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發展有了新路子 百姓過上好日子
深圳新一輪對口幫扶汕尾已助37507人實現脫貧
一到周末,位於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景觀湖邊的「新山農家樂」生意就格外火爆,慕名前來新山村遊玩的遊客一撥接著一撥。
「我20年前就在這兒開小飯館,起初只有幾張方桌,生意馬馬虎虎,勉強維持。」店主呂成堅說,這兩年,新山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自己的生意跟著旺了起來。不僅蓋起了三層樓的房子,還僱了兩名廚師和幾名店員。
從前守著寶山沒錢賺,如今在家門口種上了「搖錢樹」。新山村的變化,是汕尾100多個省定貧困村蛻變的縮影。而這蛻變,離不開深圳紮實的對口幫扶。2016年啟動新一輪對口幫扶以來,深圳共投入財政資金超過50億元,累計幫助37507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共建產業項目180個、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有力帶動了汕尾經濟社會發展。
精準扶貧孕育鄉村旅遊新名片
新山村是當地有名的歷史文化名村和「紅色村」,建村700餘年,村內既有鹿境山寨、宋帝聖井、關帝廟等古蹟,還有大量紅色遺址。然而,由於長期以來找不到致富門路,新山村成了省定相對貧困村。
「是黨的政策開闢出了致富路。」新山村黨總支書記呂湖泳說,省裡撥付給新山村1600萬元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來自深圳市和龍崗區的精準扶貧資金有800萬元,還有來自省委組織部、汕尾市、海豐縣的相關資金支持。
新山村不僅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也打響了鄉村旅遊的招牌。新山村開展紅色旅遊以來,接待遊客約18萬人,貧困村農副產品、農家樂增收約96萬元。
在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歐田村硜子裡的小山谷,世外桃源般的華僑城螺溪谷吸引著不少遊客。這是華僑城集團設計開發的首個鄉村旅遊精準扶貧項目。
「園區所有的建築都是客家傳統風格,很多建築是把原來沒再使用的舊學堂、舊民宅徵過來後,進行拆除重建,修舊如舊。」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哲介紹,陸河縣是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客家文化是螺溪谷的魂,在這裡可以品嘗客家美食,在手工作坊欣賞客家印染手藝,入住梅園小築、度假山居感受傳統客家建築。
「旅遊+文化」的精準扶準模式,為鄉村振興添了一把柴。開業半年,景區共接待遊客6萬多人,景區收入約45萬元,解決當地就業14人,農副產品戶均增收6500餘元。
鄉村旅遊是朝陽行業。深圳扶貧幹部利用貧困村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民俗資源等,結合鄉村振興以及新農村建設,推進鄉村旅遊。2018年,汕尾市獲批8個省級「紅色村莊」,其中有6個,都是深圳對口幫扶的省定貧困村。
補齊民生短板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8年9月,汕尾市城區鳳山街道的小學生們興高採烈地走進煥然一新的鹽町頭小學,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幾年前,這座小學教學樓被定為危房,400多個學生全部分流到鳳山街道中心小學等周邊學校,給幾所小學帶來了巨大的學位壓力。
深圳對口幫扶指揮部得知這一情況後,拿出1920萬元民生幫扶資金支持鹽町頭小學重建。去年秋季開學招生小一學生400人,一個年級就相當於原來六個年級的學生總數。
「我本來打算把6歲的女兒也送到街道中心小學讀書,但我現在決定就在家門口上學。」家長曾志煒表示,新建的鹽町頭小學硬體有了大幅度提升,師資力量也在不斷增強,這樣一所原來生源不足的「村小」正在蝶變為示範學校。
兩年多來,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累計支持新建、改建、擴建田家炳中學、鹽町頭小學等中小學校15所,增加學位1.2萬餘個。
幼有所育、病有所醫。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是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工作的重點。
2018年10月,海豐縣赤石鎮金石寨65歲的村民彭秀純終於再次體會到「健步如飛」。十多年前,她出現雙膝關節腫痛、異響現象,經診斷為雙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手術治療費用約7萬餘元,其中自費金額5萬餘元。由於家裡並不寬裕,這個手術一直拖著沒做。
2017至2018年,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投入510萬元,支持赤石鎮衛生院改擴建,衛生院面積由原來的1290平方米增至2586平方米,床位由45張增至99張,病房條件大為改善,並且完成了標準化門診建設,增添了層流手術室等醫療設施,可以開展三級手術及剖腹產。
久病纏身的彭秀純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住進了可以做手術的鎮衛生院,進行右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由於是在鎮衛生院動手術,費用只花了5萬多元,其中新農合報銷3萬元,個人只負擔了2萬多元。
新一輪對口幫扶以來,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在醫療教育等民生幫扶方面投入資金18.87億元,實施了70餘個重大民生幫扶項目,大大提升了當地居民的幸福感。
產業共建帶動縣域經濟騰飛
「以前我們的重工業是打鐵鋪,輕工業是磨豆腐。」汕尾市陸河縣的一些基層幹部這樣打趣形容此前陸河的產業發展情況。陸河縣是個山區縣、省裡的扶貧開發縣,當地製造業底子十分薄弱。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將產業幫扶作為著力點之一。深圳市坪山區對口汕尾市陸河縣,共建的新河工業園由早年的「三無園區」搖身變成了明星園區。
在坪山區的引薦與財力人力智力支持下,深圳比亞迪將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落戶新河工業園,總投資65億元。在這一龍頭項目的示範帶動下,很快就有20多家企業爭相落戶園區。
2018年,陸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多億元,同比增長18%,而新河工業園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18.2億元,其中比亞迪項目佔了115.9億元、貢獻了陸河縣一半的稅收,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面紅旗。
「除了陸河縣的新河工業園,紅草、陸豐、海豐三個產業園同樣各有千秋,招商引資捷報頻傳。」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產業園區組組長廖斌介紹,2018年各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1.22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產值511.89億元,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112.82億元,全口徑稅收17.64億元。「區縣對接、產園共建,全面發力,多點開花。」廖斌自豪地說。記者 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