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營造的三種生態系統,治理汙水效果好

2020-12-19 懿興生態

水生植物能吸收和富集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水體能起到很好的淨化作用,被認為是維護水生生態系統的關鍵。

利用水生植物淨化汙水,常用的處理方式有三種:

1、淨化塘

淨化塘是以某種水生植物佔絕對優勢而組成的特殊水生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通過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濾、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體的吸收、積累等作用而達到對汙水的淨化效果,常用的有鳳眼蓮淨化塘、再力花淨化塘、香蒲植物淨化塘等。

淨化塘在國內外發展都比較快,從淨化生活汙水發展到淨化工業廢水、城市混合汙水等,處理規模越來越大。能淨化汙水的水生植物種類越來越多,從前以一種植物為主,現在多種植物搭配,相互取長補短,達到最佳的淨化效果。比如選用耐寒植物伊樂藻和喜溫植物鳳眼蓮及菱,組建成常綠型人工水生植被,不僅使水體常年保持好的水質,而且對外來汙染的衝擊有很強的緩衝能力。

2、人工溼地系統

人工溼地是應用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建設的綜合生態系統,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汙水、汙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

水生植物合理搭配,能充分發揮不同植物各自的優勢,比如常綠植物與季節性植物相搭配、吸收氮元素較多的植物與吸收磷元素較多的植物搭配等,使溼地系統達到更好的處理淨化效果。

人工溼地廣泛應用於處理水量不大、水質變化不大的中、小城鎮。它能促進廢水中汙染物質良性循環,同時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獲得汙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如蘆葦溼地,可用於處理生活汙水和部分工業廢水,蘆葦可用作家畜飼料、可造紙及其他工藝品,兼具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生態浮島

生態浮島採用一些能漂浮於水面的材料,人工搭建拼接組裝成不同的造型,供動植物和微生物生長、繁衍、棲息。利用水生植物、動物、昆蟲以及微生物在自然水環境中的吸收、攝食、消化、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化學功能,實現富營養水體的生態治理。

生態浮島是一種既具有汙水處理功能,又兼備園林水景效果的多功能生態設施。一般的水生植物都適合在浮島上種植,常用的有黃菖蒲、美人蕉、風車草、香蒲、石菖蒲、鳳眼蓮等。

相對於人工溼地技術,生態浮島技術較小受到河道、湖泊空間和水位變化的限制,在許多固化程度很高的河道、水位波動大的水庫、因波浪影響難以恢復岸邊水生植物帶的水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相關焦點

