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谷的傳奇人生,最後的結局註定只能是開槍自殺?

2020-12-13 小魚聊歷史

在文森特·梵谷去世的那天早晨,提奧·梵谷暫時拋卻悲傷,投入到新的使命中。在文森特去世時,給予他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的尊嚴。

他為文森特安排了葬禮儀式,葬禮邀請函一早就寄往巴黎。葬禮的時間是7月30日,儀式將在奧維爾教堂下午兩點半舉行。

7月30日早上,賓客開始陸續稀稀落落地到場,賓客不多,除了提奧之外,文森特其他的家人都沒有來。

提奧在處理完哥哥的事情之後,一直無法接受哥哥的死亡,有一段時間裡,提奧因精神失常,不得不住進療養院裡。

1891年1月25日,在梵谷逝世的6個月之後提奧也病逝了。

《自畫像》

提奧被埋葬在烏特勒支的一塊公共墓地裡,連葬禮都沒有。直到1914年,提奧的妻子將提奧的屍骨從烏特勒支遷走。

她將提奧的遺體葬在奧維爾梵谷墓旁邊。她在這兩個並排的墓前安放了一對相同的墓碑,刻有相同的銘文:「文森特·梵谷長眠於此」「提奧多洛斯·梵谷長眠於此」。

文森特與弟弟終於團聚了,一起俯瞰奧維爾的麥田。這兩個不起眼的小墓碑,被加歇醫生栽種的常春藤包圍著。

人們對於文森特·梵谷在麥田裡開槍自殺的故事深信不疑,即使其中存在諸多疑點。

《麥田與收割者》

因為這個故事給文森特·梵谷的悲劇人生加上了一個合適的悲劇性結尾:一位痛苦而不被賞識的藝術家為了逃避世人的漠視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這都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故事。

在1934年,這個故事已經被歐文·斯通永遠地寫進了他的暢銷小說《渴望生活》裡,文森特在麥田裡自殺的故事永久地成為這位藝術家傳奇人生的一部分。

多年以後《渴望生活》改編而成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上映後,他的傳奇聲譽成為了永遠的神話。

一位名叫雷內的人在看到一篇關於電影《渴望生活》上映的報導,這激發了雷內對於真相的責任感,以至於他無法繼續隱瞞事實。

《奧維爾的教堂》

雷內是一個好動的少年,通過哥哥加斯頓,雷內認識了哥哥的朋友文森特·梵谷。

雷內是一個不愛好藝術的俗人,所以對於他們的藝術討論很是鄙視,但迫於要陪伴哥哥,他花了好多時間來觀察這個奇怪的荷蘭人。

雷內從巴黎帶了一套牛仔服,它的放蕩不羈的造型正好符合雷內傲慢的精神以及對冒險的喜愛。為了增加這身行頭的可信度,他還為這身衣服搭配了一把真槍。

《加歇醫生肖像》

雷內是如此描述那把槍的:那是一把老式的380口徑的手槍,已經散架,只能在某些情形下使用。但它還是很好用,他用這把槍打松鼠和鳥。無論他是否穿著牛仔服,他永遠都把槍放在他的帆布背包裡。

所以那不是一個玩具,是具有殺傷力的手槍。據雷內所說,這把槍是文森特所在的拉烏旅店老闆賣給他的。

在鎮上的時候,雷內和他的小夥伴喜歡捉弄文森特。他們把鹽放在他的咖啡裡,然後在遠處看著他把咖啡吐出來再生氣地咒罵。

雷內注意到文森特有時在思考的時候會吮吸乾的畫筆,所以在文森特沒看到的時候,雷內就用紅辣椒擦拭畫筆。雷內承認這些行為都是為了「使文森特發狂。」

《多比尼花園》

雖然文森特避免和雷內那夥人接觸,但他承受著雷內的戲弄卻從不抱怨。文森特原諒喜歡惡作劇的雷內,有部分是因為他想與雷內的哥哥加斯頓保持少見的友誼。

這就是1890年7月間文森特和雷內·之間的關係。

雷內坦誠地透露了他對文森特的侮辱和挑釁行為,但他卻從來沒有承認過他在文森特中槍事件中起到的任何直接的作用。關於那天的事件,雷內說文森特在之前就已經從他的帆布背包中偷走了槍。

