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朵,開槍自殺,若梵谷向生活妥協,還有震撼人心的《星空》嗎

2021-01-15 花岸讀書

要論中國最最詩意,唯美,朦朧的夜色,當屬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明月沙汀,江水悠悠,月色朦朧,花林似霰,靜謐的夜色,空濛遼遠,有一種淡淡的哀愁,還有一種淡淡的幽香。

要論西方最震撼的夜空,當屬文森特梵谷的《星空》,在畫卷裡,他筆下的星空,充滿一種高度的誇張和對比,令人炫目,星星不再也是柔和的星,而像一團燃燒的火, 黑色的柏樹像極了燈塔,濃鬱的色彩,變形的圖案,錯落的曲線,破碎的短線,黑色的他內心的瘋狂、抑鬱躍然紙上。

張若虛與梵谷, 都留下了最美或最震撼的夜色,如果當時有相機,有高像素的手機,他們拍下的夜色會是怎樣,是否依然如詩如畫般撩人, 抑或讓人震撼而感慨?

但是那晚他們看到的夜色,僅僅屬於他們個人, 那夜色,因為調進了他們的感情,而有了獨有的美。

孤篇壓全唐的張若虛,也是死後成名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令人陶醉,暗香浮動,月映江水,水波瀲灩,無不是美,除了美,更有一種靈魂的慰藉和哲學的深思。

流水蕩滌了千年,歷史被淹沒,離愁別恨也被衝淡,江月,流年,人生,命運,一切都交融在這夜色裡。

張若虛 存詩僅兩首,這首《春江花月夜》,可謂孤篇壓全唐。

清末學者王闓運謂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評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按理說,這麼聲名大噪的詩,張若虛豈不是當時的文化紅人?

不,張若虛和梵谷一樣,是贏得生前身後名。

不像李白,蘇軾,柳永,詩詞一問世,便爭相被傳誦,張若虛的這首詩,一直是被冷落的狀態。

《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

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七首,張若虛這一首收錄其中,權當湊數。

若不是這首後來翻紅的《春江花月夜》,張若虛這個名字可能永遠沉寂。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關於他的記載也是寥寥數語,

鄭處誨的《明皇雜錄》這樣記載: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

張若虛雖然與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文章盛名,但不過也只做到一個軍曹的位置,和杜甫一樣艱難討生活罷了。

梵谷,從生前無人問津到死後享譽全球,這是命運的捉弄嗎?

而梵谷呢?與張若虛,不同的時空, 同樣的懷才不遇。

梵谷出身牧師家庭,雖才華甚高,但如牡蠣之未開殼,世人不知其體內有珠。

他的一生是窮困潦倒的一生,靠弟弟接濟為生,在眾人的不屑與嘲弄裡,在自己狂熱的追求與摁抑不住的才華裡,燃燒自己,直至最後的毀滅。

1989年,他與畫家高更有過一次激烈的爭吵, 在爭吵之後,他殘忍割下自己一隻耳朵,然後用手帕包好,送給一個妓女。

之後,梵谷被送入了瘋人院。即使在瘋人院的一年零八天,他依然畫筆不輟,一百五十幅油畫,一百多幅素描,就是在這樣非人的環境裡完成的。

《星空》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星空不再是一片安靜祥和,反倒像是幻覺和眩暈裡的描繪,不是寫實,而是以誇張的對比,和濃墨的色調,把內心的張狂,抑鬱與絕望統統釋放出來。

在梵谷的心裡,始終有一座燈塔,那鐵塔一樣的烏黑的柏樹,便是便是他心中的上帝。

誠如他經常引用雨果的一句話: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

他的內心,如這畫作,一邊是熱烈的黃色火焰,燃燒燃燒,給人以生命的渴望與熱情,一邊是濃重的黑色,壓抑而絕望,讓人總想掙脫和逃離。

梵谷的內心是一種撕扯的狀態。

內心這團無法熄滅的火,終究要把他燒死。

1890年,7月27日,梵谷用手槍朝自己腹部開了一槍,跌跌撞撞回到小旅館,30個小時之後,在痛苦與煎熬裡,離開了人世, 終年37歲。

不久之後,一生支持並理解他的弟弟西奧,在極度的悲痛中精神失常,次年逝世,葬在梵谷墓旁。

如張若虛一樣,梵谷也是在死後聲名大噪, 他生前畫作無人賞識,窮到難以度日,但死後卻名聲大振, 有關他的書信與傳記,滿天飛,從默默無名到享譽全球,梵谷並沒有等太久。

47年後,他們這樣評價梵谷: 梵谷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畫家,而且是一個出色的作家與哲學家!

