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加拿大私校》4 – 你的孩子適合男校、女校、還是男女混校?(原創)

2022-01-10 摘星

原創內容,版權所有。歡迎轉發,轉載需獲得同意 (微信號rebeccasun3000)

《帶你走進加拿大私校》的第一講講了和公校相比,加拿大私校的優勢。第二講是如何用「摘星擇校法」選擇一所適合孩子的私校。第三講就來具體講講私校不同的類型,今天先重點講述中國家長非常關心的男校女校和男女混校的區別。

為什麼加拿大公校都是男女混校,而私校卻有單性教育和混合教育之分呢

尤其令不少中國家長不解的是:加拿大大部分聲名卓越的頂級私校都是男女分校,如果不接受單一性別教育的話,意味著剩下可選擇的頂級私校的範圍陡然縮小;如果接受單一性別教育的話,又擔心會影響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

所以,儘管介紹男校女校的文章並不少,但中國家長依然憂心忡忡:我家孩子究竟適不適合男校或女校呢?

的確,不存在一種學校適合所有的孩子。孩子不同,適合的學校也不一樣。結合我的決策調研專長和大量的家長諮詢,我特意開發了一個「男女校決策流程圖(附摘星自測量表)」,幫助家長們釐清頭緒。(可單擊圖片,把手機橫過來看)

對於選A和B的家長,本章的內容對你而言會很關鍵。選C的家長,本章的內容僅供你參考。

你的兒子適合男校嗎?(摘星自測量表1)

你的女兒適合女校嗎?(摘星自測量表2)

如果你的答案有6個以上的 「是」 ,那麼你的孩子還是比較適合男校/女校的。

1. 男校 – 曾經「男權至上」的象徵, 如今「男孩危機」的解決之道

首先,加拿大私校的起源要從密切相關的英國教育體系說起,畢竟加拿大歷史最為悠久的私校如UCC、St. Andrews、BSS、Havergal等都曾附屬於英國國教教會。


在中世紀,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差異導致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所以英國最初的學校都是男校,如1179年創建的威斯敏斯特學校(Westminster School)。1382年的英國公學溫徹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是英國第一所大學預備學校,專為貧窮男童提供免費教育,開創了英國公學教育的歷史。英國「九大公學」中最著名的伊頓公學由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於1440年創辦,也是專為男童服務,素有"紳士搖籃"的聲譽。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哈羅公學則於1572年成立,創建人是一位農民約翰·裡昂,希望能為當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而這些英國公學經過演變,後來都成為了專為名門貴族服務的私立學校。一方面,權勢,考試,血統,金錢成為入學的標準;另一方面,公學很重視紳士品格的培養,儘管學生都來自社會上層家庭,公學為養成他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性格,實行寄宿制,所提供的住宿和飲食都非常簡陋,並且長期不允許父母參觀。宗教信仰對於學生來說是「第一要義」的,必須首先遵守,社會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各種禮儀也是不可忽視的。所以,公學課程中一直把神學,文法和古典名著學習放在重要地位,是貴族化了的文法中學。後期,由於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也迫使公學接受了新興學科。但這種骨子裡的重文輕理一直從英國傳承到了北美的私立學校

不僅在加拿大,在整個北美,很多頂級私校最初都是男校,比如1778年成立的美國安多佛菲利普斯學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1781年成立的美國菲利普艾斯特中學(Phillips Exeter Academy),1856年成立的美國聖保羅中學(St. Pauls school,新罕布夏州),1911年成立的加拿大愛普比中學(Appleby)。隨著時代變遷,19世紀之後,男女同校的越來越多,不少男校也變成了混校。

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北美又再次青睞起了單一性別學校。因為許多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都發現男、女生的學習方式是有所差異的,而現代教育的模式更適合女孩,卻引發了「男孩危機」

現代教育強調課堂秩序、作業規範、文本學習、老師也多是女老師,對男性荷爾蒙旺盛的男孩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男孩不喜歡固定坐在位子上、不易接受語言刺激,更傾向於以動作、實驗、參與體驗和實踐等方式學習。同樣面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男孩的大腦就要比女孩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乃至抗拒,他們也更容易表現出瞌睡或坐立不安的行為。

此外,男孩在生理和心理髮育上都比女孩晚熟。在身體發育上,女孩進入青春期及停止發育的時間都比男孩早。在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上,男孩的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夠走向成熟,尤其在語言和自制力的發展上,男孩的落後尤為突出。

國際男校聯盟(International Boys』 School Coalition)注意到男孩:

•  空間感強,但閱讀能力比女孩落後1-2年

•  在身體,社交和情感方面,男孩比女孩晚熟。

•  男孩充滿活力,「喜歡用身體與世界接觸」。

•  男孩經常混亂無序。

•  男孩喜歡冒險。

•  男孩尋求責任,希望成為領導者。

針對男孩的「好動」與「晚熟」,許多男校儘量會在課程設置上滿足男孩的特殊需求:

