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白鷺灣進行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 9月嶄新亮相

2020-12-23 四川在線

  位於成都市區東南部錦江環城生態區的白鷺灣溼地,溪流婉轉、白鷺成群,眾多精緻景點遍布其中。旖旎的田園風光,讓許多蓉城市民在周末選擇來到這裡騎行、散步,遠離城市的喧囂,親水遊玩。成都晚報記者了解到,白鷺灣溼地正在進行中的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項目,主體工程將於8月底完工,9月可向市民呈現提升後的生態景觀。

  水體治理「示範段」可達地表水Ⅲ類水質

  細心的遊客發現,白鷺灣溼地部分水域近期一直處於打圍施工狀態。原來,白鷺灣溼地為提升景觀效果,今年5月啟動了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項目。

  在白鷺灣溼地公園大門入口處,遊客中心旁,一塊約3萬平方米的水域目前已經完成清淤、水生植物的構建、分階段蓄水等前期工作,接下來將進行魚、蝦、貝類等水生動物群落輪放,建成一個水體生態系統鏈,預計在本月底實現主體完工。據項目施工方負責人王小虎介紹,水生動物投放後就會進入3個階段的水質調控階段,使該區域水質最終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排放標準。在主體工程完工後,接下來就將進入長期的養護期,「三分靠治,七分靠養。」記者了解到,這塊水域的水體治理及生態修復,相當於白鷺灣溼地提升景觀效果的一個「示範段」。待該「示範段」完工看到整體效果後,會考慮是否在溼地內其他區域展開。

  除了對水質進行淨化,白鷺灣溼地人工湖旁還種植了各種各樣的花木。據了解,白鷺灣溼地內共引入200餘種植物、10萬株喬木,在淨化空氣的同時還引進了對空氣、水域環境都很挑剔的白鷺,可以對水質淨化情況進行嚴格而免費的檢驗。此外,這個佔地5000餘畝、水域1000餘畝的溼地公園還設置了綰霧香舟、花海梯田、蘆蕩飛雪等眾多景點,使之具備生態保護、水資源調蓄、市民休閒、文化景觀、城市應急避難5大功能,成為市民休閒運動、遊覽觀光的天然綠色氧吧。

  鳶尾、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成「淨水擔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鷺灣溼地內有一處專門的「水質淨化區」,這是白鷺灣溼地天然綠色氧吧形成的關鍵。靠近三聖花鄉成熟景點「荷塘月色」處就是「水質淨化區」。據水質淨化區工作人員羅飛介紹,該區域佔地約85畝,2013年5月竣工,經過3個多月聯調聯試,同年9月正式開始運行。「陡溝河的水流入後,通過沉砂池、硝化反硝化生物濾池、濾布濾池、垂直流人工溼地池等一系列水質淨化工藝流程淨水,最終達到國家地表水IV類水質排放標準,流入溼地用於景觀用水、日常灌溉。」

  白鷺灣溼地中一塊種滿綠色水生植物的區域用於開展「水質淨化區」最後一步工作,這也是白鷺灣溼地淨水的一個亮點。羅飛告訴記者,水生鳶尾、再力花、美人蕉、風車草、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的垂直流人工溼地池,一方面可以起到美化景觀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進一步降解水體各項指標。「例如水生鳶尾,它除了景觀效果外,對水體中汙染物也有較好的吸收淨化作用,對水體中漂浮物、氯化物、氨氮均有一定的淨化能力。美人蕉除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外,還能直接吸收利用廢水中營養物質,同時吸附和富集部分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在防治水汙染的同時,還能為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棲息地。」

  正是因為經過「水質淨化區」,白鷺灣溼地形成了淨水、儲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環,也讓一個林水掩映、水系相連的白鷺灣,以靈動秀逸的姿態呈現在市民的眼前。

