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版頭條刊發的文章《治好一河水,「甜」了一座城》中寫道,因地處「九河下梢」,天津承接了上遊七省(區、市)70%以上的汙染物入海,近些年,天津下了狠功夫,切斷一切汙染源,治水力度緊鑼密鼓地加強──2017年,天津全力推進所有河湖水域全面「掛長」,實行市、區、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湖)長」制,集中整治「黑水河」,吹響了「散亂汙」整治的號角,全市範圍內摸排出的2.2萬餘家「散亂汙」企業已全部整治到位;2018年實施《汙水綜合排放標準》,將汙水排放標準提高到「準四類水」;2019年公布《農村生活汙水處置設施水汙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加強農村汙水處理站的監管;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從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55%,劣五類水質比例從2014年的65%,到如今劣五類斷面不復存在。
短短幾年,天津的水質變得越來越好,天津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今年,七裏海溼地喜報頻傳:一次性發現1400餘只瀕危鳥類東方白鸛棲息;消失10多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全球性近危鳥類又重返七裏海。這得益於2017年以來,天津市嚴守生態紅線,全面開展退漁還溼、退耕還溼,溼地面積不斷擴大,溼地植被得到大規模恢復。
天津要用海河這「一根扁擔」,挑起中心城區到濱海新區中間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如今,7800畝的津南辛莊灣生態屏障區內,原來分布有20餘處池塘,如今通過人工挖掘,擴大水體面積,打造出15個生態湖,栽種了20餘種水生植物,形成林、湖、花草一體的錯落景致。
中新生態城構建了獨特的水生態和水循環體系,生態城的雨水收集後可經過綠地淨化全部進入景觀水體,景觀補水年均近300萬噸,按自來水5元/噸計算,一年可節約1500萬元。生態城中最大的景觀湖靜湖,前身是營城汙水庫,曾被化工汙水汙染40多年,而今治理後的靜湖環湖景觀帶全長7.8公裡,湖水面積達117萬平方米,原來的鹽鹼地已經被國槐、檉柳、火炬等植物密密覆蓋,處處體現著景觀之美。
天津的發展從未離開過「水」,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三版刊發的文章《一條「曲折」的河 一座「甜蜜」的城》中記述了天津曾因水而興,為水而困的階段。因渤海海水交換和自淨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上世紀50年代,海河沿線集中了很多老工業企業和民居,汙水直接排放到海河,造成人為汙染。為了恢復海河流域當年的風採,天津這些年不斷加碼治水力度,發布了落實「水十條」的意見,制定了《天津市水汙染防治條例》,修訂了《天津市海洋環境保護條例》,構建起了嚴密的法治體系,治水有法可依。對陸源汙染的控源,主要是進行「三水」共治,即治理好工業、城鎮和農業農村汙水,入海河流汙染治理正在讓河道逐漸恢復「健康」。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天津率先打響了渤海汙染防治攻堅戰,對12條入海河流實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動,對上千個入海排汙口實施「查、測、溯、治、罰」專項行動。為了對問題排口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做好1000多個排水口分類、溯源工作,上百名監測人員不斷用雙腳丈量153公裡的海岸線,為了治汙更科學,更精準,遙感影像、聲納等高科技手段,無人機、無人船等先進的設備也應用在監測溯源上。
文章中還提到,越來越嚴的環保政策,也倒逼沿岸的企業進行尾水排放升級改造。濱海新區楊家泊鎮,沿線15公裡毗鄰漢沽鹽場,鎮子的楊家泊村近80%的人家從事水產養殖,工廠化養殖企業都是「吃水」和「排水」大戶,鎮內供水和排水的壓力非常大。2017年,楊家泊鎮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積極對接,籤訂了工廠化水產養殖尾水綜合處理項目技術開發合同,對養殖尾水科學處理進行試點,建起了循環水系統,現在尾水回用率可以達到90%以上,基本可以達到零排放。經過這些年的整治,天津近岸海域水質大幅度改善,海水優良比例提高了50個百分點。海邊的垃圾少了,水質變好了,漁民的漁獲也增多了。
本報記者 曲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