男校著力培養新時代的紳士,把男孩培養成有寬厚的愛心、承擔的勇氣以及堅韌生命的男子漢。比如UCC有性格培養項目,St. Andrews有高年級軍校定點培養項目, Crescent的口號是「給我一個男孩,還你一位男子漢」。

•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較為充足的課外活動,所以很多男校都非常注重體育活動,比如UCC、St. Andrews和St. Michael's都以體育活動見長。以St. Andrews為例,不僅每天都有正規的體育課,還有大量的課間運動,放學後還有各式各樣的體育俱樂部(每周一、三、五)。男孩每天的運動量可達到3個小時。

男孩天性爭強好勝,男校就通過遊戲把一些競爭帶到課堂上。比如在St. Michael's,為鼓勵男孩多進行他們最不擅長的閱讀,學校圖書館對一系列書進行了積分編號,然後看誰讀得多、積分高,就是勝利者。

男孩不喜歡規規矩矩地坐在教室裡,喜歡通過動作、實驗、探索來學習。有的男校就會在教室裡闢出一塊角落,鋪上地毯,供男孩隨意坐躺。實驗課更是走進大自然,去採集樣本。

 

圖為St. Andrews的學生在學校的小河裡採集水樣,研究水汙染的狀況。

因為不被異性幹擾,男性在單性別的環境下學習更好,更能展示自我。在NASSPE(全國單一性別公共教育協會)的一個著名例子中,當蒙特婁的一所城市高中從男女混合的教室改為單一性別的教室時,男生的缺勤率從20%下降到7%,80%的男生通過了他們的期末考試(之前是65%),上大學的男生幾乎翻了一番。同時,針對一些被傳統認為是「女性化」的愛好,比如戲劇、藝術、音樂,男校的學生可以不再擔心異性別樣的眼神,而是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

留學生宇同說:「我本來是不想進男校的。但不得不承認,四年的男校生活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大,更多的是塑造了我直來直去的溝通方式和強大的自控力以及執行力。對於我來說,男校是一個磨練的過程,教會我的是像男人一樣去生活和學習。Think like a man, do like a man.」

男校華裔學生James說:「男校是一個沒有太多狗血愛情鏡頭,沒有失戀和落魄的地方,更不需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吸引女生的眼球。大家都是純爺們兒,沒有一點套路。不喜歡或者看不慣什麼都可以說出來,沒有人會因為你說的話來嘲笑你。」

此外,男校男老師更多。國際男校聯盟ISBC指出,「不能低估教學中的人際關係對男孩的重要性,男孩和男性老師之間有著更開放更坦率的互動討論、以及更深層的指導關係。」例如,St. Andrews 高年級男女老師的比率是9:2, Crescent 是3:1,UCC和St. Georges是2:1.

而且,因為男校的發展和英國貴族階層以及騎士文化密不可分,加拿大男校普遍強調集體榮譽感,就像一個兄弟會,彼此同氣連枝,同學會的網絡非常堅固。

St. Michael's的 Leo說:「男校就是感覺像一個大家庭!我與同學和老師們有著非常強的友誼。老師們就像是朋友和人生導師。我們有一個校友社區。我敢說90%的畢業生都一直和彼此保持聯繫,直到現在。」

Royal St. George的Mike說:「即使我進了大學,每當我碰到挫折,我還是會回來找我高中的導師訴說衷腸。而他也會耐心傾聽,像過去一樣給我很多建議,仿佛我從未離開過學校一樣。」

St. George School的Tony說:「通過上男校,我確實體會到了兄弟之情的價值。我在校時的很多朋友到今天仍然是朋友。我們見面時會討論我們孩子的教育。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全都決定送自己的兒子回去上自己的母校。」

無獨有偶,日本男子私校也發現:從男校出來的創業者比較多,因為會有強大堅實的校友人脈支持;反觀女校則更為個人英雄主義,這在後面會詳述。

  

插圖為St. Andrews 掛在牆壁上的校訓,注重兄弟情誼Brotherhood赫然在列。

 

插圖為St. Andrews的2016聖誕晚會,眾多老校友遠道而來、濟濟一堂,80歲的Old Boy和10歲的新生同臺獻唱。

因為中國建國以後採用蘇聯的「男女合校」制,無論是我們作為父母,還是孩子,都沒有經歷過男女分校。因為不了解,在中國的家長、或剛到加拿大不久的家長和孩子對男女分校就有很多顧慮。

反之在加拿大時間住得比較久的華人,因為身邊不少朋友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孩子就在男校、女校,反而很容易接受男女分校的傳統。

顧慮1:男校不能反映兩性互動的真實社會,會削弱男孩與女性交往的能力。

回答:

這是真的,尤其亞裔男孩在北美女性的心目中並不佔優勢

簡單地說,如果「兩性互動」真的對家長或孩子來說非常非常重要,那坦率地講,單一性別學校不是最好的選擇。(詳情見「男女合校」部分的定量數據結果)

儘管很多男校都說「學校會經常組織與其他女校的交流活動,如戲劇演出,定期舞會等以增加異性學生交往的機會」,但根據我對兒子在St. Andrews的觀察和採訪過的眾多男校學生來說,這種交流頻率還是比較低,不足以彌補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兩性交流。

