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 :在今年6月的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上,一部動畫電影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隨後來到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更是一票難求,並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那就是《至愛梵谷》。
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如此大的轟動,不僅僅在於,它是對偉大的藝術家梵谷一生的又一次回顧,尤其是對他那富有爭議性的死亡的又一次探索;更主要的還是在它那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展現形式上。它可是全球首部全手繪油畫動畫電影。
2015年正值梵谷誕辰125周年,為了紀念這位昔日的天才畫家,影片導演Dorota Kobiela力邀曾獲奧斯卡獎的Breakthru Films團隊一起創作,歷時七年打磨,最終創作出了這部影片,為梵谷獻上了一次別樣的「致敬」。
「當星空開始燃燒,我差點以為梵谷還活著」!
作者| 零雨其濛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影片《至愛梵谷》是史上第一部全手繪油畫的動畫長片。此項目最初的想法源于波蘭畫家兼導演多洛塔·科別拉,之後她聯合奧斯卡獲獎製片人休·韋爾什曼於梵谷誕辰125周年發起眾籌,最終由曾經獲得奧斯卡獎的波蘭製作團隊Breakthru Films打造。
《至愛梵谷》的創作
本片情節主要依據「梵谷之死」的真相調查展開敘述,透過第三人稱視角還原梵谷的藝術人生。 本片每一幀都是真實的油畫,而每一幅油畫都是由畫家根據梵谷的120多幅原畫復刻並再創作。
為了降低繪畫難度,本片採用轉描技術,先由真人演員扮演梵谷畫作中出現的人物,並在綠幕上拍攝從而製成動畫,再由畫家們根據這些動畫進行繪製。
百餘名油畫家在波蘭北部名城格但斯克的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創作出56800幅油畫,再將這些畫作以定格動畫的形式製成電影。整個過程相當複雜且耗時。而且還是使用了 「油畫動畫PAWS」技術拍攝,這是第一部運用此技術的長篇動畫電影。
梵谷生平
梵谷出生於荷蘭一個新教牧師家庭,從小就不善於和人交流,並患有自閉症。經過青年時代一系列失敗的生活經歷,梵谷於1880年走上繪畫創作道路。他早期嘗試現實主義繪畫,把畫筆對準最底層的人和物。
米勒對其早期畫風以及整個繪畫生涯的題材選取有著深刻影響。之後印象主義運動席捲法國,梵谷開始創作印象派風格的繪畫,並與印象派畫家莫奈、雷諾瓦、畢沙羅等人交往。同當時很多畫家一樣,梵谷在創作實踐中逐漸不滿於印象派刻板而片面地追求光和色,開始嘗試色彩及形體的表現性,漸漸形成繪畫理念與風格。
1888年年末,梵谷邀請好友高更到阿爾勒的黃房子共同創作。剛從布列塔尼寫生歸來的高更帶來的亮麗色彩深刻影響了梵谷,梵谷的用色也變得更加明亮大膽。梵谷本對高更充滿崇拜,但兩人性格差異巨大,高更理性冷靜,梵谷感性脆弱。相處時間越長,兩人在藝術理念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衝突越來越多,導致激烈爭吵。
次年梵谷主動要求入住聖雷米療養院,出院後不久移居巴黎以北的奧維爾,一邊繼續創作一邊接受加歇爾醫生的治療。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奧維爾附近中槍,在晚餐過後他回到暫住的拉烏客棧,29日凌晨死在拉烏客棧的床上。
梵谷生前籍籍無名,一生只賣出過一幅作品。死後七年,在其弟弟提奧的妻子喬安娜的努力下,梵谷的名望才越來越大。除了其作品自身的感染力,斷耳、自殺的傳奇經歷和死因的撲朔迷離無疑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因素。作為早已超越繪畫範疇的文化符號,梵谷承載了太多臆想和逢迎,而其藝術殉道者的形象也被萬人供奉。