  成都晚報記者 羅斯 攝影 孫琳

相關焦點

  • 成都首個!白鷺灣溼地公園 獲批國家城市溼地公園
    成都首個!白鷺灣溼地公園 獲批國家城市溼地公園 2017年01月16日 08:19:42 來源:成都日報
  • 四川:珍惜白鷺灣溼地公園的生態承載力
    中國園林網4月28日消息:一到節假日,就有成千上萬的市民湧向白鷺灣溼地。大家在這裡騎遊漫步,聚會聊天,暢快呼吸新鮮空氣。不過,可能大家並沒有過多留意,白鷺灣從本質上來說它並不是一個「公園」。
  • ESB——生態演替式水體修復技術
    同時不向水體投放藥劑,不會形成二次汙染,還可以與綠化環境及景觀改善相結合,創造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環境,因此已成為水體汙染及富營養化治理的主要發展方向。  歐美等發達國家對生物-生態修復技術高度重視,並已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研究與應用,如美國在1972年就研究利用生物修復技術清除賓夕法尼亞州Ambler管線洩漏的汽油。
  • 成都「生態綠肺」 白鷺灣溼地公園有強大生態功能
    成都錦江區白鷺灣溼地公園供遊客觀景的自行車道中國園林網12月13日消息:公園,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起著積極的、有效的作用。成都市錦江區的白鷺灣溼地公園位於市區東南角,距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僅10餘公裡,孕育了200餘種植物品種、10萬餘株喬木,因成群白鷺常年棲息於此得名。作為成都環城生態區「六湖八溼地」建設的一部分,白鷺灣溼地的打造,是當地營造城景相融、田園相連、山水相依的生態宜居城市的具體舉措。集科普、旅遊、展示、生態保護為一體,總面積5000多畝的白鷺灣溼地一開放,就帶給當地人又一清新體驗。
  • 排水管網完善與修復是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重中之重!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 語: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目標和工作要求,2015年9月,住建部和生態環境部兩部委共同制訂《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明確提出「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 重構水體生態 池塘起死回生
    今年上半年,街道請來浙江省農科院微生物工程中心的專家,對該池塘進行了小微水體生態化治理,重構了池塘的生態系統,使那摩江池塘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構建起「水上花圃」生態景觀。2013年夏季,為恢復池塘正常功能,先將池水抽乾清淤再衝洗;2014年,想做一些生態治理的改善,便在池塘裡種植狐尾藻;前年3月,考慮到池塘水體溶氧量不足,又安裝了除臭循環裝置等設備,但「老大難」依舊得不到根治,直到今年找到一個滅劣Ⅴ類水的「新思路」——小微水體的微生物強化生態修復技術。
  • 水清岸綠繪就碧水生態畫卷 打造黑臭水體治理中山樣本
    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流域治理、全系統治理、全市域監測、全過程監督和全民參與的要求,以「控源截汙,內源治理,活水循環,生態修復」為治理理念,我市率先對列入全國監管平臺的渡頭湧、員峰新湧、稱溝灣湧、馬恆河、大滘湧、蓮興湧、羊角湧、白沙灣工業明渠、情景路北側河、橫湧、槎橋排洪渠、西河湧、黃邊坑湧、白石湧、大小鰲溪排洪渠等15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面開展治理。
  • 2018城鎮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大會暨上海城鎮建築水展
    【中國環保在線 展會報導】為了加快全國小城鎮水生態環境治理,大力推進小城鎮水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9月3-5日在中國·上海舉辦「2018城鎮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大會」,同期舉辦2018上海國際城鎮與建築給排水水處理展覽會。
  • 由點及面打造湖泊生態修復治理樣板
    武漢生態環境集團東湖水環境提升工程工作人員介紹,眼前的這片「水下森林」,經歷了4個月的持續監測與養護,是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下屬市政建設集團橋梁分公司開展實施的東湖水生態修復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今年4月起,東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始實施,通過清理水體垃圾、設置分區圍隔、種植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動物等措施,重新構建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生態系統,對東湖的水生態進行修復。
  • 合肥二十埠河、小板橋河水體治理啟動 將用上多種「生態武器」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原位生態修復設備強化水體自淨能力,曝氣循環增氧設備提升水體活力,生態浮床設備打造造"水上花園"……合肥瑤海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今天表示,二十埠河及小板橋河水體治理正式啟動,將採用多種「生態武器」。