(話說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南開中學-男校畢業的,在話劇社,因為沒有女同學扮演女演員,於是長相比較清秀的周恩來當年就專門客串女角色。)

小宇曾在男校就讀,畢業後坦言自己在最開始時和女生交流方面很不適應,很多女孩兒覺得他情商太低,而他當時卻覺得和女生打交道是一件麻煩事。不過嘉嘉則笑稱在男校讀書讓自己更加珍惜跟妹子交流的來之不易。

當然,我也見過不少在男校依然瀟灑倜儻、對女性彬彬有禮的。比如,我兒子的兩個8年級辯論隊隊友,都是金髮碧眼的大長腿帥哥,每次見到我都溫和有禮,談笑風生,進退有度,進不進男校他倆都是萬人迷。

我另一朋友的兒子,從小深受女孩兒喜愛,他媽媽忙不迭把他送進男校,希望兒子能多花些心思在學業上,少花些心思在戀愛上。

所以,沒有一定之規,要看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的教育理念。如果又想進頂級男校,又希望孩子能多和異性互動,可以在放學之後或者周末,多讓兒子和其他女孩一起活動。畢竟男校不是真空地帶,孩子除了學習之外也有其他的娛樂生活。

顧慮2:男校是不是同性戀特別多。加拿大又風氣開放,孩子進去後會變同性戀嗎?

回答:

這是假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的一些理工科大學,往往就是和尚廟,女生寥寥無幾,並沒有「理工科大學同性戀特別多」的事實。

現代科學普遍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受後期外界環境的影響極小。」這方面也得到了幾位男校高年級學生的證實。據他們所知,學校裡有同性戀,但比例並不比社會上公開的男同比例高。

不過,因為歷史傳承的原因,男校學生視彼此的同學為兄弟,在精神層面上有強的連結bonding。

UCC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男生說:「我知道幾個同學與其他的男性發展成了柏拉圖式的親密友誼,而且是終生的。」

我也記得第一次看到兒子在St. Andrews和一幫同學勾肩搭背、極為親密地走路時,他一頭黑髮混在一圈金髮裡,男孩子們親熱得臉都快貼到一起,我內心還是很震撼的。後來發現他們學校男生的關係都是這樣緊密。一個11年級的大高個哥哥路過,會彎下腰和兒子這5年級的小蘿蔔頭打招呼。兒子有點滴成績,他的狐朋狗友都會過來擁抱慶賀。兒子遇到問題,就會有高年級的兄弟過來幫忙。雖然才進校7個月,兒子已經認定要和裡面的好朋友交往一輩子了。

(這張插圖是UCC的,不過和我要表達的情形一模一樣。)

顧慮3:一群男孩同時進入青春期,荷爾蒙爆棚,如果是寄宿生還整天窩在一起,學校會怎麼疏導?會不會發生校園霸凌事件?

回答:

關鍵在於科學引導。

第一,男校有很完備的青春期性教育。比如到了7年級,St Andrews的老師會和男孩子討論「愛情」和「性」的區別,引導他們把「性」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要保護好女性、尊重女性,並告訴他們成人片中的女性是被娛樂化的商業產品,並不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當然學校網監也會封鎖各種成人網站學校,確保學生專注於學習。

第二,男校有大量的活動,消耗男孩們過剩的精力。我兒子曾在St Andrews體驗過一周寄宿生活,結果每晚學校都有各種各樣的安排,從宿舍間的體育賽事到層出不窮的有趣活動。兒子第一晚還想媽媽、偷偷抹眼淚,後來每晚都累得倒頭就睡。

第三,因為男孩有較強的進攻性,針對有可能出現的霸凌現象,男校一方面完備監控系統,一方面教育男孩競爭不是向對方施壓、而是建立自己品格,讓自己成為領導者並支持他人取得成功

2. 女校 – 曾經培養「淑女名媛」,如今為「卓越女性」而奮鬥

女校的起源是女性沒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學校默認不招收女生,所以女性才需要單獨立校。在英國就有1858年創立的巴德名頓女校(Badminton School),1875年的聖心女校(Moira House Girls School),1878年的謝菲爾德女校(Sheffield high school),和1885年的羅丁女校(Roedean School)。

尤其在二十世紀前,在英國及大英國協國家,貴族子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更襯得上自己的身份與爵位。也就說,男性要培養成紳士,女性要培養成淑女,所以分校就變得可以理解,因為一方面是性別不平等的歷史局限,另一方面是教育內容與方向存在差異。

二十世紀初,北美的經濟大蕭條迫使許多男校和女校合併成為了男女混合學校,或者男校擴招演變成了男女混合學校。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男女同校才真正流行開來,因為教育界認為這才能體現教育的真正平等化。