他的畫作,頻頻被拍出了天價。

「鳶尾花」以539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他的向日葵以3950萬美元賣出,他的沒有鬍子的自畫像以7150萬美元賣出。

如此天價的畫作,人們震驚無比,甚至有人呼籲:文化和商業要保持道義上的距離。

如果梵谷地下有知,不知是要笑還是要哭?

這就是命運與人開的玩笑吧?你奈命運何。

當夢想遙不可及,你會妥協還是奮力抗爭?

可是死後再輝煌,又有什麼用?

張若虛看見月夜,以詩作畫,成就了流傳千古的絕美夜色。

梵谷看見星夜,以畫為魂, 畫出了價值千金的驚人星空。

夜色,成就了兩個懷才不遇的人。

但是兩個懷才不遇的人, 面對夜色,心境卻不同。

鄭處誨說張若虛恃才浮誕, 也許曾經張虛若也憤懣,癲狂,但是面對這一江月色,在江月水流,天地悠悠之間,張若虛是釋懷的。

你在他的詩裡,讀出一種悵惘,也能讀出一種釋懷。一番詠嘆之後,回歸到蘇軾的,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而梵谷,在他的星空裡, 讀出的是一種瘋狂的熱烈,一種燃燒的激情, 一種黑色的抑鬱,一種無法排遣的悲情, 燃燒著,撕扯著,讓人心疼。

這種燃燒就像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我只喜歡一類人,他們生活狂放不羈,說起話來熱情洋溢,對生活十分苛刻,希望擁有一切,他們對平凡的事不屑一顧,但他們渴望燃燒,像神話中巨型的黃色羅馬蠟燭那樣燃燒,渴望爆炸,像行星抨擊那樣在爆炸聲中發出藍色的光,令人驚恐不已。

當夢想與現實不可融合時,他們有一種毀滅的悲劇。

張若虛與梵谷,一個在自然裡找到一種慰藉,一個是一直如火燃燒,直到薪盡火滅,直到灰飛煙滅。

梵谷《麥田裡的烏鴉》

一種是放下的心態,一種是焦灼擰巴的狀態。

這是人生的兩種活法,一種是:得不到便釋然,一種是,飛蛾撲火,寧死無悔。

無法評判,兩種活法,哪種更值得, 也因此,生命裡才有了那麼多讓人唏噓的故事。

對於梵谷,如果時光予他,熬過那段無人問津,百般愁苦的日子,見證才華被頌揚,他的生命會不會完滿一些?

對於一個普通人,你想要掙脫痛苦要一種平靜的釋然,還是痛苦的燃燒?

與自己和解,平淡地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對於梵谷熱烈而痛苦的活法,對於那些堅守心中月亮不肯妥協的人,我報以敬佩,但是他們的活法何嘗不是一種極端?

認知的極端, 只認定一種活法, 不成功,便成仁, 接受不了平淡。

行為的極端, 非此即彼,得不到便毀滅,不是燃燒就是毀滅。

認知和行為的極端,伴隨的是人生的失控。

馬克·吐溫說過:讓你陷入困境的,並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並非你所想像。

無法改變,無處遁逃的人生,唯有與它握手言和。

王陽明被貶,在滿是瘴氣,簡陋的山洞裡,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他徹底頓悟了《中庸》裡所說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大意是說: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該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做富貴該做的事,處於貧賤,做貧賤該做的事, 處於患難之中,就做患難之中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我們一生要做的是與自己和解,在當前的狀態下,做該做的事,如此才能獲得一種內心的安寧。

張若虛終獲平靜,而梵谷卻在撕扯中毀滅。

要想幸福,也需要一種中庸和妥協。

經濟學家對於幸福的定義是: 幸福=效用/欲望。

在生命的天平上,要麼增加自己的能力,要麼縮減自己的欲望, 能掙能花的人活得開心自在,貧民窟裡欲望低的人也能自得其樂,最怕能力不逮,欲望膨脹,人生註定活得痛苦....

梵谷若是想得明白,會不會不會那麼殘忍對待自己,若沒有那麼痛苦,是否還有驚世之作?你覺得呢?

但無論何時,即使身在溝渠,我們依然要抬頭仰望星空.....

