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30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刊發文章稱,日本是化妝品天堂,也是零食天堂。多少人到日本,都一定要嘗試各種「網紅零食」,五花八門的口味太過耀眼,常常會掩蓋食品公司在包裝上的細微用心。
文章摘編如下:
多少人到日本都一定要嘗試各種「網紅零食」,其口味的多樣化、多變性具有十分的吸引力,香菜口味的巧克力、抹茶味的泡麵、燒麥味的薯片等等,只有人們想不到的,沒有食品公司開發不出來的。
如果你生活得足夠久,那麼就能從食品的包裝上,看到這個民族的一種特性。
首先,以每一個便利店裡都能買到的飯糰為例。一個飯糰通常分為三部分,米飯、餡料、和一片海苔。根據吃飯糰的習慣,可以分為兩派,一派喜歡海苔容易吸水變軟變黏,海苔香氣滲透到飯糰裡;另外一派喜歡海苔包好飯糰後即刻食用,享受海苔香脆的口感。由於條件限制,過去香脆口感派的「吃貨」也只能買到軟黏飯糰。
為了顧全兩派,飯糰的生產商設計出簡單而實用的飯糰包裝。用薄膜包裝好長條形的海苔,並作為飯糰的包裝。既保持了飯糰的三角原型,又隔離了飯糰和紫菜。在包裝上留下的那條貫穿上下的易撕帶,只要扯下來,再把三角形底邊兩角向左右一扯,海苔就肌膚相親地包裹著米飯。
為了方便初次購買的人,包裝上還標上了打開飯糰的步驟。而且,改良後的包裝也沒有放棄軟黏派,他們只要拆開包裝放置很短的時間即可。整個過程,手指無需沾到食物,可以保持很斯文的吃相。
吃字說大也大,民以食為天;吃字說小也小;果腹即能生存。如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對於食物的要求自然更高,從飽腹到口味,從口味到便利性。日本社會在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食品公司顯然意識到新發展出來的兩個需求,並投入資本以滿足。
泡麵的包裝,也引人注目。過去在中國,冬天吃泡麵是比夏天要多費一些功夫的:天氣太冷,把油料包給凍成塊狀,不容易倒出來。這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情況,但日本的生產商卻親自教顧客怎樣解決。
如果泡麵內有油料包,通常不是密封在泡麵杯裡,而是用膠貼在杯蓋紙上,並註明「食用前加入」。注入熱水後,蒸汽自然會加熱杯蓋紙上的油料包,使其從固體熔化為液體狀。同時,膠在常溫狀態下將油料包粘得非常牢固,但注入熱水後卻能被輕易撕下。說實話,這個構想十分普通,不包含任何高科技。但正是這樣普通的想法,生產者願意投入實踐以方便無數顧客。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日本的酸奶。一位兩年前來日本的年輕人曾經和我說:「在中國,喝酸奶不舔蓋那就是土豪。按照這個標準,看來日本的土豪還是多——大家都不舔蓋。」事實上,日本人喝酸奶不舔蓋,和是不是土豪沒關係,是因為蓋子沒什麼可舔的——大部分酸奶都不會粘在蓋上。不是酸奶本身有什麼不同,而是許多生產商對蓋子材質進行了更換。蓋子原理也十分簡單,就像荷葉不沾水一樣,它的表面設計了細微密集的乳狀突起,這些幾乎不被留意的凸起能讓酸奶像雨後荷葉上的水珠一樣,不沾在蓋子上。
購買酸奶之後,很可能因為走路、騎車使酸奶在瓶身裡顛來倒去。但不論如何顛倒,在打開蓋子的時候都是乾乾淨淨的銀色。這種清潔感讓人對「喝酸奶」這個過程有了更好的體驗。撕開蓋子後不會弄髒手,也不用考慮到底是忍痛那一層「美味」,還是咬咬牙不顧形象地舔一舔。
毫不誇張地說,商品包裝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特性。有人說日本民族拘於小節,沒有大局意識。從包裝上的用心,我們看到的是這個民族事情不論大小,都盡全力研究透徹,思考改善迎合他人的需求,是一種對外界廣泛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