然而,在新時代,女校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女校的流行又重新抬頭。

一些在中國的留學公司介紹說「加拿大頂級女校可以培養溫婉優雅的淑女氣質」。這當中是想像的成分居多。

不少中國家長也有這樣的誤解,在Bishop Strachan School追問招生官如何培養「高貴的淑女」,招生官一臉錯愕,略帶尷尬地解釋說 「我們培養的是有自信、有領導力的當代女性,而不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

和「男孩危機」不同,現行的教育體系是有利於女孩的認知發展模式的,無論是注重文本學習、注重課堂秩序、還是注重人際關係,女孩都比男孩更加如魚得水。

但女孩需要面對的,是更加頑固的社會潛意識裡的男女偏見。


很多女校的使命就是培養女性的自尊、自信和領導力,倡導兩性平等、認為女性不應被男權社會所禁錮,賦予女性於改變的力量。

「 著名女校斯特羅恩中學(Bishop Strachan School)的校訓是:「記住女孩們,你們不是為了回家做漂亮的時尚花蝴蝶而生。Bishop Strachan School全力培養並支持你們成為有用且勇敢的女性。為你們的自由而奮鬥,女孩們!深深地汲取知識之泉的甜美吧。」

2 0 0 3年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弗蘭克 ·弗林 ( F r a n k  F l y n n )和紐約大學教授卡梅隆 ·安德森 ( C a m e r o n  A n d e r s o n )主持了一項實驗 ,測試男性和女性在職場中的感受差異 。 

他們從哈佛大學商學院關於女性企業家海蒂 ·羅伊森 ( H e i d i  R o i z e n )的真實案例研究開始 。這項研究描述了海蒂怎樣通過 「爽直的個性、以及科技行業最有影響力的眾多商界領袖在內的職場人脈網 」 ,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 

弗林和安德森讓參加測試的學生一半人讀海蒂的故事 ,另一半人也讀同一個故事 ,但有一處不同 ——主人公的名字從海蒂變成了一位男性 「霍華德 」 。弗林和安德森隨後調查了學生對海蒂或霍華德的印象 。所有的學生都認為 ,海蒂和霍華德同樣有能力,但他們更想要與霍華德共事 ,因為海蒂被認為很自私 ,不是 「你想僱用或為之工作的那種人 」 。

兩組數據只有一個不同 ——性別 ,但給受試者造成的印象卻截然不同 。 當一個男性成功了 ,他會同時受到男性和女性的歡迎 ,而當一個女性成功了 ,不管是對男性還是對女性來說 ,她都會變得不那麼受歡迎 。

我們對男性的固有印象是 :他們是提供者 ,有決斷力 ,積極進取 。對女性的固有印象是 :關愛他人 ,敏感 ,熱心於公共事業 。當海蒂專注於事業 ,有計劃地積聚自己的力量 ,這種做法違背了我們對女性的固有期待。最終結果我們不喜歡她 。這種偏見正是使得女性在職場上退卻的核心原因。

如此看來,女校的存在就有了十足的理由:鼓勵女孩勇敢面對社會偏見,活出真我的精彩。


「 Havergal的口號是「做與眾不同的自己」;Branksome Hall的校訓是「成就卓越」;St. Mildred's-Lightbourn School的理念是「做自主而有領導力的女性」;The Study School 堅信「世界需要優秀的女性」。

很多女中豪傑也的確是女校畢業的,比如中國的宋氏三姐妹、英國的柴契爾夫人、美國的希拉蕊.柯林頓。

「超過80%的女校畢業生認為她們的學業成績非常成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Linda Sax博士說,她著有《女校和混校高中畢業的女生:她們的特徵差異以及向大學的轉變(Women Graduates of Single-Sex and Coeducational High Schools: Differences i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Linda發現:女校讓女生更有信心在學校和工作隊伍中追求崇高的目標。78%的女校畢業生認為,她們在職業生涯中擔任領導職位是非常重要的。

Crofton House School的一位老師說:「我教過一些女生,在家裡是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的。她們缺乏有力的女性榜樣。還有些年輕女孩,容易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一所女校可以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姐妹們的自我表達,自我覺醒。她們和同學可以彼此支持、相互鼓勵成長。一些很自信的學姐或老師也往往同時是這些女孩的榜樣。」

英國、美國、加拿大(NASSPE)的單一性別教育的數據都表明:沒有異性的情況下,學生相處融洽,關係簡單,學生更能集中精力學習,學習成績比同水平混合校學生成績好,升學率也更高。


同時,女校的一個關鍵優勢是「挑戰性別定式」。在過去,社會約定俗成,科學或技術等某些科目主要是「男孩科目」。加拿大全國教育選擇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oice in Education)發現:在女校,女孩更有可能探索非傳統的主題,比如運動和計算機科學。他們同時證實:女校的女生普遍比混校的女生數理化學習得更好,更大膽地在數學課上發言。

在Bishop Strachan School,老師們堅信:不僅有相當數量的女生熱衷於理工科,而且女生對理工科的學習是有別於男生的。比如,當「藝術」和「高科技」邂逅,就是創意無限的工程美學。如何在科學中發掘藝術,在藝術中發現科學,是未來女校理工科教育的方向(「Arts put into Science; Science puts into Arts」。)

