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育人方針經歷了從「通過德育、智育、體育使受教育者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演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再到完整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五育並重,正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認識—實踐—再認識」的理論與實踐交替上升的辯證發展過程。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樹勞動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推進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可從我國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探索等方面進行思考。
一、深化勞動教育內涵
馬克思認為,不僅因為勞動使人得以進化,更重要的是勞動使人與動物得以區分;勞動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本質特徵,人的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的所有價值。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改造世界與滿足生活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龐大的、複雜的社會勞動分工,出現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以及其他服務生產的活動。但它們都是以客觀活動為基礎的勞動,具有統一性,不可分割。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我國高校當前的勞動教育必須圍繞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及當前的生產力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實境、生物技術等的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現實。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的勞動廣度和深度及勞動條件都發生了預想不到的變化,馬克思的勞動內涵也需有新的發展與延伸。它不僅僅是體力勞動和簡單勞動,還包含腦力勞動和複雜勞動;不僅要有「必要勞動」,也要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除了有必要的社會管理活動,還要有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活動等。
高校學生勞動教育要根據當前大學生的實際特點、教育教學開展情況和生理心理發展需求,要有特定的內涵,主要集中於學校有組織、集中地開展服務於生活的簡單體力勞動、教學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等,在力所能及的勞動實踐活動中體驗勞動、掌握基本勞動技能、享受勞動過程、領會勞動價值創造、激發個人責任擔當和升華德智體美教育的實效。
二、探索高校勞動教育的載體
「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要在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上協同設計;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新時代勞動育人的實踐載體。
1.圍繞根本任務,搭建協同平臺
不忘初心,充分重視勞動的本源,高度重視勞動異化的後果,堅決避免以一種異化的形式崇拜它(追求勞動價值的最大利益化)。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找準勞動教育的落腳點,把勞動教育作為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和升華德智體美教育實效的重要平臺,通過勞動實踐激發和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達到培育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目的。德智體美勞「五育」並重的高校勞動教育應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環節設計、教學課程安排和社會實踐服務等方面搭建好協同平臺。
2.依託技能特徵,夯實兩大陣地
所有勞動教育離不開學校課堂和社會課堂這兩大陣地,應把學校和社會這兩個校內校外的陣地築牢做實,而且都不手軟。高校要積極探索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完善制度設計,出臺勞動教育的可行性方案,統籌校內資源,把勞動教育的氛圍營造好,將勞動教育與高校日常的大學生思想引導、專業教學、校園生活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高校勞動基地的建設,並充分利用校外見(實)習基地、實踐基地和臨時性社會服務工作,拓寬勞動育人的社會實踐途徑;整個教育過程中要重點強調集體性、有組織,注重動手用腦和體驗,真正把校內與校外的勞動教育有機統一,使得勞動和育人有效結合。
3.結合生活實際,統籌實踐教育
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正確對待和有效處理簡單生活勞動、專業實踐活動和公益勞動。通過寢室衛生清潔、教室衛生保潔和實驗室整潔等學生參與其中的公共場所和私人空間的基本性的日常生活簡單體力勞動教育,達到提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通過應用技能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的探究性勞動教育,達到提升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職業崗位勝任能力的目的。通過集中組織志願服務、愛心服務等社會公益勞動,達到培養勞動價值觀和提升服務能力的目的。通過勞動教育,實現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在工作中不忘服務社會,實現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再升華。
4.構建教育載體,提升育人實效
應做到勞動教育與學校教學有機結合,要把勞動能力是人類享有最具人的特徵的能力和勞動價值所在的內涵講好,並開足實踐課程,保證實踐性教學的有效開展。
做到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建立勞動教育基地和實踐基地,開展廣泛的社會調查、實習實訓和志願服務活動等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活動。做到勞動教育與校園日常管理的有機結合,運用項目化、設置自治崗等方式,讓大學生參與到校園的日常管理中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做到勞動教育與勤工資助的有機結合,挖掘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和助研、助學崗位,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做好教師的小助手,做好事務管理的小能手等。做到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相結合,深入挖掘在平凡的崗位做好平凡事的典型事跡,充分運用媒體主動、及時地宣傳好、講好身邊的典型故事,營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濃厚育人氛圍。做好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管理服務等有機結合,重點突出集體組織的簡單體力勞動和公益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感悟勞動的價值,收穫勞動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