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自拍達人」——文森特·梵谷

2020-12-13 風笛藝術

相信在當下的年代,每個人身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自拍達人」。當代不自拍感覺自己都Out了,那在還沒有發明「自拍神器」時代,想自拍怎麼辦呢?藝術家們的字典裡可沒有「自拍神器」和「放棄」兩個詞,雖然沒有電子設備,但有畫筆啊!於是,自畫像閃亮登場了。藝術家們通過自畫像來「記錄」自己的容貌,同時也傳達當下內心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打開文森特梵谷在19世紀的「自拍世界」——他的「自拍」你會不會點讚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自拍達人」的藝術之路

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19世紀荷蘭後印象派畫家。1853年出生於荷蘭一個牧師家庭。 27歲決心當畫家,十餘年間創作了兩千多幅作品,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早期風格主要受荷蘭傳統繪畫以及法國寫實主義的影響,畫風樸實、色調灰暗,主要以荷蘭的農民和工人為對象進行創作。

▲ Van Gogh《The Potato Eaters》,c.1885,72x93cm,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之後受到浮世繪作品、印象派以及新印象派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色彩濃烈鮮亮,自成一派的繪畫風格。在阿爾勒時期更是將色彩運用到了極致,畫面充滿張力和動感。

▲Van Gogh《Still Life: 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c.1889,95x73cm,National Gallery,London

梵谷的藝術是自我精神訴求的真實表達,並對後來的野獸派以及表現主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Van Gogh《Starry Night》c.1890,73.7x92.1cm, Museum of Modern Art,United states

PS?不存在的,「拍」的就是真實

梵谷的自畫像既不同於丟勒的「精修派」,將自我的形象融入到其他的主題中,使其更具有表現力;也不同於倫勃朗的「記錄生活派」,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悉數以畫的形式保留下來;梵谷的自畫像屬於「真情流露派」,他毫無保留的將最真實的自己表現了出來。

▲Albrecht Dürer《Self-portraits》c.1500, 67.1x48.9cm , Bavarian State Painting Collections ,German

▲Rembrandt《Self-portrait》c.1640,102x80cm, National Gallery , London

同樣是畫家,為什麼他們卻多以自我為主題進行創作?難道是他們人緣不好、還沒錢找模特,所以自己當模特?這個猜想看起來荒謬,但卻適用於當時藝術創作全靠弟弟接濟的窮畫家梵谷。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藝術家們看來,畫人物對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有非常大的幫助,並且通過自畫像能夠讓他們進行自我對話,有助於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

下圖是梵谷的第一幅「自拍」。緊鎖的眉頭下,眼神十分堅定,他深刻的領悟到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話的真諦。梵谷曾說過:「我喜歡畫人的眼睛勝過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處藏著一種無論多麼感人,多麼肅穆的教堂都沒有的東西。我關心人的靈魂而不是結構……」

▲Van Gogh《Two Self-Portraits and Several Details, Drawing, Paris》 c.1886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帶黑色氈帽的男子》繪於1886年,當時梵谷還沒受到印象畫派的影響,畫面和色調都很深沉,顯得十分的壓抑。這時的他還飽受病痛的折磨,經常食不果腹。為了掩飾削瘦的面容,他續上濃密的鬍鬚。這波操作是不是和在自拍時用「頭髮擋臉顯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人家是真瘦,而小編…對不起,打擾了……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 Dark Felt Hat》c.1886 ,41.5 x32.5cm,Van Gogh Museum , Amsterdam

《戴草帽的自畫像》則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嚮往。梵谷深受偶像米勒的影響,一直把農民的勞動和生活場景當做他的創作內容。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印象畫派和浮世繪的影響,畫面開始變得鮮豔明亮起來。從此梵谷在追求色彩的路上,策馬奔騰,一去不復還了。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 Straw Hat 》c.1887 ,40.6 x31.8 cm,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下面這幅是梵谷1888年早期在巴黎畫的最後一張自畫像,他自己將它稱為"死亡之臉"。他在寄給提奧的信中寫道:「透過這張面對鏡子畫的自畫像,我得到了一個關於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臉上長著一雙綠眼,死灰的頭髮,額前與嘴周滿是皺紋,呆僵木訥,非常紅的鬍子,被忽略而充滿哀傷。」。而梵谷的弟媳說,這是他所有自畫像中最像的一張。