一位曾在女校就讀的家長Ling說:「有一次我在女兒的頂尖混校中學裡,在她的班上旁聽。我特別驚訝地發現女生們對課堂討論的參與是那麼少。風頭都被男生搶去了,而老師也喜歡習慣了這種情形。但在我以前的女子學校裡,情況完全不同。在女校,女性是所有關注和機會的焦點,擁有廣泛的女性榜樣也能促成女生的志向與事業成就。我們半數以上的老師是卓有成就的女性,我們的校友很多是各領域的領袖。誠然,社會是男女混合的,但我們是帶著強大的自信從女校邁入社會的。」

加拿大的其他數據也有利地支持了女校獨特的優勢:在各個可以量化的領域,女校學生的學業成績都明顯出類拔萃。BC省400家學校的前三名均為女子私校。而在安省的700多家參評學校中,Havergal女校連年穩坐頭兩名的寶座。

除了常規課程,女校也非常偏重藝術的培養,而且在選修課和課外活動上也會更考慮女生的心理生理特徵來設置,比如會有服裝設計、家政理財、烹飪女紅等。

此外,教育觀察人士也認為:以對話為核心,以提供支持為原則,非競爭性的課堂氛圍最適合女生取得學業的進步。進行「女校體驗:單性學校年輕校友調查」的古德曼研究組還指出,93%的女校畢業生對學校提供個人關注的能力非常滿意,強烈感覺到女校鼓勵並充分發展了自己的利益。

顧慮1:都說女生在一起是非多,如果都是女生,會不會天天都是勾心鬥角? 

答:

事實出乎你的預料。多名女校的學生認為 「因為沒有男生,女校中的勾心鬥角比混校少。」

Havergal的Susan說:「沒有男生,女生之間的爭風吃醋就沒有了,明爭暗鬥也沒有了。彼此之間比美麗、比化妝,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女校的競爭性是很強,但我們競爭的是學業、是實力,是拼自身智商和分數,我們競相追求追求卓越,而不是競相討好男生。」

St. Clement school 的Linda說:「女校不會有勾心鬥角,相反的因為沒有異性,大家反而都比較能展露真實的自己,也常常打破大家對女校的印象,像是愛乾淨,比較文靜。我們瘋起來真的是很瘋啊!」

顧慮2:和男生直接的肢體衝突不同,女生之間解決矛盾通常是拉幫結派,女校會不會有霸凌?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形的?


答:

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私校多為小班授課,一個班級不超過18人,師生比例遠遠低於公立中學,單個學生受到關注程度會很高,老師有精力和每一個學生交流溝通。再加上密切監測的技術,以及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等多種因素,女校通常能在問題變得更嚴重前,很好地處理欺凌事件。

顧慮3:進了女校,就會好幾年接觸不到男孩子,會不會影響與異性的相處能力?


答:

這是真的

普遍而言,女校的確局限了女生和男生親密互動的能力(見男女同校部分的數據),但好處是女校女生也不太會因此經歷不必要的懷孕。

Neville Bruce和Katherine Sanders在「生物社會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還發現:

• 和混校畢業的女生相比,女校畢業的女生與男孩的互動中更追求控制權,因為她們在個人關係中有更多的自主權

• 而且和混校中的女生不同,女校女生有個更為廣泛的社交圈,男孩並不是女校女生複雜社交圈的中心焦點

留學生Clair說:「孤身一人在加拿大,我真的很想談戀愛,幻想有個帥帥的男孩子來關心我、愛慕我。但是周圍都是女孩子,連和男孩子打交道的渠道也沒有。一晃三年過去了,我從來也沒談過男朋友。現在我就盼著考入大學,這樣我就能和男生朝夕相處,談戀愛的機會大大增加。」

Vicky說:「我女校和混校都經歷過。相比之下,女校的確是讓我更加專注於學習,少了很多來自異性的分心。」

Trafalgar Castle School的馬莉(化名)認為:「擅長交際的人,怎麼都是擅長的,哪怕讀的是女校,也絲毫不會影響與男生的交流。而不善交際的人,即便是在混校,不還是只和同性玩一塊兒麼。而且讀書又不是坐牢,怎麼可能完全接觸不到的男生呢?你可以去補習啊,去外面學點什麼啊,可以參加社團和外校交流啊……認識新朋友的方法有千萬種啊,格局視野大一點,不用局限於同班同級同校的男生。」

一位求匿名的妹子說:「我們女校旁邊有三所男校。所以平時聚會、約會還挺方便的。我們時常溜出去。」

顧慮4:女校有沒有滋生同性戀傾向的可能?加拿大同性戀是合法的,會不會老師以理解支持的態度默許其發生?


