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 劉志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最近幾天,部分媒體和個人對「螞蟻集團」被阻擊上市一事議論紛紛,多數評論給人一種「落井下石」的不好觀感,譴責聲,責罵聲,個別惡意中傷者也有之。不少人更是指責「螞蟻集團」是騙子公司,早應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才出氣。
這個狀況並不正常,不是正常的市場批評表現,而是某種不正常情緒的宣洩。
問題在於,我們把「螞蟻集團」批倒批臭,對市場,對小微企業的融資,對營商環境的改善,有什麼真正的好處呢?
可以說,沒有什麼真正的好處。
這個現象讓我想起幾十年前,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有個商人腦筋靈活,硬是把國內一些滯銷和庫存的商品集中到國外市場換來了幾架飛機事件。這個舉動在當時可以說是個大膽的「創新」。人們也是讚譽質疑相伴。可是好景不長,此人被起訴為「投機走私」,最後數罪併罰,被判刑入獄數載。
現在「螞蟻集團」似乎也遭遇類似輿論處境。
當年,馬雲一句「 銀行不改變,就讓我們來改變銀行」 的「豪言壯語」,驚動整個金融市場。大多數人對這句「馬語」 是讚許有加的,認為充滿改革精神,許多人更是寄希望於」大膽妄言」的馬雲,能夠真正付諸實踐,推動銀行金融體系的改革。
當時人們之所以支持馬雲的「大話」,確實是因為市場和企業對當時的銀行體系的低效有意見,政府和社會也多次呼籲銀行進行必要改革,解決個人和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當年的影子銀行成為讓監管機構十分頭疼的問題。影子銀行存在的原因,正是利用銀行體系僵化,低效的缺點,利用利差和槓桿,把影子銀行和」影子金融」搞得十分活躍。
最近幾年,在有關政策鼓勵下,小貸公司,應運而生,越來越活躍,有的地方甚至把影子銀行擠到陽光下了,影子銀行業務收到極大衝擊,有的地方的影子銀行消聲遁跡。
「螞蟻」類小貸公司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擠掉了「影子銀行」的市場,通過網際網路的大數據,使得貸款實現了可跟蹤,可追索的改變,具有更加安全可靠的特點。
至於貸款公司推行高息貸款,惡意貸款,誘騙貸款的案件,讓少數人陷入還款陷阱,則屬於刑事訴訟範圍,超出我們正常從事金融業務討論的範圍。
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約談「螞蟻集團」實際掌控人,對該公司在經營理念和政策方面已經出現的錯誤認知提出警告,是防患於未然,亡羊補牢,是在履行正常的監管職責,完全正確和必要。
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儘量減少對市場產生的負面衝擊,把消極影響降到可控範圍,是市場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未來金融市場穩定安全發展存在的可能風險的預警。
但是,我們沒有必要讓市場出現「螞蟻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這樣對市場穩定不好,對鼓勵創新不利,對實現輕鬆開放的營商環境不宜。
對「螞蟻集團」的失誤幫助糾正,促進其深刻改革,不要一棍子打暈打死。
我們的金融生態系統,還需要有「螞蟻」這樣的企業繼續發揮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