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刊發文章報導天津生態治理成效 ──

2020-12-13 天津日報
  天津,城與水相伴而生。天津人,也在探索城市與水之間的和諧共生。昨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頭條和三版整版刊發「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專欄文章,詳細報導了天津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艱難歷程與顯著成效。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頭條刊發的文章《治好一河水,「甜」了一座城》中寫道,因地處「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遊七省(區、市)70%以上的汙染物入海,近些年,天津下了狠功夫,切斷一切汙染源,治水力度緊鑼密鼓地加強──2017年,天津全力推進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掛長」,實行市、區、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湖)長」制,集中整治「黑水河」,吹響了「散亂汙」整治的號角,全市範圍內摸排出的2.2萬餘家「散亂汙」企業已全部整治到位;2018年實施《汙水綜合排放標準》,將汙水排放標準提高到「準四類水」;2019年公布《農村生活汙水處置設施水汙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加強農村汙水處理站的監管;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類水質比例從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類斷面不復存在。

  短短幾年,天津的水質變得越來越好,天津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今年,七裏海溼地喜報頻傳:一次性發現1400餘只瀕危鳥類東方白鸛棲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又重返七裏海。這得益於2017年以來,天津市嚴守生態紅線,全面開展退漁還溼、退耕還溼,溼地面積不斷擴大,溼地植被得到大規模恢復。

  天津要用海河這「一根扁擔」,挑起中心城區到濱海新區中間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如今,7800畝的津南辛莊灣生態屏障區內,原來分布有20餘處池塘,如今通過人工挖掘,擴大水體面積,打造出15個生態湖,栽種了20餘種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體的錯落景致。

  中新生態城構建了獨特的水生態和水循環體系,生態城的雨水收集後可經過綠地淨化全部進入景觀水體,景觀補水年均近300萬噸,按自來水5元/噸計算,一年可節約1500萬元。生態城中最大的景觀湖靜湖,前身是營城汙水庫,曾被化工汙水汙染40多年,而今治理後的靜湖環湖景觀帶全長7.8公裡,湖水面積達117萬平方米,原來的鹽鹼地已經被國槐、檉柳、火炬等植物密密覆蓋,處處體現著景觀之美。

  天津的發展從未離開過「水」,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三版刊發的文章《一條「曲折」的河 一座「甜蜜」的城》中記述了天津曾因水而興,為水而困的階段。因渤海海水交換和自淨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上世紀50年代,海河沿線集中了很多老工業企業和民居,汙水直接排放到海河,造成人為汙染。為了恢復海河流域當年的風採,天津這些年不斷加碼治水力度,發布了落實「水十條」的意見,制定了《天津市水汙染防治條例》,修訂了《天津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構建起了嚴密的法治體系,治水有法可依。對陸源汙染的控源,主要是進行「三水」共治,即治理好工業、城鎮和農業農村汙水,入海河流汙染治理正在讓河道逐漸恢復「健康」。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天津率先打響了渤海汙染防治攻堅戰,對12條入海河流實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動,對上千個入海排汙口實施「查、測、溯、治、罰」專項行動。為了對問題排口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做好1000多個排水口分類、溯源工作,上百名監測人員不斷用雙腳丈量153公裡的海岸線,為了治汙更科學,更精準,遙感影像、聲納等高科技手段,無人機、無人船等先進的設備也應用在監測溯源上。

  文章中還提到,越來越嚴的環保政策,也倒逼沿岸的企業進行尾水排放升級改造。濱海新區楊家泊鎮,沿線15公裡毗鄰漢沽鹽場,鎮子的楊家泊村近80%的人家從事水產養殖,工廠化養殖企業都是「吃水」和「排水」大戶,鎮內供水和排水的壓力非常大。2017年,楊家泊鎮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積極對接,籤訂了工廠化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項目技術開發合同,對養殖尾水科學處理進行試點,建起了循環水系統,現在尾水回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基本可以達到零排放。經過這些年的整治,天津近岸海域水質大幅度改善,海水優良比例提高了50個百分點。海邊的垃圾少了,水質變好了,漁民的漁獲也增多了。