答:

女校不會滋生同性戀的可能。

理由同男校的解釋。

另外,想想中國的師範大學可以稱得上是女校了,好像也沒有家長擔心過這個問題。

3. 男女混校 – 曾經的「自救之舉」,如今多元化交流的趨勢

前面提到經濟不景氣時,很多單一性別的私校為了自救、保證招生人數,紛紛進行擴展和合併。比如Trinity College、Ridley College、Shawnigian Lake最初都是男校,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招收女生,以保證學院能有足夠的生源運轉下去。但後來,男女混校被認為是有利於多元化的兩性互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比如Appleby,1991年從男校轉為男女合校時,曾遭受到在校男生以及old boys的強烈抵制,認為這損害了Appleby兄弟會的榮譽。但校長堅持認為男女合校更符合教育趨勢,並通過綜合舉措慢慢將Appleby從一個地方型的優質私校發展到了今天能與UCC比肩的頂級私校。

(插說一句:中國人為Appleby的崛起做了不少的生源貢獻。因為中國的家長酷愛混校,而安省的三大著名混校,TFS是法語沉浸式混校,中國留學生進不了;UTS不招收國際生,中國留學生不能進,剩下的也只有Appleby最受中國家長的青睞。)

同樣是從男校轉為混校的Shawnigan Lake School,其校長David Robertson認為,男女生在一起學習能得到更豐富的教育體驗。他說:「在男女同校的學習環境中,男女生之間有一種相互補充和刺激的效應。女生的勤奮和專心可以積極地影響男生,男生的活躍也可以啟發女生。他們之間有一種互相學習、相互啟迪的作用。」

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學院助理教授RubénA. Gaztambide-Fernández則說,混校最主要的優勢是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更完整的社交技能。 「這些學生每天都面對異性,所以他們能夠發展更細緻入微的策略來處理和異性之間的關係,這將受惠一生。」他說。

無獨有偶,2006年,人力資源市場分析機構The Strategic Counsel對17,798名加拿大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在一份《學生對加拿大高中的學術和社會經歷的認知與態度(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ward their Academic and Social Experiences in Canadian High Schools)》研究中表示:

84%的男女混校的學生認為,他們能很自信地在異性面前表達自己的意見。

72%的男女混校的學生表示他們很容易與異性夥伴交往。而在單一性別的學校中,只有58%的學生表示很容易與異性交朋友。

與單性教育環境中的學生相比,83%的男女混校的學生更能與異性朋友討論家庭作業。這樣的意見交換包含了不同的性別,所以這種互動更能產生多元化的觀點和意見的交流。

在當活動場景與學校性別環境相反時,比如當混校學生需要參加沒有異性陪伴的同性活動時,62%的學生會同意。相反,當要求單性學校的學生參加有異性陪伴的活動時,僅有32%的學生同意。

總的來說,無論學校的性別環境如何,男孩和女孩在學術上的自信水平幾乎相同。

應該說,大部分中國家長對混校還是比較認同的,唯一顧慮就是 「孩子上學期間談戀愛、分心學習成績下降怎麼辦?」

「校園裡兩性的吸引力無所不在」,一位頂級混校的老師說:「女生校服的規定是裙邊距膝上10釐米。但是女生們總是想方設法把裙子弄得短一點、再短一點,迷人一些,再迷人一些。結果學校非常無奈,不得不出臺規定女生穿裙裝時、底褲必須穿黑色。這樣才能避免上樓梯走光的影響。」

而男孩子呢,該校的一位家長說:「我兒子自打從男校轉到了混校,就開始迷上了自我形象的打造。每天都要對著鏡子整理頭髮,擦擦摩絲,拉拉衣角,把自己整得精神帥氣才出門。」

雖然兩性吸引力無所不在,但對兩性的教育,該頂級混校也是對逾越的行為採取零容忍。2016年的夏令營,一對來自俄羅斯的男女生在學校偷食禁果,最後雙雙被請出了校園。

所以對優質私校,家長大可放心。學校對原則性問題還是把關很嚴。而適當的戀愛經驗,就像學習一樣,是需要不斷練習和積累的

 

閱讀上一期 《帶你走進加拿大私校3: 為華人度身定製的 「摘星擇校法」》,請點擊閱讀全文。

 

專業私校顧問 

Rebecca(孫穎康)教育專業畢業。曾在可口可樂、聯合利華擔任市場營銷的資深管理工作,輾轉中國、新加坡(亞太總部)、英國(全球總部),擅長品牌戰略規劃、品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跨文化的品牌市場推廣。

移民加拿大後重回教育行業,是專業的加拿大私校顧問,深入走訪了70多所私校、與加拿大最具權威性的私校信息中心、多大私校研究項目組均有緊密合作。尤其擅長優質私校的申請規劃、面試輔導、候選人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幫助了一批學生進入理想的加拿大頂級私校。

(微信:rebeccasun3000)

戰略合作夥伴 :

Frank(朱凡)是加拿大監護和學業規劃方面的資深專家,在中國和加拿大都聲譽卓著,多次出書並在中國舉辦巡迴演講,對國際留學生和本地高中生的幫助非常大。

(微信:zhufanfrank)