▲Van Gogh《Self-Portrait in Front of the Easel》,c. 1888, 65x50.5 cm,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在這之後,梵谷以不願再當弟弟提奧的累贅為由,離開了巴黎去到阿爾勒。畫風日趨成熟、技藝越發精湛的他信心大增,真誠地邀請了許多同行前來共創「南方畫院」,但卻只收到了高更的回應。孤獨的梵谷得知高更要來,喜大普奔欣喜若狂,還為友人精心布置了房間。後來,這兩位性格迥異的天才藝術家在阿爾勒度過了短暫而美好的時光。

▲Paul Gauguin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c. 1888 , 73x91cm,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下圖是梵谷當做禮物送給高更的自畫像,背景被簡化處理成溫潤的藍綠色,視線集中在人物的面部,臉部的輪廓線條十分明顯,可以看到顴骨突出,眼神冷厲、篤定,像極了東亞人的神態。梵谷還把頭髮剃了,顯得背景就像一個圓環圍繞著頭,眼部周圍也同樣採用了弧形的筆觸。

▲Van Gogh《Self-Portrait Dedicated to Paul Gauguin》c.1888., 61.5 x 50.3 cm,Fogg Museum,United States

可惜好景不長,這對「好基友」因性格與意見不合爭吵不斷。高更宣布:「我必須得前往巴黎,文森特和我無法和平共處,我敬仰文森特的非凡才智,就此離去,分外痛心。但離開是絕對必要的。」之後便離開了阿爾勒。被好朋友「拋棄」的梵谷做出了藝術史上令人震驚的自殘行為——割下自己左耳的一部分,並通過兩人都熟悉的人轉交給高更。包著「左耳」的毛巾上還寫著「別忘記我」。

「割耳事件」之後,梵谷畫了幾幅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下圖是其中的一幅。畫面上的他看不出痛苦,反而顯得很從容,嘴上還叼著菸斗。然而背景的紅色與橙色和前景的綠色夾克之間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感,也暗示了緊張不安的氣氛。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c.1889,51x45 cm, Private Collection

梵谷擅於使用象徵性的顏色來凸顯內在的情感活動,在誇張的色彩與跳躍的筆觸下,一種獨特、旺盛的「生命力」躍然紙上。在這幅畫中,背景和夾克都使用了同一種偏深紫的藍色,頭髮很黃,鬍子也用了相近的橘黃色,這顯得整個頭部格外突出。臉部泛著綠,眼神裡透露著不安與迷茫。梵谷在給提奧的信中寫到:"這是我能夠起床活動後的第一天畫的。當時我又瘦弱又蒼白, 樣子像個鬼。"

▲Van Gogh《Self-Portrait》c.1889 , 57x43.5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隨著精神問題的不斷惡化,梵谷常常被人當作瘋子看待。最終他的鄰居們不堪其擾,聯名請求市長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一待就是一年零八天。在此期間,精神清醒時的他仍然堅守著畫家的信念一直作畫。

這幅自畫像被梵谷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標誌,藍色的筆觸、水紋狀的線條描繪出了看似正在顫動的背景。茫然呆滯的眼神、平靜的面孔、充滿生命力的背景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Van Gogh《Self-Portrait》c.1889 , 65.0 x 54.5 cm,Musée d'Orsay, Paris

《沒有鬍子的自畫像》作為送給母親70歲的生日禮物,可能是梵谷的最後一張自畫像。為了讓母親放心,他剃掉了亂糟糟的鬍鬚,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健康,整個人也顯得整潔了許多。然而,這些努力依舊掩飾不了眼底透露出的絕望。1889年,梵谷選擇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就此隕落梵谷的這張「自拍」已永遠處於發送當中……