  • 湛江農村汙水治理樣本:小村莊建生態塘 淨化汙水可養蝦
    湛江農村汙水治理樣本:小村莊建生態塘 淨化汙水可養蝦2013-12-04 11:15:00  水產養殖網  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我市不少村莊也邁開了汙水處理的步伐,通過建設生態塘、三格化糞池等處理汙水,改善農村環境。
  • 【匯總】22種農村汙水治理技術
    從正式公布的內容來看,《方案》聚焦了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領域,計劃梯次推動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由此可見,在未來幾年,農村必定是水處理的下一片藍海。那麼,農村汙水治理技術有哪些呢?
  • ESB——生態演替式水體修復技術
    近年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在強化城市汙水一級處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與應用,而隨著水體汙染形勢的日趨嚴峻,對嚴重汙染的水體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的快速和高效也顯示其一定的優越性。但是由於化學絮凝處理的效果容易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必須顧及化學藥物對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態系統的二次汙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使用。
  • 農村汙水治理都有哪些參考模板?南方地區農村汙水治理案例集錦第二波
    該汙水處理項目採用世浦泰集團智能一體化成套處理裝置,系統可實現自動化運行、信息化管理,投資和運行成本較低,出水穩定可靠。成套處理裝置四周用景觀效果較好的塑木圍擋圍合。項目採用無人值守、定期巡檢的運行管理模式。  3、中車華騰:江益鎮荷塘安置點汙水處理設施工程
  • 普寧市純農業村生活汙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系統
            2017年來普寧市建設20餘個純農業村生活汙水生態無害化處理示範工程,並以生活汙水處理為基本任務和切入點,同步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溼地公園」。大壩鎮糧田村、馬鞍山農場謝家洋村等生活汙水處理系統運行已超過1年;實踐表明,該系統投資小,技術要求低,運行穩定,維護簡便,出水效果良好。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南京地理所研究員高光團隊基於在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流域的長期調查和受控實驗研究,明晰了草型生態系統退化和水生植被恢復的營養鹽、光照、魚類群落等生境條件閾值;通過軟性圍隔消浪、水體透明度提升、螺蚌投放和魚類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有效改善了示範區生境條件,達到水生植被恢復的生境閾值;根據蠡湖的形態、水深及濱湖城市湖泊的景觀等要求,選擇本土水生植物物種構建群落,在淺水區主要配置草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
  • 樂清引生態技術治理農村汙水 昔日汙水池今成溼地花園
    村民趙秀芬平時愛到這逛逛,「這裡以前只是塊荒地,沒想到地下建了汙水生態處理系統,地面上也變成了綠地。」  和一般農村處理汙水的做法不同,界岱村引入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汙水,建成人工溼地獨立處理系統,地面呈現花園式綠地。記者走近細看,約兩畝左右的長方形綠地,周圍繞著一圈護欄,蔥鬱的草坪上種著紅葉石楠,陽光下景色宜人。若不是村民指點,還真看不出這地底下「暗藏玄機」。
  • 水生植物學習(上)
    水生植物的恢復與重建在淡水生態系統的穩態轉化(從濁水到清水)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水生態修復的主要措施。1.荷花科名:睡蓮科屬名:蓮屬【形態特徵】荷花為多年生宿根挺水植物。地下莖肥大,稱力蓮藕。【園林應用】水丁香開花繁茂, 花期較長, 花色豔麗, 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 園林水景應用時, 常孤植或叢植於溼地邊緣。 水丁香為鄉土植物種, 對環境的適應性好, 喜歡沼生環境, 常作為河岸及湖濱帶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的先鋒植物應用。亦可應用於表流式人工溼地系統中, 對養分的需求量大, 處理效果好。
  • 大理市多塘系統護洱海環境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據了解,這片向日葵面積達100多畝,澆灌向日葵的水源,是經過多塘系統處理達標後的大理古城生活汙水。  「每個水塘的汙水滯留時間至少在24小時,第一個小水塘為垃圾沉澱池,第二個小水塘為水質轉換池,第三個小水塘為水質淨化池,這3個水塘都不能種植水生植物。其它的水塘我們根據不同情況,養殖鰱魚、草魚、泥鰍,種植各種水生植物,到最後一塘,水質可達Ⅱ到Ⅲ類。」
  • 34個農村汙水治理典型案例詳解(上篇)
    前不久,2018年度村鎮汙水治理案例評啟動,本屆評選分為農村汙水治理案例、鄉鎮汙水治理案例兩大類,分別評選出「2018年度農村汙水治理優秀案例
  • 胡洪營教授:城市水環境治理面臨的課題與長效治理模式
