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二輪對口幫扶汕尾探索中國扶貧事業「5.0版本」

2020-12-13 SZNEWS

原標題:深圳第二輪對口幫扶汕尾探索中國扶貧事業「5.0版本」

精準扶貧扶出「深汕飛地」新模式

深圳商報2019年06月14日訊 2013年,深圳肩負起對口幫扶粵東革命老區汕尾的重任。自那時起,深圳派出一大批幫扶幹部分別進駐汕尾各共建產業園區和省定貧困村,開展幫扶工作。2016年5月,第二輪駐村幹部進行輪換,新一輪深汕對口幫扶拉開大幕。

又一個三年過去了。在第一輪對口幫扶工作成績的基礎上,深圳第二輪對口幫扶汕尾工作獲得了豐碩成果:2017、2018年連續兩年的產業共建考核和「雙精準」考核都為優秀檔次,一大批產業共建項目投產,一大批民生幫扶項目投入使用,擴容提質、交通互聯等工作紮實推進,幫扶成效正日益倍增顯現。

幫扶汕尾,深圳既有情感驅動、責任驅動,更有市場驅動。過去三年的對口幫扶,深圳走出了一條模式更新、格局更大、境界更高的幫扶之路,尤其是以深汕特別合作區這片468.3平方公裡的土地為平臺,在國內率先深層次探索「飛地經濟」的發展模式、治理模式和飛地農村城市化實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乃至未來經濟模式提供了珍貴的樣本參考,帶動精準扶貧工作邁向新高度。

模式更新的產業共建:

撐起汕尾實體經濟脊梁

在眾多的幫扶環節中,產業共建是關鍵。

「沒有產業的幫扶,是無力的幫扶,幫扶就缺乏持續長久後勁。」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產業園區組組長廖斌告訴記者,在第二輪幫扶中,指揮部聯合深汕各方緊緊扭住產業共建這個「牛鼻子」,創造性地推出了「深圳總部+汕尾基地」「汕尾研發+汕尾生產」「政府投資+企業生產」三種產業共建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大項目招商、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特色招商等四類招商活動,引進的企業總數和投資總額均較上一輪大幅攀升。

共建模式的創新,靈活解決了部分企業關注的進駐方式問題。比如,利用政企共建模式,羅湖區一次性安排4.5億元資金用於購地建廠房,推動海王集團醫藥健康產業基地落戶陸豐產業園。截至2019年4月,第二輪深圳對口幫扶汕尾工作共引進企業116家,為上一輪引進總數的140%,總投資額達497.68億元。

招商機制的創新有效地拓展了招商引資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效果同樣顯著。目前,深圳對口幫扶汕尾「1+4」園區共引進的199個項目中,超億元項目就有169個,佔84.9%。尤其是紅草工業園的信利集團和陸河工業園的比亞迪集團,均為超百億級企業,給觀望的企業樹立了標杆,極大地提振了社會各界的信心。而在產業鏈招商的帶動下,陸河園區引進比亞迪上下遊企業落戶該企業園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汽車研發、生產、銷售、配套產業鏈。深汕產業園所在的深汕特別合作區,初步形成了四個產業集群:以易能、應達利等為代表的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業集群,以騰訊、華潤、天威等為代表的大數據產業集群,以金科、萬澤等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集群,以賽格、乾泰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升級版的產業共建,為汕尾實現跨越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以往經濟總量在廣東總排末尾的汕尾,近兩年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這裡面就有深圳對口幫扶產業共建的助力。據估算,通過發揮共建產業項目的龍頭帶動作用,汕尾有望未來幾年形成若干個超千億、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汕尾市長楊緒松曾評價,深圳與汕尾共建產業、共建園區,「正撐起汕尾實體經濟脊梁」。

格局更大的區域合作:

打造「飛地經濟」樣本

產業共建,讓深圳東進、汕尾西融一拍即合,也讓廣東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找到了可視化的現實路徑。這當中的最佳示範點,就在深汕特別合作區。

在深圳對口幫扶汕尾工作中,深汕合作區既是產業共建的「主戰場」,也是創新區域合作的「試驗場」。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揭牌成立,深汕合作區在設立7年之後迎來了重大體制機制調整,由深圳、汕尾兩市共建共管,變身為由深圳全面負責建設管理,定位也提升為深圳的第「10+1」區。以此為契機,深汕合作區身上的標籤也從最初的精準扶貧模式,轉變為「深汕飛地」模式。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飛地」更多是指產業園區,一般由輸入地劃出一塊地,由輸出的城市來主導,但是主導的通常只是產業布局和發展。而今年3月25日,深汕合作區在揭牌後的首次全區工作會議上,則大膽宣告將全力打造區域協調發展「飛地經濟」樣本,爭當中國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首創者、飛地治理模式首創者、飛地農村城市化實踐首創者。