相關焦點

  • 在澳洲選男校/女校,還是男女混校?到底有什麼區別,哪種更好?
    然而,小編又了解到,許多家長在「糾結」完到底該為孩子選擇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的問題之後,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困惑之中:究竟該為孩子選擇只收單一性別的男校/女校,還是男女混校的學校呢?(圖片來源:網絡)實際上,關於孩子到底該不該接受單性別教育的議題,澳洲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內部也一直有爭論。
  • 男校、女校還是混校?虎爸虎媽經驗分享
    你可以看到女校的學生們可以學習薩克斯,可以像風一樣馳騁在曲棍球場、在戲劇舞臺上反串王子或是海盜。也可以看到男校的學生認真地學習烘焙、在合唱團裡負責女聲部高音的和聲。女校畢業生未來的成就更突出研究表明,上女校的學生在16歲畢業時的成績優於混校的女畢業生,而且她們在未來的薪資待遇更高,事業成就更為突出。因為她們更加自信,不懼怕也不理會社會給性別貼的標籤,勇於突破自我,從而可以實現更多的自我價值。
  • 澳洲中小學男校、女校、混校該怎麼選?
    澳洲擁有優質的教學質量、獨特的大英國協教育體系、豐富的課程設置、專屬的陪讀籤證、宜人的氣候環境外,同樣也非常注重紳士淑女的貴族氣質培養,也是世界名校的跳板,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到澳洲留學。澳洲有公校和私校之分。公校大多數都是混校,而私校又分為男校、女校和混校。這三類學校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在為孩子選擇學校時,我們又應該如何選擇呢?
  • 【FS精選】混校好,還是分設男校和女校更好呢?
    ,到底是混校好,還是單性別學校好?女校的整個文化氛圍會讓女性更加自信,同時更加具有選擇權——要知道雖然有人是真的想當賢妻良母,但還是要先想清楚個人到底是被文化影響還是真心願意選擇屈居二線。當然男女混淆也很不錯啦,比如說哈佛大學的各種論壇肯定比我大女校要多,我得知下個月劉雯要去哈佛做一個workshop的時候簡直驚呆了急忙求夥伴搞票,但是想想我大女校的各種潛移默化的對女性自尊的培養,是真正無價的東西。
  • 不會和孩子溝通? 你將錯過孩子的成長而懊惱一生
    幫助累積67位學生進入了理想的加拿大私校。以前摘星的原創文章(點開即能閱讀):125份加拿大頂優私的錄取:摘星教育2019再創輝煌!>TMS的校長深訪-在突破中創新,培養企業家精神Maclachlan麥克拉克倫的校長、招生總監深訪-我們努力做到對每個孩子成長全方面的關注(註:Maclachlan曾獲CAIS資質,最近因行政原因,剛退出了CAIS,但學校資質還是符合CAIS的要求)加拿大精英走讀&寄宿混校(CAIS私校)系列:Trinity
  • 美國高中教育之二——男校女校會適合你的孩子嗎?
    在美國私立高中的各種選擇之中,還有一種選擇方式,這種教育模式也許充滿了挑戰,但是或許更加安全有效,那就是單一性別學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男校女校。根據美國寄宿學校協會統計,美國寄宿學校中有30所女校,24所男校,這個數量相對於私立高中總數來說實在不多。要不要選擇單一性別的學校,在這樣的學校中孩子會遇到什麼困難或者驚喜?我們今天來聊聊這個話題。
  • 【英倫學】為什麼英國要分男校女校(附排名)
    在《泰晤士報》2010年的調查中顯示GSCE 成績前十名中90%是男女分校,前50名中80%是男女分校。英國的男校女校,大多在私立、文法學校,歷史悠久。一開始只提供給皇室貴族成員入讀,而且學校排名一般都很靠前,像著名的伊頓公學(男校)和羅丁女校。到後期,這些私立男女校逐漸面向整個英國社會招收學生。直到十九世紀末期第一所男女混合寄宿學校才出現。
  • 去加拿大上私校坑太多,這篇文章教你如何避坑
    由此導致各校申請人數激增,以加拿大頂尖私校Upper Canada College的開放日來說,以往車能停在學校裡的,今年卻是人山人海,車只能停在4個街區之外,參觀的人多到摩肩接踵、堪比中國春節的廟會。
  • 加拿大私校申請中的「關係學」
    但是,S校的校長依舊拒絕了她:「對不起,你的兒子剛來加拿大,我們學校目前還不適合他。」Pat女士曾在我們的摘星分享會上講過這個故事,她說:「我就像天下所有的母親,被S校拒絕後哭得非常傷心。但事實上,S校校長做的是對的,他堅持原則,堅持選擇適合S校的孩子。對於不適合的孩子,即使是我的兒子,也依然拒絕。
  • 2019英國A-level成績最佳男女混校TOP100!西敏第三,第一是……
    2019年英國A-level成績最佳男女混校TOP100:本次排名TOP5以內的學校與之前2019年英國A-level成績最佳私校排名TOP5內的學校基本沒有太大出入,只是這個排名排除了St Paul's Girls' School這所英國頂尖女校,Ruthin School進入前5,所以我們重點看看Ruthin School這所學校!
  • 去加拿大上私校坑太多,一不留神就錯入野雞校,怎麼破?