他不確切地回憶說,在當年7月的某個時間他和哥哥去了諾曼第。他是在巴黎的一份報紙上知道了梵谷的死訊。

《樹根》

但是他的否認卻與他的敘述並不一致。比如他說他無論去哪兒,他都會帶著他的帆布背包,但是他是到了諾曼第才發現包裡的槍不見了。

整個事件關鍵性的證據在於手槍,在文森特中槍後不久,當地人對每把槍都作了詳細登記。只有一把槍失蹤了連同它的擁有者,雷內和他的「玩具槍」離開了小鎮。

而槍擊事件發生之後雷內和哥哥加斯頓被他們的父親偷偷地帶走了。

奪去文森特·梵谷性命的那次槍擊事件可能並不是發生在麥田,而是在某個農場附近。文森特對槍枝一無所知也根本不需要它,那把槍也許就是去哪兒都帶著的雷內的手槍。

《午歇》

文森特和雷內可能是在路上偶遇對方的,可以確定的是加斯頓和他倆在一起,因為文森特會儘可能地迴避雷內。

一直以來雷內都刻意地激起文森特的怒火來戲弄他。文森特也有過暴力發洩的歷史,一旦雷內帆布包裡的槍被掏了出來,一把年久失修、隨時可能走火的老槍,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在受傷的狀況下,文森特一定是扔下了所有隨身物品,踉踉蹌蹌地衝上街道,向拉烏旅店走去。

加斯頓兄弟倆很可能是被嚇壞了。他們是否試圖救助文森特也不得而知,但顯然他們還有時間鎮定地收走了那把手槍以及文森特的所有隨身物品。

這解釋了為什麼警察第二天找不到任何證據。當時文森特的傷勢,根本無法清理得如此乾淨,除了有罪的共犯,沒人有理由將他遺留下的不值錢的畫具藏起來或是處理掉。

《播種者》

解釋了文森特傷口的奇怪之處:首先,槍傷是在腹部而不是在頭部,在所有開槍自殺的案例中,絕大多數人都會朝自己的頭部而不是胸部或腹部開槍;其次,子彈是以一種不一般的傾斜角度射出的;再者,子彈射出的距離,文森特根本不可能扣動扳機。

解釋了為什麼當他第一次開槍失誤後,沒有「徹底解決自己」,反而選擇了回到他在拉烏旅店的房間。

一個真正下定決心要自殺的人會再開一槍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像梵谷那樣在腹部中槍後艱難地冒險回到拉烏旅店。很顯然再開一槍要輕鬆得多,承受的痛苦也要少得多。

解釋了為什麼文森特自殺後沒有留下遺書,也解釋了為什麼提奧在槍擊事件後,整理文森特的房間和畫室時並沒有發現任何「道別」的痕跡。

《鳶尾花》

所以當警察在告訴他企圖自殺是一種罪行時,他似乎更關心其他人會不會被問責,而不是他自己是否會被定罪。「不要指控任何人,」他回答說,「是我自己想要自殺的。」

但是為什麼文森特會隱瞞真相?我想答案是因為文森特渴望死亡。

實際上,不論是意外還是惡意所為,雷內可能帶給了文森特,他期待已久卻不能自己實施的解脫,因為文森特終其一生都將自殺貶作「道德上的懦夫行為」和「不誠實的人的行為」。

《摘橄欖》

文森特之死是由一次未遂的自殺導致的,這種傳聞流傳了70餘年。

如果我沒有看過《梵谷傳》的話,我仍然會認為《渴望生活》是世上最好的梵谷傳記。但必須承認的是,此刻我對《渴望生活》是失望的。

導致我失望的原因:是書中對「梵谷自殺」的那段著名描繪的不滿。在歐文·斯通那盡人皆知的描寫後,特別是改編的電影風靡世界後,後世的人們把梵谷的自殺身亡的藝術家的浪漫形象推到了極致。

