,面臨的其實是相似的問題:一是衛生間;二是採光和通風;三是面積。
天窗,成為青山周平設計作品中常見的元素,每個胡同改造項目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天窗,這是一項目前已經成熟的建築技術,在他自己租住的北京胡同裡的家,衛生間的天花板也被換成了玻璃,抬頭便可看見陽光、月亮和棗樹,既解決了採光問題,也增加了空間向外的延伸感。
此外,他還很喜歡向屋頂要面積。傳統的四合院裡,房梁和吊頂之間的三角區域往往被閒置,去掉吊頂,可以得到將近4米的層高,相當於增加了一到兩個房間。青山周平擅長利用這部分空間,打造出複式的功能分區。
開天窗、去吊頂,這些改造方式沒有門檻,並不需要建築師幫忙實現,這是典型案例的示範意義,也是青山周平不願意重複操作相似項目的原因,他更大的興趣在空間功能和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上。
需求旺盛且變化迅猛,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是實現這一追求最理想的陣地。在中國10多年的職業經歷中,青山周平感受最明顯的是,室內空間的設計面積越來越小,從最初的一百五六十平到現在的二三十平,與房價一路走高的趨勢相反相成。
日本也許是最擅長發揮小空間功能和魅力的國家,青山周平的人生經歷了日本GDP的增長率從在6%到負4%之間大跨度的震蕩下行,「幾乎沒有經濟增長,建築師不會對大的空間感興趣。」他說。
空間的有限不一定等於設計的有限,他不喜歡臥室、廚房這些固化的名詞。「房間中,最好的位置是哪裡?365天,24小時,每個時間都有微妙的變化,貓可以找到最舒服的地方。我觀察它,會感受到它的自由,那本也應該是人的生活形態。」青山周平從不給空間功能設限。
比如廚房,從一個邊緣化的功能性空間逐漸回歸成為家中可以溝通交流的地方,廚房和客廳的界限就越來越模糊;比如書店和家居店,銷售的功能交給線上,交流和展示功能便突顯出來。青山周平設計的書店沒有收銀員也沒有書架,只是幾個可以旋轉的椅子,所有椅子上放同一本書,不認識的人可以轉身交流;家居店被設計成家的樣子,家居產品沒有價籤,收銀臺縮在廚房操作臺最不起眼的角落。
最極致的作品是他設想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區」,一個屬於年輕人的共享社區,床、衣櫃、書櫃、雜物櫃等模塊被設計成帶輪子的盒子,每個人可以根據需求,定製化組合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個創意高度濃縮了他的胡同生活:家門口的菜攤可以取代冰箱,鄰居在胡同裡坦胸散步是把這裡當成客廳的延伸……
靈感脫胎於現實,但這項設計還只是面向未來的構想,盒子們被製作成精美的模型,陳列在BLUE建築事務所的會議室裡,不知道何時會真正落地。
青山周平的電腦裡存有一張時間表,豎軸是時間,從140億年以前開始,橫軸是事件,包括歷史大事件和建築領域大事件,它給了青山周平歷史方向感。「未來是漂流人的時代。」青山周平已經提前撥動了他的指針。
訪談
經濟觀察報:你好像對北京舊城改造項目情有獨鍾,能講講原因嗎?
青山周平:我最開始接觸胡同改造項目應該是我現在住的地方,把原來的隔牆拆了,把天花板的吊頂拆了,加了衛生間、廚房,這是第一次接觸北京胡同老房子的經驗。後來正好電視節目有贊助商,我們可以做一些民居的改造,也給我了一些經驗和想法,後來陸續參與了胡同裡的零售店也就是商業空間的改造,還有膠囊酒店這種住宿空間的改造,讓更多年輕人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體驗到北京很有味道的院子。
也不是說故意要一直做這種類型,是一直有比較好的項目找我們,胡同裡的房子,空間本身很漂亮,另外也有城市更新的意義,這是一個通過小項目探討城市大問題的契機。
經濟觀察報:你一般會接什麼樣的單子呢?