相關焦點

  • 梵谷三謎:向日葵、割耳、自殺
    傍晚的時候高更出去透氣,他突然聽見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轉頭一看,梵谷拿了一把剃刀正向自己撲過來,高更冷冷地盯著梵谷,梵谷慢慢垂下頭轉身走了。梵谷在轉頭進屋之後,就用刀子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不慎割到了動脈,血流不止,他在自己簡單包紮之後,拿著自己的耳朵去找那個唯一願意收容他的妓女,準備把自己的耳朵送給她。但是女人在看到滿頭是血的梵谷之後嚇得昏了過去,梵谷又獨自回到了家。
  • 至愛梵谷:你看過我眼裡的星空嗎?
    《星月夜》的出現,更讓世人對這位死後才被世界所發現的畫家產生了一種深深的好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才可以畫出這樣奇妙的星空。 「或許,只有梵谷的星空,才會擁有令人落淚的力量。」
  • 梵谷為什麼割耳朵?是因為不想聽到外界的諷刺嗎?你想錯了!
    梵谷為什麼割耳朵?是因為不想聽到外界的諷刺嗎?你想錯了!說起歐洲偉大的畫家,我們很多人都會想起達文西,畢竟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他畫雞蛋的故事;還有人會想起梵谷,他的畫作可是現在全世界拍賣會上最搶手的作品。
  • 文森特·梵谷的傳奇人生,最後的結局註定只能是開槍自殺?
    人們對於文森特·梵谷在麥田裡開槍自殺的故事深信不疑,即使其中存在諸多疑點。在1934年,這個故事已經被歐文·斯通永遠地寫進了他的暢銷小說《渴望生活》裡,文森特在麥田裡自殺的故事永久地成為這位藝術家傳奇人生的一部分。多年以後《渴望生活》改編而成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上映後,他的傳奇聲譽成為了永遠的神話。
  • 文森特梵谷的Vincent是歌是人名是割耳槍殺的故事
    在倫敦愛上了房東女兒被明確拒絕沒有因為拒絕放棄他選擇公開承認自己的愛慕無疾而終的失敗後去了巴黎28歲回荷蘭時 愛上了已喪夫的表姐表姐迴避與憤怒不足以讓他放棄為見表姐向叔叔展示誠意以上印象派特點比較明顯了當然人處在一定環境必然會互相影響除了莫奈還有兩位很重要的
  • 電影 至愛梵谷,領略油畫世界的星空之謎
    作為一個資深的梵谷迷,小編今天想介紹一下梵谷和這部講述他死亡之謎的油畫長篇電影,不論劇情是否還原了真相,都不影響我們在電影的最後,在Vicent響起時,潸然淚下。-以下是梵谷原作和對應電影動圖-還有人物和對應電影裡油畫的一幀
  • 德國展出梵谷耳朵複製品:活細胞樣本取自梵谷遠親
    6月4日,據英國《衛報》報導,19世紀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在1888年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如今,利用3D列印技術,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展出了一隻用梵谷基因造出的耳朵複製品。更驚人的是,這隻耳朵還有聽覺。這隻複製耳由藝術家Diemut Strebe創作而成。
  • 天才總是孤獨的,奇幻星空下藏著畫家梵谷,無處安放的靈魂
    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之後,27歲的梵谷決定轉身投身繪畫,希望藉助對藝術美的表達,來實現自我解脫的目的。他的感情生活非常不順,連著向三個女人求愛,都遭到拒絕。三段無望的愛情和生活的挫折,讓他變得焦慮,最後在醫院和精神病院之間過完了餘生。
  • 梵谷到底割沒割下左耳?看當事人怎麼說
    若他只割下耳朵一部分,那麼他當時可能只為發洩,讓其他人感覺到他如何難受。被割下的左耳,相信是最具說服力的物證。梵谷的主診醫生Félix Rey在一封書信中提及,割耳事件翌日,他拿到被割下的耳朵,但時間已太遲,無法駁回,所以將之置於瓶子內,用酒精保存。可惜,這個最有力的物證,在Félix Rey赴巴黎期間不翼而飛。
  • 梵谷生命協奏曲:愛情,生活和牢籠
    在荷蘭,向日葵象徵著忠誠,梵谷用這一系列向日葵花來見證他與高更之間的友誼。可來到黃房子的高更嘲笑梵谷畫的向日葵不但色彩單調乏味,而且不完整。高更崇拜的那些畫家,梵谷也不喜歡;而被梵谷奉若神明的人,卻被高更所嫌棄。
  • 當星空燃燒,我差點以為梵谷還活著