《麥田裡的烏鴉》最後作品

文森特·梵谷那顆狂熱的心使得他傷痕累累,他成了這個世上的陌生人,被家族拋棄的流亡者。對於命運多舛的文森特·梵谷,他最後的結局,不該是為了逃避命運,選擇自殺。

我儘可能的澄清文森特·梵谷的死因,是想要大家重新認識這位藝術家,他不應該像一位殉道者一樣的死去。

相關焦點

  • 文森特·梵谷:一個孤獨的天才
    梵谷的風景畫也是動感的,動是生命的本質。 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關於臭名昭著的畫家文森特·梵谷的35個不尋常的事實
    到1890年7月,梵谷再也無法應付自己的生活了。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瓦茲河畔奧弗斯的一家客棧裡,走到他住所以北的麥田裡。然後他朝自己的胸部開槍。這顆子彈直到30小時後才正式奪走文森特的生命。文森特·梵谷1890年在維基百科公共領域創作的《烏鴉惠特菲爾德》文森特·梵谷最令人震驚的作品之一是《烏鴉的麥田》。
  • 19世紀的「自拍達人」——文森特·梵谷
    今天,我們就來打開文森特梵谷在19世紀的「自拍世界」——他的「自拍」你會不會點讚呢?不存在的,「拍」的就是真實梵谷的自畫像既不同於丟勒的「精修派」,將自我的形象融入到其他的主題中,使其更具有表現力;也不同於倫勃朗的「記錄生活派」,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悉數以畫的形式保留下來;梵谷的自畫像屬於「真情流露派」,他毫無保留的將最真實的自己表現了出來。
  • 在倫敦「遇見文森特梵谷」,荷蘭梵谷博物館沉浸式梵谷展將於南岸...
    荷蘭是畫家梵谷的出生地,也是目前梵谷多數傳世畫作的所在地,而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是館藏梵谷作品數量最多的荷蘭博物館。由於畫作的脆弱和珍貴,無法像一些藝術品一樣跨越重洋展現給其他國家的人們,梵谷博物館開始了以「遇見文森特梵谷」為主題的沉浸式巡迴展。
  • 梵谷三謎:向日葵、割耳、自殺
    ——文森特·梵·高一、向日葵很多人認識文森特·梵·高,大概都是從向日葵開始的。其實梵谷的向日葵作品只有11幅,但是已經足夠傳世。梵谷在27歲決定畫畫,在那之前他本想按照家人的意願成為一名職業牧師。在學習之後並沒有如願上任,換了幾份工作之後才最終發現自己要成為一名藝術家。梵谷回家之後開始畫畫。
  • 文森特·梵谷:天才和瘋子介於一線之間,其實他只是個孤獨的人
    像今天我們要聊到的梵谷,就是這樣一個神話。《星月夜》,文森特·梵谷,1889年提起梵谷,大多數人或許會聯想到「天才畫家」、「割耳」、「瘋子」、「自殺」、「星空」、「向日葵」這些零散的、抽象的關鍵詞。卻無法立刻與文森特·梵谷,這個具象的、有靈魂的人物聯繫起來。
  • 紀念梵谷逝世129周年,這組漫畫把他的一生表現的淋漓盡致
    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 逝世129年之際,伊朗一位名叫Alireza Karimi Moghhaddam的漫畫家展出了以下味道十足的一系列畫作。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梵谷。作者介紹Alireza Karimi Moghaddam,出生於1975年,伊朗漫畫家和平面設計師,最喜歡的藝術家是梵谷。
  • 文森特梵谷的Vincent是歌是人名是割耳槍殺的故事
    《向日葵》如果用一種顏色 形容他 我會用鈷藍文森特 梵谷 1853-1890出生於荷蘭 父親為牧師她做過妓女她後離開了梵谷(陷入自我狂熱的追求對對方何嘗不是困擾keke言歸正傳)寄給附近妓院女清潔工事件後創作了《星空》系列作品另一位是他的堂哥提奧有十多年贊助著梵谷的繪畫事業與生活為梵谷介紹莫奈畫作為梵谷向獨立藝術家沙龍遞交作品
  • 愛你的文森特/梵谷-Recommend
    男主阿爾芒影片男主阿爾芒雖然一開始及其不願意,因為阿爾芒眼中的梵谷是:極其古怪、懦弱,脾氣古怪的一個人。但是阿爾芒父親說:如果這是你死前寫給我的最後一封信,我會想要收到,換作你也是。阿爾芒趕赴巴黎尋找提奧,得知提奧已經離世,為了不讓這封信失傳,阿爾芒決定繼續尋找收信之人並且想要弄清梵谷自殺的真正原因。途中遇到加歇醫生管家;在她眼裡梵谷是一個可惡、折磨人的瘋子。
  • 自殺還是他殺?梵谷之死有了新線索