  本報記者 曲晴 整理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刊發報導《遼寧盤錦:修復濱海溼地 守護淨美海灣》
    12月15號,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報導《遼寧盤錦:修復濱海溼地守護淨美海灣》。報導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圍海養殖,對遼河入海口溼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盤錦市近年來啟動「退出圍海養殖,恢復濱海溼地」工作,將遼河口溼地全面納入保護。當地成立工作專班,與養殖戶對接交流,實施「一戶一策」。
  • 《人民日報》刊發鄂竟平部長署名文章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發揮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陸地水域、上中下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動「單個因子」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創新建設機制,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分區分類開展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發揮政府主體作用,探索全民共享機制。完善自然保護地立法,定期開展監督檢查行動。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
  • 《人民日報》刊發:天津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更足——...
    《人民日報》刊發:天津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更足——...》刊發:天津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更足——上半年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新興產業加速成長》上半年,天津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6%,總量首次突破「半年萬億」大關,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個百分點,連續六個季度穩定增長,財政收入在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壓力和減稅降費硬約束下,由負轉正。
  •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文章:以實際行動守護好「東方之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海外版明天(9月7日)將刊發題為《以實際行動守護好「東方之珠」》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是香港當前壓倒一切的、最急迫的任務。
  • 《人民日報》刊發: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毛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
    《人民日報》昨日刊發文章,報導「最美退役軍人」、薊州區穿芳峪鎮毛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鎖 ──「五一」小長假期間,毛家峪長壽度假村的農家院家家爆滿,村支書、村委會主任李鎖忙得腳不沾地……正是他19年來,帶領鄉親們把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莊建成了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
  • 《人民日報》刊發鄂竟平部長署名文章|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2021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鄂竟平署名文章《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文如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人民日報刊發「宣言」文章:丹心從來系家國
    央廣網北京9月1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17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宣言」系列署名文章的第二篇《丹心從來系家國》。2020-09-17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文章說,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抗疫鬥爭中彰顯的強大力量,指出中國人歷來抱有家國情懷,崇尚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透過這場抗疫鬥爭,我們看到,熾熱而深沉的家國情懷迴蕩在中華文明歷史的深處,激蕩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心裡。
  • 《人民日報》理論版頭條刊發南通大學專家署名文章
    今天(18日)的《人民日報》理論版在頭條(治國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戰略)刊發南通大學「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專家署名文章《長江經濟帶: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18日 07 版)  思想應時代需要而創新,彰顯智慧魅力;實踐以破解難題為導向,凝聚前進偉力。
  •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衢州訪耕讀文明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該報原副總編輯王謹先生作品《衢州訪耕讀文明》,在千年古城衢州,耕讀文明的履痕還隨處可見。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姜豐 審核:毛嬋豔【來源:衢州發改】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人民日報》關注中國綠色發展,滇池治理成鮮活樣本
    《人民日報》關注中國綠色發展,滇池治理成鮮活樣本 2020-12-20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分別刊發報導:關注...
    [西藏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分別刊發報導:關注我區最美鄉村建設和阿里新發展新變化 《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分別刊發報導:關注我區最美鄉村建設和阿里新發展新變化
  • 人民日報刊發「宣言」署名文章《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
    央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宣言」的署名文章,題目是《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 2018-8-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文章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用「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概括和形容中國不畏艱險走過的不平凡歷程,這是歷史的總結,更是現實的激勵、未來的昭示。
  •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 蘇曉暉/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1-23 06:24
  • 人民日報海外版嚴正聲明
    本報近日接到有關方面反映,日本日中新聞社網站(http://www.infochina.jp/)還在盜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名義。人民日報海外版已於2012年8月29日向株式會社日中新聞社發出《終止合作通知》的告知函,終止與其合作出版《日本周刊》的協議。同時,明確告知禁止日中新聞報和網絡版以及工作名片、公司介紹、資料手冊等印刷品、數字音像電子產品等使用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名和標識。本報並於2012年9月28日、2016年4月7日兩次發出聲明。
  • 人民日報:唱響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最強音
    自疫情暴發以來,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以每天一篇的頻次,及時發聲、引導輿論。截至2月29日,累計刊發33篇評論員文章,央視新聞聯播欄目每天進行摘播。其中,《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等文章,第一時間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
  • 央媒看天津:多家中央主要媒體聚焦天津
    天津北方網訊:來看央媒看天津。央廣《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了,天津通過規劃建設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區、推動875平方公裡溼地保護修復和153公裡渤海海岸線綜合治理,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切實築牢首都「生態護城河」。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了,包括天津在內的9個省市,接入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消費者可以通過掃碼查詢。天津還將消費者購買信息錄入平臺,方便精準追蹤、快速採取防控措施。
  • 天津多措並舉,打出網絡生態治理「組合拳」!
    天津網信辦以落實《規定》為契機,多措並舉、多管齊下,針對網絡生態突出問題開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疫情防控期間,全網發布《乾貨|天津「福爾摩斯」上央視,小區防疫這樣做》《我從「紅區」歸來》等文章3600餘篇,安定溫暖人心、鼓舞抗疫士氣,全網涉天津市抗擊疫情相關報導總閱讀量達113.5億次,讓主流聲音響徹「主陣地」。與八部門聯合開展「網媒暖津·中小企業品牌宣傳百日扶持計劃」主題活動,17家主流網絡媒體參與,為上千家天津市中小企業提供5億廣告資源曝光量,總價值超過5000萬元,助力惠企政策落地。
  • 周晉峰:汙染治理「三公理」 可充分應用於礦山修復 | 人民日報海外...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給全球經濟帶來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然而,礦山修復是極為複雜且重要的事業,在其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中,涉及交叉領域的融合。因此,礦山修復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各領域專家學者匯集成功經驗和智慧結晶。
  • 人民日報刊發「宣言」系列文章引發熱烈反響
    原標題:凝魂聚氣強自信 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9月26日、27日、28日,人民日報一版連續刊發《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篇署名「宣言」的文章,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
  •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員:堅持系統觀念,「十個指頭彈鋼琴」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員:堅持系統觀念,「十個指頭彈鋼琴」 劉少華/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1-26 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