後印象派
以梵谷、高更為代表的後印象派常被認為隸屬於印象派,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誤解。後印象派雖然曾受到印象派的啟示,但在理念上卻更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主觀情感而不是虛幻的自然光影,這與印象派背道而馳。
嚴格來說,後印象派並不是一個繪畫派別,而是一種藝術思潮。他們不像印象派那樣有統一的風格和理念,各位畫家在不同層面進行著自己的創作實踐。他們受到日本浮世繪影響,發展出一種二維平面繪畫,摒棄了自古希臘以來的透視學傳統。
在色彩上他們更多選用飽和度高的純色,喜歡使用大色塊,使得畫面更加明朗,這和西方傳統繪畫的用色理念相背離。題材和內容方面他們由描繪真實世界或者宗教神話變為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他們不追求與真實事物「像」,而追求主觀感受的外化。
從此,西方繪畫便從文藝復興的傳統中解放出來,現代繪畫的大門也隨之打開了。因此,一般認為西方現代繪畫開始於後印象派。其中成就最高者,當屬後印象派三傑——塞尚、高更和梵谷。塞尚是現代繪畫立體主義傾向的先驅,直接啟發了後來畢卡索的創作。高更則探索了象徵主義、原始主義的表達方式,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野獸派。而梵谷則是表現主義實踐者,他用扭曲、誇張的線條表達內心激烈的情感衝突。
《至愛梵谷》
初觀此片,會有稍許的不適應感,因為90分鐘65000格,約合每秒12格,這比每秒24幀少了一半,畫面稍有些停頓感。但漸漸融入之後,會發現梵谷如雕刻般深厚的筆觸,如同激流一樣旋轉顫動,一筆一划都穿鑿自肺腑,而停頓感更加強了這種力度。
電影以梵谷著名的《星空》為開篇,通過黃衣男子阿爾芒·魯林在咖啡館裡與他人的對話,再現了梵谷割耳當天的情景。阿爾芒是梵谷好友——郵差約瑟夫·魯林的兒子。由於梵谷生前與其弟提奧頻繁通信,與郵差約瑟夫交往甚多。 經過與其父的長談,阿爾芒決定將一封梵谷生前未寄出的信轉交給提奧。
在巴黎,阿爾芒得知提奧在梵谷去世半年後也悲痛離世,於是決定攜帶這封寄不出的信去尋訪梵谷人生最後時刻接觸過的人。故事主情節就在與這些人的交談和回憶中展開。阿爾芒首先在巴黎拜訪了顏料店老闆唐吉老爹,而後來到了梵谷的最後居住地奧維爾鎮。阿爾芒尋訪了鎮上梵谷結交過的人,於是一個個梵谷生前畫作中的人物悉數登場。
阿爾芒本想弄清梵谷死亡的真相,但隨著尋訪和交談的深入,每個人對梵谷之死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故事也漸漸披上了一層羅生門式的懸疑外衣。
梵谷居住的拉烏客棧的老闆女兒認為,梵谷與加歇爾醫生一家貌合神離,熱愛生活的梵谷是被加歇爾醫生一家算計的。加歇爾醫生的妻子認為梵谷是惡魔化身,曾作出對上帝不敬之事,對其極度厭惡。
而加歇爾醫生的女兒瑪格麗特,她對梵谷的態度則是前後不一。聖雷米精神病院的醫生認為梵谷是被人射殺的,因為子彈打入的角度不可能是自殺,以而且現場被清理得一乾二淨。受此觀點影響,阿爾芒結合自己的尋訪調查,認為梵谷是被混混朋友雷內酒後殺死的,但因不想拖累朋友且心中已有死念所以自己承擔了責任。
最後,梵谷生前交往最密切的加歇爾醫生登場,他非常肯定地認為梵谷自殺的。作為最了解梵谷生存境況和心理狀態的人,加歇爾拋出一句「你們都想知道他是如何死的,但你們知道他是如何生的嗎?」道盡梵谷不為世人所容的孤獨寂寥。此刻,畫面逐漸升起到了《羅納河星夜》,與開始的《星空》形成對應,starry starrynight 的音樂也緩緩響起。
梵谷如何死的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眾人的描述還原出了一個心思單純,敏感脆弱,熱愛生命,對繪畫充滿激情卻不被世人理解的更加真實的梵谷。我們也由此知道,曾經有一個豐富而孤獨的靈魂,他是如何在苦痛掙扎中死去的。無論是一時興起的自殺還是突遇不測的他殺,死都是偶然的,但梵谷的悲劇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