深汕合作區喊出一個「樣本」、三個「首創」的底氣就在於,相對於當前全國其他地區的「飛地」而言,這裡是體制機制「飛」得最徹底的一塊「飛地」,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由輸出地深圳來主導。更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區將設隸屬深圳市的公檢法系統,更是開闢了國內「飛地」之先河,其樣本意義不言而喻。近兩年來,哈爾濱、廈龍合作區、廣州經濟開發區等合作地區都曾到深汕合作區「取經」,期望借鑑這一區域協調發展的新「飛地」模式。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曾撰文指出,「深汕特別合作區很可能是深圳通過深度飛地模式獲得發展的唯一的一次機遇!」「所謂『深度飛地』,就是在空間上沒有與深圳形成連體,但實際運行上成為深圳整體產業和城市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種飛地模式,全國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從這個意義上說,深汕合作區正在區域協調發展一個更大的棋盤上謀劃深圳對口幫扶事業的新格局。

今年5月16日,深汕合作區總投資約為535.15億元的69個項目同步開工建設,涵蓋小漠灣文旅小鎮、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深汕學校(九年一貫制)、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汕院區、科衛機器人產業園等事關深汕合作區長遠發展、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體現了「深汕飛地」模式的重大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小漠灣文旅小鎮項目是深圳對口幫扶汕尾開展特色招商的成果之一,一期項目投資約28億元,總項目過千億元,總佔地面積22平方公裡,致力於打造成為國家級文化旅遊特色小鎮。項目首期投資建設方是誕生並成長於深圳的央企——華僑城集團。開工儀式上,華僑城集團副總經理張立勇說,這一項目是深圳探索「飛地」經濟模式的試點工作,是為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深汕樣本」的空間載體。

境界更高的扶貧「5.0版本」:

合作共建一座城

精準扶貧扶出了「深汕飛地」模式,也帶出了深圳幫扶幹部對國家扶貧事業的深入思考。

汕尾是一片神奇的濱海紅色土地,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但多年來GDP在省內的排名始終倒數。汕尾目前的發展困境,是體制機制的問題,是經費投入的問題,是發展大環境的問題,還是主體人的問題?這是深圳幫扶幹部來到汕尾後一直在探索思考的焦點。

2017年1月,在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第二輪第一次會議上,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總指揮,時任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現任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的產耀東就特別指出,深圳的幫扶幹部不僅要有一腔熱血,還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完成幫扶任務固然重要,但在實踐中探索出更高水平、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模式,才能凸顯特區幹部素質,彰顯英雄本色。他還提議指揮部6個室組,結合部門職責,聚焦汕尾城市當前存在的緊迫而現實的問題,圍繞「新時代特區與老區扶貧共建」這一主題,深挖根源,撰寫具有科學性、前瞻性的調研報告,為汕尾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新時期跨越發展,起到參謀助推作用。

經過指揮部幹部近800個日夜伴隨繁忙工作的思考探索,一部聚焦八個課題、近40萬字的調研報告彙編近日終於成型。透過這份調研報告,產耀東也結合第二輪幫扶工作的切身體會,創造性地提出了扶貧「5.0」版本的概念。他認為,中國的扶貧事業經歷了「給錢給物→扶貧雙到→產業轉移園→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合作建設一座城市」五個階段,目前深圳對汕尾的對口幫扶已經到了當前中國扶貧事業的全新階段,就是雙方成功地在深汕特別合作區這片近5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合作建設了一座城市,這必將長期穩定持久地推動汕尾脫貧,實現當地新時期跨越發展。

關於這個論斷,近兩年到汕尾檢查指導工作的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均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而深汕合作區也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成長面貌,為「5.0版本」下的對口幫扶工作提供生動註腳。

體制機制調整以來的這半年,深汕合作區在狠抓實體經濟,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的同時,全力推進城市道路、住房保障、教育醫療、水利設施、星級酒店、智慧城市等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區已供地產業項目76個,其中竣工投產13個。項目建設、投產吸引了一批建設者和創業者,原本外出務工的本地居民越來越多選擇回鄉就業,最新數據顯示,深汕合作區的常住人口已達15萬。

人氣在快速集聚,城市骨架日漸豐滿。一座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正在推動深圳對口幫扶汕尾事業步入更高境界。

數說第二輪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

●在第二輪深圳對口幫扶汕尾中,深圳羅湖、龍崗、光明、坪山四個區分別結對幫扶汕尾的陸豐市、海豐縣、城區、陸河縣,深圳結對幫扶汕尾109條省定貧困村,結對共建5個產業園。共派出幫扶單位109個,其中街道/區直部門71個、市直單位38個,共派出幫扶幹部235名。

