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鄉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淨化效果—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揭示鄉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淨化效果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徐蕾、蘇豐碩士等在王發國、莊萍副研究員等的指導下,在鄉土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淨化效果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相繼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

目前,國內相關修復工程多選用外來植物,如水葫蘆、大薸等,這些植物難以管控,易在野外泛濫成災,造成嚴重的入侵危害。我國鄉土水生植物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生態安全性與景觀文化本土性,其中不乏兼具觀賞價值和水體修復潛力的種類,探索鄉土水生植物用於實踐,減少外來植物的入侵危害有較高研究意義。

研究人員對廣東省溼地維管植物進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以鄉土植物水龍、菱角等為研究對象,以水葫蘆作為植物對照,研究其在養殖廢水中的生長狀況、適應性和營養鹽去除潛力;並探討了不同的植物組合對受汙染水體中的營養元素去除能力。

試驗發現,水龍和菱角兩種鄉土植物在豬場養殖廢水中生長旺盛,生物量淨增長率分別為539.8%和385.9%;水葫蘆則出現異常現象,從第20天起莖葉和根系逐漸變白,生長停滯,並進一步腐爛死亡。水龍和菱角對於調節富營養化水體的pH值,提高溶解氧濃度和氧化還原電位,降低電導率具有一定的作用。水龍組水體中TN和TP的去除率分別為79.30%和95.90%,菱角組分別為83.73%和88.72%。其中試驗植物的吸收作用在水體營養鹽的去除中效果明顯,水龍對水體中TN和TP的吸收貢獻率分別為40.6%和43.5%,菱角組分別為36.9%和34.5%。