青山周平:我比較喜歡新的東西,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空間,新的體驗,新的方式。
如果客戶想做很漂亮的書店,對我沒有太多的吸引力,如果他想做不一樣的書店,我會比較感興趣。
經濟觀察報:心裡的合作底限是什麼?
青山周平:首先是時間吧,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是不行的;第二,是要有共識,客戶喜歡的東西和我喜歡的東西應該是大致一樣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對,怎麼做也不行。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客戶可能會更加靈活,變通,你在中國做生意、做設計,會不適應嗎?
青山周平:我在中國12年,比較習慣了。
我跟在日本的設計師合作,或者跟在中國工作的日本設計師有一些接觸,這個時候比較常見的問題還是靈活性的問題。日本的建築設計師一般期待甲方提供各種各樣的、成熟的需求,比如房間幾平方米,需要哪些功能,會有清單和時間表,預算比較嚴格,不能超。
在中國,預算、時間一般來講比較靈活,客戶會聽建築師的意見,比如我覺得客戶說的這個功能需求是不對的,應該這樣做,他們會按照這個想法去調整。
我感覺在中國,如果努力的話,建築師發揮的空間可能會大一點,責任也大一點。
經濟觀察報:在B.L.U.E建築事務所,室內設計、建築設計是什麼樣的業務比例?
青山周平:這個比例不是特別重要。我們最大的項目是武漢200米左右的超高層的住宅,最小的項目是跟松下合作的吸頂燈。
對我來講,吸頂燈和超高層的設計是一樣的,都是用建築師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室內改造,建築產品,這些都是連接空間的關係和生活的關係,思維方式和設計態度是一樣的。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開發商重視風水,你遇到過這方面的需求嗎?
青山周平:我感覺個人客戶更重視風水。我接觸的開發商不會按照特別嚴格的風水邏輯去做他們的開發,因為建造的是比較公共的建築。但個人不一樣,做自己生活空間時,有時會有一些比較奇怪的要求,比如要求使用紅色的建築材料。
經濟觀察報:你對風水怎麼看?
青山周平:我對風水的看法,它有科學的地方,有的內容是現在也可以用的,但是我們的技術變了,社會情況也變了,有的內容在現代失去了原有的科學依據。
經濟觀察報:為設計的項目講一個故事,或者賦予意義,是不是必要的事情?
青山周平:我覺得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做設計的時候需要這些故事,它們是邏輯線索。比如說我之前設計共享盒子,我需要一個思維方式,為什麼要把原來兩室一廳的生活方式變成可自由組合的盒子的新模式,我覺得這跟建築空間有關係。
傳播的時候,可能需要一些故事性的東西,但是它跟空間本身的價值是沒有關係的。
經濟觀察報:你希望別人給你打上標籤嗎?
青山周平:我覺得沒有人喜歡別人給標籤的。
經濟觀察報:看了兩期改造節目,可能會覺得你是一個做室內設計的設計師,你的風格是更重視實用,很現代。
青山周平:首先我不是做室內的,而且不是做個人住宅的,我也不是做日式設計的,這些(標籤)很多都跟我想做的或者我在做的事情沒有關係,但是這無所謂,我做我自己的事情,我做我覺得好的東西就好。
經濟觀察報:在10多年的工作時間裡,你的設計理念有變化嗎?
青山周平:建築師的理念是一直在變化的,因為每個項目都給我很多靈感,比如說最近做的一個蘇州的改造項目,項目發布之後,很多人覺得這個挺好的,同時,也很多人說蘇州的老房子改成現代的不好,不要破壞蘇州的老房子,這是比較有意思的爭議,我們有這種項目,也會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做設計,我對老城區裡面老房子的改造,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態度,如果沒有這個項目,不會有這個想法的。
回頭來看,我們有很多這樣的項目,經過很多點,慢慢形成了自己對建築、城市基本的態度,我一直在改變自己的想法。
經濟觀察報:2018年,你對自己的新要求是什麼?