●目前「1+4」園區共引進項目199個,產業項目建成投產49個,超億元項目169個,佔84.9%。「1+4」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42.19億元,為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貼息1.15億元。

●截至2019年4月,第二輪深圳對口幫扶汕尾工作共引進企業116家,為上一輪引進總數的140%,總投資額達497.68億元,平均每個企業投資4.29億元。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聯合幫扶單位,支持汕尾新建(含改擴建)道路212.6公裡、新建橋梁5座,支持改建、加固橋梁24座,支持維護交通安全設施(護欄等)8.1公裡,支持修築河堤護坡8.16公裡,對汕尾尚未通公交的14個建制村道路進行改造,切實提升了汕尾市民安全出行環境,打通了汕尾對外聯通的域內微循環。

●醫療教育等民生幫扶方面投入資金18.87億元,實施了70餘個重大民生幫扶項目。

●累計支持新建、改建、擴建田家炳中學、鹽町頭小學、新樓小學等中小學校15家,增加學位1.2萬餘個。

●支持建設華僑醫院、紅海灣醫院以及水唇、東坑、城東等12家基層衛生機構,增加病床近2000張。

●2016年至2018年,累計脫貧9700戶、37507人。

(深圳商報記者 陳曉薇 劉淑芳)

相關焦點

  •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振興發展:產業共建添動力 傾情幫扶惠民生
    深圳全面對口幫扶為汕尾注入了新動力。深圳光明區與汕尾城區共建的紅草產業園引進了比亞迪等企業。新華村水稻種植示範基地。產業幫扶提供了大量優質崗位。地處汕尾的海陸豐曾是全國十三處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全國首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這片紅色熱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由於種種原因,經濟發展水平落在珠三角的後面。在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中,深圳肩負起全面對口幫扶汕尾的重任。3年前,深圳啟動新一輪對口幫扶汕尾。
  • 深圳新一輪對口幫扶汕尾已助37507人實現脫貧
    新山村的變化,是汕尾100多個省定貧困村蛻變的縮影。而這蛻變,離不開深圳紮實的對口幫扶。2016年啟動新一輪對口幫扶以來,深圳共投入財政資金超過50億元,累計幫助37507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共建產業項目180個、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有力帶動了汕尾經濟社會發展。
  • 百年夢想 深圳擔當——深圳經濟特區對口幫扶工作紀實
    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至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脫貧攻堅正由取得決定性成就邁向奪取全面勝利、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成為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8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高度讚揚中國「造血式」扶貧開發是未來全人類實現脫貧、減貧的必由之路。
  • 丘海到汕尾陸豐內湖村調研對口幫扶工作
    原標題:找準發展路子 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3月2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丘海到對口幫扶聯繫點汕尾市陸豐內湖村調研。他要求,幫扶項目要找準路子,打造「造血式」精準扶貧新模式,讓百姓直接受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盡最大努力出色完成此輪幫扶任務。
  • 光明區精準幫扶汕尾城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圖為光明區援建的汕尾城區光明小學。 2018年12月26日至28日,光明區組織媒體代表團到對口幫扶的汕尾市城區開展扶貧採風活動。 為積極拓寬光明產業發展外延,著力構建光明和汕尾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光明區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創新實施「深圳光明總部+汕尾基地」產業幫扶新模式。「深圳總部·汕尾基地」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並重點推廣實施的新型幫扶與產業布局模式。光明區在落實結對幫扶的同時,豐富了這一模式內涵,推動國信通生產基地落戶紅草園區,就是「深圳總部·汕尾基地」模式的成功範例。
  • 王偉中到河源汕尾考察對口幫扶工作
    11月17日至18日,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到河源市、汕尾市,深入企業、農村、產業園區、醫院、學校等地,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工作部署,紮實推進對口幫扶工作開展考察調研
  •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總指揮葉健德率隊赴城區鳳山街道文亭社區...
    7月28日,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長、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總指揮葉健德赴城區鳳山街道文亭社區開展「雙報到、雙服務」活動,並與社區幹部進行座談交流。  葉健德首先察看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辦事大廳,聽取了相關負責人的情況匯報,並對社區基層組織為民服務、黨建工作、移風易俗、創文創衛、社區綜合治理等情況進行詳細了解。
  • 國家級刊物發專刊點讚深圳扶貧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在這特殊的歷史時刻《中國扶貧》雜誌深圳專刊正式出版發行!《中國扶貧》雜誌深圳專刊封面圖《中國扶貧》雜誌是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管,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國家級刊物。目前國內唯一以宣傳報導扶貧為主的品牌媒體,本期專刊回望了深圳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所貢獻的大愛和力量。