該研究表明,鄉土水生植物水龍和菱角是可作為亞熱帶地區豬場養殖廢水等富營養化水體修復的備選植物;作為水體修復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蘆的生態風險值得進一步評估;槐葉萍和野荸薺組合可以有效地去除輕度受汙染水體中的總氮和總磷,從而建議此植物組合可以運用到富營養化廢水的植物修復。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等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mdpi.com/1660-4601/17/3/1103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6/23/46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挺水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淨化效果研究
    生意社6月15日訊  摘要:為完善水生態修復技術,研究了太湖流域常見的八種沉水植物對富營養化水體的淨化效果。通過室內模擬、實驗室測定,分析了不同種類挺水植物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能力。結果表明:八種挺水植物均有一定能力去除水體中總磷、正磷酸鹽、總氮、硝氮和葉綠素a。
  • 藍藻水華與水體富營養化如何相依相生,又是如何共同治理?
    水體富營養化治理策略 光線和溫度、 營養鹽類的含量、水體在該水域的滯留時間、依靠藻類生存的浮遊動物以及可以殺死藻類和浮遊動物的有毒物質都對水體富營養化會起促進或抑制作用。為了治理水體富營養化,必須要對汙染源進行控制。
  • 探究藍藻水華與水體富營養化共同治理策略
    ④絮凝劑:絮凝劑法是一種高效的除藻和淨化水質的方法,通過使藻類等各種懸浮汙染物絮凝後自然沉降來改善水質,且優質的絮凝劑能夠保持藻類細胞壁完好,使其活性不變,可避免因細胞壁破裂而釋放藻毒素,為探索更加高效實用的藍藻水華應急控制技術,大理市洱海保護管理局和大理大學從仙人掌、蘆薈、砂蒿子等不同植物中篩選出效果最好的辣木種子作為藍藻除藻劑。
  • 槐葉蘋,治理水體汙染
    它能夠將氮、磷等營養物質從水體中徹底去除,對於淨化汙染水體有很高的應用潛能,研究發現槐葉蘋對水體中TN和TP有吸收能力,可以解決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 研究顯示槐葉蘋在兩種富營養化水中都能正常生長,生物量的增長在輕度富營養化水中高於在重度富營養化水中。
  • 三峽水庫支流水體富營養化現狀、發展趨勢及防治策略
    庫區水體富營養化引起水源水質惡化、增加淨水成本、破壞水生態平衡、影響旅遊和航運、降低水體的經濟價值,不僅制約著庫區移民安穩致富,也影響著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小開發」戰略能否順利實現。針對庫區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學者們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大多集中在175 m試驗性蓄水前特定支流的富營養化狀況評估及預測分析,對175 m試驗性蓄水運行後庫區支流範圍的富營養化評估及防治研究相對較少。
  • Phoslock鎖磷劑投入德國淺水湖管理,改善富營養化水體歷載九年
    你知道什麼是富營養化嗎?營養過剩、攝入能量過多。沒錯,字面理解是這意思。如果人體營養過剩可能會導致體脂率超標,形成肥胖;要是湖泊水體攝入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那麼將會引起藻類及浮遊生物迅速繁殖,降低水體溶解氧含量,導致水質惡化,對漁業生物造成危害的汙染。
  • 沉水植物如何影響湖泊水體光環境?
    富營養化定義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度輸入水體,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一般情況下,水中總磷達到0.02mg/L、無機氮達到0.3mg/L的水體已處於富營養化。在自然條件下,隨著河流夾帶衝積物和水生生物殘骸在湖底的不斷沉降淤積,水體會從貧營養過渡為富營養,這是一種極為緩慢的過程,需要數百年的時間。但人類的活動能夠加速這一過程,在我國,由於近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過度的湖泊資源開發利用,大量的氮磷營養物質隨著工業廢水、生活汙水排入湖泊水體中,導致湖泊水體營養物質過剩,水體發生富營養化,長江中下遊區域湖泊尤為嚴重。
  • ESB——生態演替式水體修復技術
    水體惡臭及由水體富營養化引起的藍藻水華泛濫,給城市水體景觀和居民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威脅。引流衝汙實質上是對水體汙染物和浮遊藻類的稀釋擴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視為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相對簡單、易行和代價較低的辦法。如杭州西湖自錢塘江引水後對延緩水體富營養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首先發生變化的是絲狀器上的低甲酯化果膠質。受體激酶FER調控低甲酯化果膠質,使其變成多個小分子。這些小分子進一步誘導一氧化氮在絲狀器的積累。 「此前研究表明,一氧化氮有亞硝基化作用。我們在這個研究中發現,一氧化氮的確對誘導蛋白LURE進行亞硝基化修飾,而且作用在兩個位點上。」
  • 水生植物營造的三種生態系統,治理汙水效果好
    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水體能起到很好的淨化作用,被認為是維護水生生態系統的關鍵。利用水生植物淨化汙水,常用的處理方式有三種:1、淨化塘 淨化塘是以某種水生植物佔絕對優勢而組成的特殊水生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通過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濾、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體的吸收、積累等作用而達到對汙水的淨化效果,常用的有鳳眼蓮淨化塘、再力花淨化塘、香蒲植物淨化塘等。
  • 富營養化水體中藻類的測定(葉綠素a法)——萬融實驗
    一、目的要求通過測定水體中葉綠素a的含量來定量檢測藻類的生物量。二、基本原理衡量藻類生長狀況的生物學指標主要有代表藻類現存量的葉綠素a(mg/L)和生物指標。藻類和浮遊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長,而葉綠素a是所有藻類的主要光合色素,因此水體中葉綠素a含量是反映藻類光合作用潛力的一種指標。葉綠素a含量反映藻類生物量的多少,常被作為衡量藻型湖泊水體中藻類現存量的代表性參數及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狀況的主導因子。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彭長連告訴記者,「通常,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營養器官,我們經常看到,當植物葉子枯萎凋落時,這個植物基本就死亡了,但薇甘菊不是。」 研究人員作了一組薇甘菊和6種伴生植物的剪葉對照實驗,即人為剪掉所有植株的所有葉片。結果發現,30天後,薇甘菊仍能夠正常生長,而對照植物中90%以上的植株死亡。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長江中下遊不同類型湖泊營養演化的歷史過程研究    研究重點揭示了湖泊營養本底自然演化過程,區分了人類活動與自然演化在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中的貢獻。項目組對長江中下遊49個湖泊的野外調查與分析,根據營養狀況與沉積物中硅藻的組合、碳氮同位素的變化,建立了營養態與硅藻分布及同位素特徵的關係,重建了長江中下遊地區若干湖泊的營養狀況演化序列。
  • 「技術分享」關於水體修復的資料大全
    引水稀釋引水稀釋就是通過工程調水對汙染水體進行稀釋,使水體在短時間內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 該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 使水體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數量和種類也相應增加,從而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我國的黃浦江曾使用過此方法, 而且效果較好。但引水稀釋對引水水域和引入水水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會導致兩水域生態體系發生變化。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
  • 喚醒沉睡的生命 ——水體底泥洗脫置換暨生態恢復技術釋義
    泥面紊流的剪切力使固體邊界圍成的所有泥水界面間沉積汙染物分散於上覆水;上覆水紊流充分蕩滌紊流含有物,使得不同粒度的顆粒物進一步分散於上覆水;真密度大的顆粒沉降、原位覆蓋,粒徑和比重較小的顆粒狀汙染物隨水泵出,經絮凝沉澱後外運,絮凝分離後的清水回流水體,不斷提高水透明度,構建穩定的泥-水界面,滿足沉水植物生長的光照要求和基質條件,促進富營養化藻型水體向清水穩態草型水體轉換。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揭示植物硝酸鹽信號傳導通路—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團隊首次在植物中建立了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受體到細胞核內的核心轉錄因子完整的傳導通路,相關論文在最近的
  • 讓城市特色植物(鄉土植物)成為城市永久的記憶
    以「城市特色植物」為核心的鄉土植物,是城市園林最該有的底色,早已融入了城市的建築、人文和歷史之中。鄉土植物代表著城市的植被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城市魅力所在,城市的特色植物是最能體現地方特色的景觀符號,是在城市中生活過的人,記憶深處那一點抹不去、忘不掉的記憶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