    城市水體的水力學特徵包括水流特性(水力停留時間、流速分布規律、紊流特徵等)、流場分布特性、流線和底質演變、及其水生植物影響下的水流特性和流場結構等特徵。3)生態稟賦。城市水體的生態稟賦也即水體生態系統的特質,是水生生物群落(水生植物、動物等)與環境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形成的生物群落結構和生態功能。
  • 梁平:打造首個汙水處理尾水提升小微溼地
    工人們在尾水小微溼地塑造微地形和栽種各類溼地植物。  近日,梁平區首個汙水處理尾水提升小微溼地開始投入使用,屆時,將通過汙水處理廠排放的尾水由排水口先引入梯級塘,進入溼地系統。通過梯級塘—生物溝—跌水等溼地系統和水生植物淨化提質後再排放入河水中。  據悉,該尾水小微溼地位於梁平區金帶街道滑石村,是梁平區溼地保護中心投資6萬元打造的汙水處理尾水小微溼地,佔地700平方米。
  • 廣西神農百翔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策
    在校期間,梁策積極從事生態環境治理安全領域問題的研究,並發現微生物技術在汙水治理中具有修復水質的獨特作用。2016年,響應家鄉政府的號召,梁策以淵博的學識,帶著豐碩的研究成果回到家鄉,開始嘗試運用微生物技術治理當地河流環境,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梁策的家鄉博白縣是廣西生豬養殖第一大縣和國家生豬調出大縣,有3萬多家養殖戶,每年出欄生豬600多萬頭。
  • 成都白鷺灣進行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 9月嶄新亮相
    成都晚報記者了解到,白鷺灣溼地正在進行中的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項目,主體工程將於8月底完工,9月可向市民呈現提升後的生態景觀。  水體治理「示範段」可達地表水Ⅲ類水質  細心的遊客發現,白鷺灣溼地部分水域近期一直處於打圍施工狀態。原來,白鷺灣溼地為提升景觀效果,今年5月啟動了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項目。
  • 人工溼地在汙水處理中的作用
    起著吸附、滯留、過濾、、沉澱、轉化、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動物的作用。人工溼地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它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在促進廢水中汙染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的再汙染,獲得汙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其中的植物還能夠為水體輸送氧氣,增加水體的活性。
  • 大理:建設生物淨化多塘系統 魚塘改溼地汙水變清流
    原標題:大理州建設生物淨化多塘系統 魚塘改溼地汙水變清流   「魚塘改成茭瓜林,搖身一變成了生物淨化多塘系統,不但可以淨化村中的汙水,還可以產生經濟價值,可謂是一舉多得。」   日前,記者在大理鎮中龍龕村看到,約兩三個籃球場大小的地方裡,水生植物生長茂密,有茭瓜、菖蒲,有蘆葦、水葫蘆,還有各種密密麻麻的雜草。在入水口處,汙水黑臭,經過七彎八拐的水塘循環,在出水口處,水變成了涓涓清流。
  • 海南保亭創新汙水治理方式 推動城鄉汙水治理取得成效
    海南保亭創新汙水治理方式 推動城鄉汙水治理取得成效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房屋錯落有致,村道乾淨整潔。12月17日下午,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城鎮什羅村,房前屋後花草點綴,在一片蔥蘢綠意中,白色的汙水管網連接著家家戶戶。
  • 水清岸綠繪就碧水生態畫卷 打造黑臭水體治理中山樣本
    在黃邊坑釣魚的梁先生告訴記者:「水質變好後,魚多起來了,沒事我就過來釣魚,在河湧邊風吹著很舒服,今天水流有點急,現在還沒收穫。」昔日的臭河湧,今日變身為濱水公園、城市風景線,中心城區白石湧、馬恆河、黃邊坑等河湧的變化是中山市治理黑臭水體成效的縮影。近年來,中山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加大投資,補齊汙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開展黑臭水體全流域、全系統治理。
  • 水生植物還有這樣的作用!
    水生植物指的是生長在水體淺區和周圍灘地上的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溼生植物群落組成,俗稱水草。水生植物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水草旺盛的時候水質清澈,水產豐富,水體生態平衡安穩。
  • 《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刊發文章報導天津生態治理成效 ──
    昨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頭條和三版整版刊發「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專欄文章,詳細報導了天津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艱難歷程與顯著成效。  天津要用海河這「一根扁擔」,挑起中心城區到濱海新區中間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如今,7800畝的津南辛莊灣生態屏障區內,原來分布有20餘處池塘,如今通過人工挖掘,擴大水體面積,打造出15個生態湖,栽種了20餘種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體的錯落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