  • 三大工程 五項措施 強力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
    自去年12月1日錦江水生態治理啟動以來,成都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遵循「統一規劃、流域治理、集中收集、市區共建、分項建設、分期實施、公司運營」的原則,採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按照「一年治汙、兩年築景、三年成勢」時序要求,以錦江綠道建設為載體,以持續改善錦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為核心,項目化、工程化加快錦江水生態治理,努力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
  • 湖北宜昌推進長江生態治理 三年修復岸線97餘公裡
    宜昌市猇亭江邊濱江彩色步道成為靚麗風景線(資料圖) 楊青 攝中新網宜昌12月14日電 (高伊洛 陳鋒 董曉斌)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湖北省宜昌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獲悉,宜昌市正全力加快岸線修復治理,助力長江生態大保護,近三年來累計復綠
  • 南寧全面打造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圖)
    因城施策按下治理「快進鍵」在廣西,城與水相伴而生。過去,因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加上一些居民將垃圾隨意傾倒入河,導致部分水體出現黑臭現象。2017年以前,全區採取末端截汙的應急措施開展黑臭水體治理,但是治標不治本,不少黑臭水體治理一段時間後出現反彈。
  • 涉及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工程、謇公湖生態公園項目
    涉及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工程、 謇公湖生態公園項目 一起來關注吧~ 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倍速」復工 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有序復工復產。
  • 省生態環境廳暗查蘭州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
    督查蘭州市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情況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近日,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對蘭州市七裡河區雷壇河黑臭水體治理情況進行暗查,對發現的河道清理不規範、個別收集管線洩漏等問題,現場督促蘭州市和七裡河區有關部門及時協調有關方面補齊短板和漏洞
  •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存在問題與治理措施
    「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天越來越藍了,山越來越綠了,水越來越清了。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情況是什麼樣的?存在著哪些問題?主要有哪些治理措施?近期,生態環境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專家柏楊巍,就相關話題開展研討。
  • 新鳳河已蛻變為生態廊道,北京142條段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
    根據2015年《北京市黑臭水體判定成果》,新鳳河幹流及其左岸共有6段水體被判定為黑臭水體。2017年3月,大興區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PPP項目正式啟動。其中,面源汙染以其來源廣泛、排放難以計量、汙染水體規模大、治理難度大等,成為新風河蛻變的一大難點。
  • 「技術分享」關於水體修復的資料大全
    主要是汙染物排放量超過水環境承載能力,河道水汙染,湖泊富營養化,生態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危害人民健康,影響社會和環境安全。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一篇有關水體修復的重量級資料,很適合收藏學習。
  • 旅遊:無需遠行,錦江白鷺灣生態溼地公園等你來洗肺!
    在生態溼地裡,不僅有銀杏林、白樺林、櫻花林、紅楓林;桃園、橘園、梨園、玫瑰園;「蘆葦蕩」、「飛雲渡」、「寒翠臺」、「疊水澗」等「四林四園四景」十二大景點,還新建了翠竹滴露、曲水荷香、翠湖凌波、科普展示區、玉盤環碧、綰霧香舟、休閒平臺、花海風車和田埂溼地等9個景點。
  • 探究藍藻水華與水體富營養化共同治理策略
    研究發現辣木籽天然無毒、無副作用、易於降解並且研究表明辣木籽所含的主要淨水活性組分為具有絮凝功能的水溶性蛋白【9】。 因此, 研究者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取辣木籽中的絮凝活性蛋白, 並將其用於水質淨化。 3.生物防治方法生物方法除藻是利用生態系統食物鏈攝取的原理來控制或抑制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