  • 「網際網路+教育精準扶貧」,廣東汕尾這場農技培訓乾貨滿滿
    致富帶頭人代表黃先生在參加汕尾農業技術技能培訓班後高興地說道。由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汕尾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辦,深圳市天天學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農業技術技能培訓班」已經在汕尾城區、陸豐、海豐站、陸河開展了5場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駐村第一書記等數百餘人參加了本次培訓。本次培訓活動亮點多多,除了課程內容因地制宜,在課程形式上也是大有創新。
  • 駱文智到汕尾陸豐內湖村調研對口幫扶工作
    原標題:推進產業扶貧 增強造血功能   4月8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文智到對口幫扶聯繫點汕尾市陸豐內湖村調研。他要求加大產業、就業扶貧力度,增強扶貧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讓當地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石崗,以及汕尾市有關負責人參加調研。
  • 深圳市龍華區對口幫扶鳳山縣剪影
    文裡村是深圳市龍華區與中國一汽聯合打造的鄉村振興示範點,強強聯合的幫扶,給這個剛於2018年脫貧的貧困村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鳳山是廣西深度貧困區,基礎設置薄弱,經濟發展滯後,2015年底,全縣有貧困村46個,貧困發生率為25.73%,是廣西貧困發生率高於25%的5個縣之一。2016年,按照中央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工作的總體要求,深圳市龍華區對口幫扶鳳山縣。
  • 駱文智分赴深汕特別合作區、對口幫扶聯繫點汕尾市陸豐內湖村調研
    他指出,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開發開放,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對深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破解省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難題的一次「廣東試驗」,是新時代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再起步再出發的戰略選擇。
  •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造血式」扶貧助力對口幫扶地高質量脫貧
    榃兵番石榴種植園據介紹,對口幫扶4年來,大瀝鎮的扶貧幹部與每戶在冊貧困戶都掛鈎,以項目為支點,不斷帶動幫扶村群眾增收致富。大瀝扶貧幹部 幫扶路上獨特的風景線大瀝鎮的對口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果的背後是大瀝扶貧幹部離家背井,深入扶貧一線,以忘我務實的工作、無私的奉獻為扶貧工作作出的貢獻。
  • 龍華區醫療隊對口幫扶廣西鳳山
    nbsp&nbsp&nbsp人工智慧朗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昨日,龍華區對口幫扶河池市鳳山縣第二批醫療隊歡送會在龍華區人民醫院舉行
  • 世行貸款1.5億助廣東500對學校對口幫扶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紫欣 王思靜 記者 劉盾)近日,世行貸款學校對口幫扶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正式啟動實施世行貸款學校對口幫扶項目,建立學校對口幫扶關係。對口幫扶學校共500對,計劃安排1.5億元資金,平均每對學校30萬元,資金來源為世行貸款。據介紹,世行貸款學校對口幫扶項目是世行貸款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示範項目中的一個子項目。
  • 找準發展路子 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李舒瑜)昨天,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丘海到對口幫扶聯繫點汕尾市陸豐內湖村調研。他要求,幫扶項目要找準路子,打造「造血式」精準扶貧新模式,讓百姓直接受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盡最大努力出色完成此輪幫扶任務。
  • 深圳特區報數字報
    2014年,坪山區和陸河縣結對幫扶。3年幫扶中,坪山、陸河兩地以中央關於扶貧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借廣東省振興粵東西北戰略部署「東風」,抓住打造「3+2」經濟圈與深圳「東進戰略」時機,雙方攜手並肩、共同努力開展精準扶貧,多渠道拓寬扶貧思路,多方式探索幫扶措施,給山城陸河帶來巨大的變化。比亞迪等10多家名企進駐園區,通過產業幫扶讓陸河的GDP、稅收帶來翻倍的增量,幫助貧困山區縣撬開致富大門。
  • 京津對口幫扶河北承德探索雙惠雙贏新模式
    作為北京市的產業扶貧幫扶項目,承德興春和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並獲得京冀對口幫扶資金1459.92萬元,主要用於園區食用菌工廠二期工程。正是通過扶持興春和等農業龍頭企業的方式,北京對口幫扶資金髮揮了最大效率。
  • 【盤點2019】全力辦好「家門口」的大學 ——汕尾理工學院籌建記事
    點擊播放 GIF 0.0M全力辦好「家門口」的大學——汕尾理工學院籌建記事汕尾理工學院效果圖經過多方努力,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決定由省教育廳牽頭協調深圳大學對口幫扶我市建設汕尾理工學院,加快補齊我市高等教育短板,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全面振興發展,汕尾將由此結束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全省教育大會召開後,好消息接踵而至。
  • 脫貧攻堅 | 河源龍川:提升「造血」能力 寶安把對口幫扶當自家事辦
    脫貧攻堅 | 河源龍川:提升「造血」能力 寶安把對口幫扶當自家事辦 2020-09-11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