    「當星空開始燃燒,我差點以為梵谷還活著」!剛從布列塔尼寫生歸來的高更帶來的亮麗色彩深刻影響了梵谷,梵谷的用色也變得更加明亮大膽。梵谷本對高更充滿崇拜,但兩人性格差異巨大,高更理性冷靜,梵谷感性脆弱。相處時間越長,兩人在藝術理念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衝突越來越多,導致激烈爭吵。
  • 梵谷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賞析
    這幅作於1888 年2 月的《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是給後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現梵谷當時在阿爾勒的精神狀態的自畫像。畫家有一個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額、一個強有力的鷹勾鼻子、三角形不對稱的臉孔和那突出的顴骨、下陷的雙頰,他的形象給人以極其深刻印象。
  • 他的藝術,是心靈的表現,梵谷油畫作品選粹
    1853年3月30日梵谷生於津德爾特,早期因為表達內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梵谷出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他充滿幻想、愛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1880年以後梵谷開始學習繪畫。
  • 至愛梵谷 星空閃爍
    影片圍繞「探尋梵谷之死的真相」展開,梵谷生前友人的兒子阿爾芒,為了寄出梵谷生前的一封信,沿著這位天才畫家的生活軌跡,一點一點走近梵谷的內心世界,還原他生前的最後時光,一點一點揭示了梵谷之死的原因在不夠了解梵谷的人的眼中,他是一個患有抑鬱症的特立獨行的畫家,他的成就大都應感謝於他的病症,經常能看到一個關於梵谷的形容詞——「扭曲」,而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說,他乘著孤獨的舟
  • 從心理學角度看《星空》
    我是繪畫專業出身,大學時候心理學是必修課,畢業以後我也自學了一點心理諮詢方面的知識,這時我才發現還有這樣一門學問,正好我有繪畫理論方面的基礎,對於從畫作中分析作者的內心有極大的幫助。今天我想與大家聊聊梵谷,因為他實在傳奇了!梵谷是荷蘭19世紀末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相信學習美術史的朋友對他都不會陌生,而非美術專業的朋友對他的了解可能僅限於《向日葵》和他割耳朵的事件上吧。
  • 梵谷為什麼要割掉自己的耳朵?
    如果他不能夠在這裡找到它,那他會在別處找到嗎?我在等待他完全平靜地做出決定。熱情地握手。文森特這是梵谷在1988年12月23日給弟弟提奧寫的一封信。就是在這個晚上,絕望的文森特梵谷站在鏡子前,用剃刀割下來自己的半個耳朵,並把它小心翼翼的用報紙包起來,請一名妓院的保安把它送給高更。高更是前幾周住進黃房子的,這是梵谷在阿爾的住所。
  • 梵谷的畫,究竟好在哪?
    ——梵谷在自己被人厭棄之時梵谷居然還有憐憫之心去同情他人他畫著自己無法救贖的人也救贖著自己▼而梵谷這樣的瘋子,情緒太豐富,水已經要溢出,稍微一晃就一發不可收拾。和高更的爭吵一定讓他傷透了心,於是他想換一個方法轉移痛苦,然後……他就把耳朵割了。
  • 比星空再美的,是梵谷的星空
    《自畫像》在漫漫夏夜,如果你逃離高節奏生活下的城市,來到荒野,舒展身體,仰臥凝望頭頂那片深遂的蒼穹,你將會讓自己的心境獲得難得的寧靜。天空中純粹的藍、恢弘的銀河星帶,這是常人眼裡的星空,但卻不是梵谷眼中的星空。
  • 一項新研究,可能揭示了梵谷割掉耳朵的...
    文森特·梵谷,耳朵戴著繃帶的自畫像,1889年 1888年平安夜的前一天,文森特·梵谷割下了他的左耳,交給了一位在妓院打雜的女子保管。
  • 我的孤獨你不懂——《至愛梵谷·星空之謎》電影評論
    「他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我相信 這是對梵谷最美的評價。想成為一名畫商,他被家族人趕出了公司;想成為牧師,卻通不過神職考試;退而求其次,做一名修道士,可最終還是被趕出了教堂。直到他決定把畫畫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他就再也沒有停下來過。直到自殺,整整8年,800幅作品,平均三天一幅。畫畫,對他而言,不是謀生,不是消遣,是治癒,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