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極端植物可在72℃火山土壤中生長—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在炙熱中茁壯成長。 圖片來源:Alamy Stock Photo

一些物種喜歡溫度。一項對紐西蘭高度活躍火山區域的植物調查發現,在土壤溫度達到98.5℃的地方,仍然有若干種植物可以在如此極端條件下生存。

地熱場是被下方熔巖加熱的地面,它們常常以溫泉和間歇泉而聞名。但它們也包含著不同的植被。

紐西蘭關愛土地研究中心的Mark Smale和同事調查了位於該國北部島嶼陶波火山帶的15個地點。他們對當地的植被進行了採樣,並測量了土壤溫度,分析了土壤樣本,以了解其酸鹼度和金屬含量。

地熱場的土壤通常會擁有極端的pH值,且通常pH值較高,有時含有的金屬(如鋁)水平甚至是有毒的,這被認為會影響植物生長。

研究團隊發現與周圍生長的森林不同,地熱場中生長的最高植物是灌木叢。研究人員對地表下10釐米處的溫度進行了測量,發現那些根系較淺的植物如苔蘚和苔類是溫度炙熱的土壤區域僅存的植物。

Smale和同事發現,一種叫作矮天鵝頸蘚的苔蘚是調查區域發現的最耐熱的植物,它們可以在溫度達到72℃的土壤中生存。

「它僅能支持一種物種。」Smale說,「除了適溫的藻類之外,沒有植物能夠在80℃以上的環境中生存。」

由於這些地點的溫度會隨著深度增加而變高,即便是這些耐熱物種也僅生長在炙熱土壤的上方數釐米中。它們已經發展出了較短的根系或是向水平方向而非向下生長的根系。

Smale和團隊希望對陶波火山帶的地熱場植被進行歸類,以此了解需要採取哪些保護策略。

更多閱讀

新科學家網站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植物生長好壞,「殖民」根菌也有決定權—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警示氣候變化威脅隱藏真菌網,或使森林變脆弱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殊不知,它卻是外來入侵的「瘋狂」植物殺手,以「死亡纏繞」為殺手鐧,可匍匐變身「地毯」,也可順藤蔓形成覆蓋,給其他植物和生態造成危害。 認清薇甘菊的入侵路徑和生長機制,開發抑制薇甘菊繁殖蔓延的技術,已成為當前受災地區的重大需求和重大難題。
  • 火山玻璃水能防蚊—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Michael Roe 一種火山玻璃和水混合製成的室內滯留噴霧劑或能有效控制攜帶瘧疾的蚊子。這一發現有助於減少傳播疾病的蚊子數量,從而降低瘧疾風險。 瘧疾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每年在非洲奪去40萬人的生命。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和室內滯留噴霧劑是當地滅蚊的最常見和最有效方法。
  • 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什麼作用
    土壤是巖石圈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是陸地植物生活的基質,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物質元素和水分,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同時,它本身又是生態系統中生物部分和無機環境部分相互作用的產物。
  • 多肉植物的生長介質:土壤
    那麼今天就簡單講下多肉植物需要什麼?通常來講植物生長除需要光照,熱量,空氣,水分和養分5個基本要素之外,還需要有生長介質。植物能立足自然界,能經受住風雨的襲擊,是由於根系生長在土壤中,獲得土壤機械支撐之故。土壤是陸生植物生長的介質,水體則是水生浮遊植物的生長介質。
  • 土壤酸鹼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我們利用PH3000土壤酸度計做測試,對植物生長過程中,pH酸鹼度值對其產品的影響做分析: 1.酸鹼度對植物影響的討論  酸鹼度對植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大體上分為對外部環境影響與對植物體自身影響,為確定其中主要因素,現已將千餘粒小麥種子分為PH= 4、4.5 、5 、5.5、 6、 6.3、 7 、7.5、 8  9個梯度進行育種,每區域100
  • 揭示鄉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淨化效果—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徐蕾、蘇豐碩士等在王發國、莊萍副研究員等的指導下
  • 什麼植物在泥沙中生長,不是所有的植被都能在沙質的土壤中生長
    砂質土含有沙子、粘土和淤泥的混合物,比砂土、粉質土壤和粘土土壤更容易排水,並提供更多的養分,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植被都能在沙質的土壤中生長得很好,在不正確的土壤中種植錯誤的物種會給植物帶來災難,了解沙質沃土中生長的是您決定在該地區種植什麼的第一步
  • 植物根部生長如何「避實就虛」