    一百三十年前的一天,潦倒的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VincentVanGogh)在法國瓦茲河畔的旅館中醒來,像往常一樣走出大門,在畫布上進行創作。然而就在那天晚上,不同尋常的事情卻發生了——他帶著槍傷回到了旅館。兩天後,即1890年7月29日,他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 文森特.梵谷,無人願意聽你在說什麼
    在文森特·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舉槍自殺後,幾乎過了近一個世紀,25歲的美國民謠歌手唐·麥克萊恩在1970年前後,為梵谷和他的畫譜寫了這首Vincent,這首歌的命運也和梵谷的畫差不多,一開始被許多唱片公司拒絕,並不為人所知。
  • 割耳朵,開槍自殺,若梵谷向生活妥協,還有震撼人心的《星空》嗎
    要論西方最震撼的夜空,當屬文森特梵谷的《星空》,在畫卷裡,他筆下的星空,充滿一種高度的誇張和對比,令人炫目,星星不再也是柔和的星,而像一團燃燒的火, 黑色的柏樹像極了燈塔,濃鬱的色彩,變形的圖案,錯落的曲線,破碎的短線,黑色的他內心的瘋狂、抑鬱躍然紙上。
  • 福利| 一場音樂劇,一趟穿越之旅,重返梵谷的傳奇藝術生涯!
    》中文版 文森特·梵谷  《深夜食堂》中文版 食堂老闆  《貓咪山》唔哈  《泰愛你》Lucky  《因味愛所以愛》馬子俊  《律·詩—雷經天》韓大哥    讓人銘記  排練時演員分享自己感悟時說道,之前對文森特·梵谷的了解,更多是他的畫,現在更能了解這些畫背後的含義。
  • 文森特·梵谷全傳:我們生來孤獨
    《梵谷全傳》第一集 大師崛起:文森特 《梵谷全傳》第二集:
  • 「海陸號」起航:淺聊梵谷及其代表作《星月夜》
    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種驚人的詩意」,亨利·福西隆對梵谷論述道。梵谷作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然而,他的一生是那樣的瘋狂、那樣的孤獨,同時也是那樣的苛求溫暖和理解。
  • 梵谷最後的十年「痛苦永存」怎麼理解?
    梵谷生前最後一幅自畫像他活了37歲,最後10年痴迷於作畫,創作了2100幅左右的畫作,包括約860幅的油畫。他為什麼會走上畫畫這條道路呢?梵谷的弟妹曾說這是梵谷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三年的實習讓他對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生有了好的發展方向,卻因為一場表白被拒而放棄自我了。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在真人的基礎之上畫成梵谷風格的畫作
    狂熱地愛著梵谷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谷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4.5。
  • 看過《至愛梵谷》後,這些作品能讓你更了解畫家
    自學繪畫,自成一格,無人賞識,貧病交加,瘋狂偏執,自殺離世,死後揚名……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的作品驚世駭俗,人生更富有戲劇性,也難怪每個三年五載都有相關的影視作品問世。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動畫電影《至愛梵谷》(Loving Vincent)以郵差之子阿爾芒追尋梵谷的死因為線索,回顧他不平凡的一生。
  • 梵谷的畫怎麼就這麼值錢?也許藝術的價值在于欣賞
    由此這幅畫成就了一個傳奇!不朽的世界名畫。    各種解說甚囂塵上!  最奇葩的解說梵·高畫的不是向日蔡,而是任性的原始衝動和愛情。  其實,梵谷自己都沒想到,自己的作品這麼的值錢,因為他的一生是窮困潦倒的一生,是家徒四壁的一生,沒有愛情的一生,因為他有病,精神還不好!
  • 藝術家用基因重生「梵谷之耳」 有聽覺可對其說話
    當然,「梵谷之耳」的重生,包含的科技含量註定充滿傳奇色彩,就如同科幻片一樣:作為數十年來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領域,這種「人體器官再造」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科學家就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狗的「全頭移植」手術,引起全球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