    其次移民更方便,在加拿大讀大學、有工作經驗都是極大的優勢。  美國安全問題頻發,安全的加拿大成為了留學,尤其是低齡留學的最優出路之一。  我們下面來看看如何選擇適合的私校。  有男校女校混校之分。  男校、女校還是混校?  根據學生性別來篩選學校,你可以選擇男校或混校。UCC作為加拿大第一所頂級私校, 全IB的課程設置、豐富的課外活動和校內資源,是不少男孩家庭申請私校時的首選。要確定UCC 是否適合自家孩子是否適合家庭的教育目標,父母和學生可以通過幾個渠道去了解信息和獲取資料。
  • 男校女校增多課程設置男女有別 因性施教可否?
    最近幾年,陸續出現的男校女校令學生和家長們耳目一新,也帶來了眾多爭議,「因性施教」的觀點在教育界再度升溫。是否應該恢復男校女校?過於強調性別差異教育是否會影響學生們將來融入社會?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男校女校課程設置男女有別  如今,男生缺乏「陽剛之氣」的「男生危機」、「偽娘現象」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 教育大臣支持伊頓招收女生,「男女混校」會是未來的大趨勢嗎?
    很多國內家長打算送孩子去英國留學時都有過疑問:到底我應該給孩子選擇單一性別的學校還是混校?男校、女校到底有什麼特殊的教育和優勢呢?英國早期就有了將男女生分開在不同的學校中的教育傳統,不過一開始只是提供給皇室貴族成員入讀,到了後來這些學校也開始面向所有公眾招生。第一所男女混合寄宿學校在十九世紀末才出現。
  • 送孩子去美國讀中學 男校女校哪個更安全更有效
    《世界的孩子:我在美國讀高中》第二集提到,在美國私立高中眾多選擇中,還有一種選擇方式,這種教育模式也是更安全有效,那就是私立男校或是女校。如果說安全是因為性別單一,學校管理嚴格,那麼有效又如何而來呢?美國人都非常了解,私立男子高中和女子高中每年的錄取率非常低,因此美國孩子也為能接受精英教育而在9年級之前拼命的參加課外補習。
  • 2020年墨爾本頂級私立男女混校大匯總!
    前一段時間先後為家長們介紹了墨爾本頂級私立男校(盤點墨爾本頂級私立男校!
  • 男校女校男女校的選擇/撰文:聖嘉勒女書院副校長 陳倩君
    原來上海乃至全國,是沒有一所只收男生的中學,即香港所謂之「男校」。而因為這場新實驗,該校校長更當選2012年上海市年度教育新聞人物。      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華書院便是男校,而單性別教育在二十世紀中葉前是主流,大部分中學、大學都是男校或女校。香港最早的學校也是男女分校,後來因政府主張男女合校,才成了主流。但近年「因性施教」的觀點不只在國內,也在外國,譬如美國的教育界再度升溫。
  • 蒙特婁英語私校OPEN HOUSE全攻略,別錯過這個2019 OPEN HOUSE季!
    佳銘留學移民除了準備了各大私校open house的時間表外,還針對華人家長參加open house需要了解的信息,給大家整理了一些Open House 的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哦~一般學校都會把info session學校宣講介紹會和學校參觀放在一起,有少數學校(例如BSS)則是分開,把學校參觀放在晚上方便家長下班後帶著放學後的孩子一起參觀,非常人性化
  • Bartra指南:愛爾蘭最佳男校、女校、混合校全整理!
    大部分Bartra投資人最關心的可能就是子女的入學問題,今天我們先從愛爾蘭的男校、女校和混合學校說起,可以在出發前和孩子一起挑一所喜歡的學校。十九世紀末,第一所男女混合寄宿學校才出現。並且男女校只是在招生上強調學員性別單一,教師團隊裡是男女都有的,學生不會因為生活在同性別環境裡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不過沒有一定的數據顯示男校或女校比混校好,這個是完全取決於家長和學生自己的想法。愛爾蘭最佳男校有哪些?最佳女校有哪些?最好的混合校又有哪些?Bartra都柏林團隊從前方發來特別報告(文章太長不想看,可直接拖到文末看簡版)。
  • 墨爾本十大熱門高中(男校女校混校)
    學校性質:私立,幼兒園至12年級 - 女校地理位置:墨爾本-Kew入學要求:AEAS成績+學校面試2018年學費:Prep-9年級:$41,499/年;10年級-12年級:$43,500/年凱瑞文法學校 Carey Baptist Grammer School凱瑞文法學校(Carey Baptist Grammer School)男女私校,有80年歷史。
  • 泰晤士報2022英國最佳私校排名來啦!伊頓哈羅未進前10?!
    聖保羅女校仍然排名第一。(注意,今年排名是根據基於各校2017-19 學年三年的成績數據)今年,聖保羅女校(SPGS)將44 名女生送到了牛津劍橋,19 名女生入讀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並依舊佔據英國最佳私校排名NO.1的位置,十年來第九次榮登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