    (圖片來源:John Innes Centre)英國和日本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確定了植物根部如何能夠繞過堅硬的障礙物,向土壤中生長的深層機制。這一新發現也有助於解釋為何種子在發芽紮根過程中不會將自己頂出地面。相關論文發表在2月29日的《科學》雜誌上。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巴拿馬巴魯火山黑蜜處理咖啡豆 火山土壤種植的咖啡豆風味特點
    前街在上幾篇文章聊到巴拿馬巴魯火山東側的波奎特產區肥沃的火山土壤和豐富的微型氣候孕育著一批批高品質的巴拿馬精品咖啡豆。本文前街單獨來說一說巴魯火山產區咖啡豆。據記載巴魯火山最近的一次噴發的時間在1550年左右,當年噴發的火山灰山落在了巴拿馬的各大地區,特別散落在火山周邊區域的火山灰形成了了一遍遍肥沃的火山土壤,為植物提供了很豐富的生長環境。巴魯火山地區的咖啡樹種植在1600m以上,這個海拔高度的區域具有特殊的微型氣候,以及充沛的降雨量,晝夜溫差大,加上充滿養分的火山土壤,是一個適合咖啡種植的絕佳環境。
  • 什麼樣的溫度適合多肉植物生長?控制得好,多肉葉片飽滿!
    對於多肉植物來說,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0℃-30℃。當然,溫度不可能是一個恆定值。夏季超過35℃時,部分多肉植物會進入休眠狀態,特別是「冬種型」(冬季生長),當溫度達到40℃時,幾乎所有的多肉植物都會進入休眠狀態,即使「夏種型」(夏季生長),也會進入休眠狀態(不再吸收水分)。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懷特島火山強烈噴發,為什麼紐西蘭是火山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
    地球上任何一個地區,多多少少都受一定的自然災害影響,當然有的地區可能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和類型多一些,比如我國就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幾乎各類自然災害在我國都有發生,不過地質災害中的火山噴發,在我國是十分罕見的,不過最近大洋洲的紐西蘭發生了一次十分「突然」的火山噴發。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三農:酸化土壤降低PH值以便某些植物的生長
    導語:某些植物營養缺乏可能與酸性或鹼性土壤條件有關,酸化花園土壤將降低其pH值,以便山茶花,藍莓,石南瓜和杜鵑花等有機植物可以生長。通常只有在土壤pH值為中性或鹼性時才需要。本文將概述酸化土壤的相關知識。
  • 植物生長好與壞,菌根也有決定權
    在90%的植物下面,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支持系統——地下真菌形成的連接植物的絲狀網絡,可將營養和水帶到植物根部。作為回報,植物為真菌提供穩定的碳供應。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隱藏的真菌夥伴可以影響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根據8月初美國生態學會在線年會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真菌可幫助植物在更溫暖、乾燥的環境生存。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姜明、婁彥景聯合西南林業大學教授田昆編著的《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我國溼地植被可分為森林溼地植被型、灌叢溼地植被型、草叢溼地植被型、淺水溼地植被型、紅樹林植被型、鹽沼植被型。   據悉,作為野外識別溼地植被與植物的工具書,《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共收錄我國溼地植被型59個群系67個群叢,以及常見的溼地植物659種(含變種和變型)。
  • 豆科植物感知環境硝酸鹽濃度變化機制查明—新聞—科學網
    生物固氮在地球氮循環與農業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豆科植物能夠與根瘤菌通過互惠共生關係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供宿主植物直接利用的氮素形式,滿足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統計數據顯示共生固氮每年可向農業系統中提供大約5000萬噸氮素營養。因此,有效利用生物固氮對減少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如何準備適合植物花卉生長的有機土壤,還能種出健康的蔬菜園
    養護植物不僅要有適宜的環境,適當的澆水和溫度,還要給它們搭配適宜的土壤,土壤的酸鹼性也要能夠促進植物生長,有適當的肥力促進開花結果,新手會直接挖一些園土栽培植物,這樣是很容易造成土壤結塊,會影響花卉生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