青山周平:室內改造設計方面,這幾年已經有比較多的成果和作品,也獲得了一些獎項。
因為我是建築師嘛,還是想通過建築作品,獲得一些成果。
我們剛剛在上海做了一個自己的工作室,是第一個建築的作品,剛剛做完,現在成都在做一個建築項目,正在施工,明年會做完,我們在中國幾個城市做一些建築的方案,這幾年會陸續出來,希望這個內容跟之前我們做改造、做室內項目一樣,有一定的高度和意義,被更多的人和專業領域認可。
經濟觀察報:商業性質的項目更多嗎?
青山周平:現在的時代,商業的定義是很難的,什麼是商業項目?很多項目都是商業,很多項目也可以說不是商業,比如說在承德的溫泉項目,是商業空間嗎?不一定,雖然他們是收票體驗溫泉的地方,但是對我來講,它更多的是給住在北京的人度周末、短期休假可以跟朋友家人一起放鬆的地方,對我來講,更多地是現代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問題,不是商業的問題。
白塔寺的酒店改造項目也是一樣的,雖然是酒店,屬於商業空間,但對我來講,就是傳統的院子和現代生活的結合,怎麼讓更多外地人和外國人體驗現代北京胡同的生活,這也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問題。
我們很少考慮成本和回報的模型。
經濟觀察報:這不是一定要考慮的嗎?
青山周平:一個商業100平方米,一個月成本多少錢,賺多少錢,這是很傳統的商業邏輯。現在不是這樣的,很多項目比如說北京國子監的失物招領,有很多人到那裡體驗家具和空間,然後去網站下單,這個空間是不用考慮賺錢的。很多項目都是這樣的,這個時代很有意思。
經濟觀察報:建築師的工作師是高負荷的,你怎麼尋找設計的靈感呢?
青山周平:我個人感覺網際網路公司、創業公司壓力更大,他們的速度更快,建築項目和他們相比還好。
靈感,還是更多地接觸一些新的東西,還有身邊的東西,因為很多時候,設計的來源都是我自己住在胡同裡面的場景,這些東西是我自己生活的身邊,但是如果沒有自己一時發現的話,我們不會發現的,只是一個鄰居的阿姨坐在椅子上曬太陽的場景,但是如果換視角看這個場景的時候,會獲得一些跟平時在住宅區裡面,平時看到常規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只是從這個地方可以獲得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一些靈感。
經濟觀察報:你喜歡旅行嗎?
青山周平:喜歡,但是這幾年專門的旅遊很少,都是跟工作結合在一起。可能今天是要去上海、北京最核心的商業區,跟最時尚的人討論方案,明天去新疆或者雲南的山裡看房子怎麼改造,然後施工的時候跟工人一起討論怎麼解決問題,跨度還挺大的。這很有意思,可以看到社會的各種方面。
經濟觀察報:在中國做設計和在日本做設計有什麼不同?
青山周平:現在日本面臨的不是新舊小區怎麼做的問題,人口越來越少,經濟增長是持平的,基本上不需要建更多的房子,因為現在已經有16%的房子是空的,這個數字未來會越來越高,把現在已經有的房子好好利用就更好了。2005年之後,日本的人口開始減少,社會發展方向不同了,不是越來越擴大的社會,而是越來越縮小的社會,怎麼樣好好縮小,縮小之後怎麼樣越來越幸福,這是日本社會,不僅是建築和城市規劃,所有的行業都面臨的一個課題。現在中國的方向還是不一樣,中國需要建一些新的空間。
因為我在日本長大,小時候日本的經濟已經是泡沫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結束的,原來的房子是很貴的價錢,過一年過兩年變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這是我們小時候體驗的變化。
現在北京、上海的房子越來越貴,這個價格和社會的關係,我看的角度可能不一樣。我個人的感覺吧,現在的價格跟實際的價值有點脫離。但是這些會像日本那樣,突然地結束,還是慢慢地結束,我不是專家我不知道,因為空間本身有價值,從價格和價值的關係來講,現在有點脫離。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在中國講平均的數字沒有意義,北京、上海的情況和其他城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這也是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