▲Van Gogh《Self-portrait without beard》c.1889, 40x 31 cm, Private collection

無論是「自拍」還是「自畫像」,都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適當的「自拍」可以增添樂趣、記錄生活的某一瞬間、賦予生活故事性。但是,不要專注「自拍」而忽略生活的本身,珍惜、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遠比日後看著「自拍」來回憶要美好得多。

: 糖葫蘆的蘆丨編輯 : 耘菲

責編:蜜絲姜

監製:大G小r迷你帆

校對:summerjing、Christina

相關焦點

  • 在倫敦「遇見文森特梵谷」,荷蘭梵谷博物館沉浸式梵谷展將於南岸...
    荷蘭是畫家梵谷的出生地,也是目前梵谷多數傳世畫作的所在地,而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是館藏梵谷作品數量最多的荷蘭博物館。由於畫作的脆弱和珍貴,無法像一些藝術品一樣跨越重洋展現給其他國家的人們,梵谷博物館開始了以「遇見文森特梵谷」為主題的沉浸式巡迴展。
  • 關於臭名昭著的畫家文森特·梵谷的35個不尋常的事實
    事實上,梵谷有一個同名的哥哥。不幸的是,梵谷的哥哥剛出生就死了。因此,梵谷決定以祖父和他們的孩子的名字命名他們的下一個兒子。後來,文森特的哥哥西奧有了一個兒子,他以哥哥的名字命名。總共,至少有四個文森特梵谷的,但可能有更多的人還不知道,也許永遠不會知道。
  • 文森特梵谷繪畫藝術作品欣賞
    文森特·梵·高是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譽世界.
  • 文森特·梵谷的傳奇人生,最後的結局註定只能是開槍自殺?
    在文森特·梵谷去世的那天早晨,提奧·梵谷暫時拋卻悲傷,投入到新的使命中。在文森特去世時,給予他活著的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的尊嚴。他為文森特安排了葬禮儀式,葬禮邀請函一早就寄往巴黎。葬禮的時間是7月30日,儀式將在奧維爾教堂下午兩點半舉行。
  • 文森特·梵谷:一個孤獨的天才
    梵谷的風景畫也是動感的,動是生命的本質。 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文森特.梵谷,無人願意聽你在說什麼
    在文森特·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舉槍自殺後,幾乎過了近一個世紀,25歲的美國民謠歌手唐·麥克萊恩在1970年前後,為梵谷和他的畫譜寫了這首Vincent,這首歌的命運也和梵谷的畫差不多,一開始被許多唱片公司拒絕,並不為人所知。
  • 文森特·梵谷:天才和瘋子介於一線之間,其實他只是個孤獨的人
    像今天我們要聊到的梵谷,就是這樣一個神話。《星月夜》,文森特·梵谷,1889年提起梵谷,大多數人或許會聯想到「天才畫家」、「割耳」、「瘋子」、「自殺」、「星空」、「向日葵」這些零散的、抽象的關鍵詞。卻無法立刻與文森特·梵谷,這個具象的、有靈魂的人物聯繫起來。
  • Bugaboo + 梵谷(Van Gogh) 荷蘭原創的唯美邂逅
    在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生平所有畫作中,《怒放的杏花》(Almond Blossom)獨具一格,流露出寧靜之美,圖案寓意新生命和新開始,最適合陪伴您的孩子開啟新奇之旅。Bugaboo將該畫作作為Bugaboo Bee3 + 梵谷(Van Gogh)系列的靈感源泉,這臺完整配置的兒童推車,其各部件和配件栩栩如生,宛如移動版《怒放的杏花》畫作。
  • 愛你的文森特/梵谷-Recommend
    這部影片於2017-12-08上映,片長共95分鐘,製作長達 7 年,在全世界找了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深入調查了梵谷生前的 800 封書信,一共畫了 65000 張油畫,以 每秒 12張油畫的速度疊加成這部油畫電影作品,試圖探索梵谷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這部致敬梵谷的動畫電影是史上第一部全手繪油畫長片。
  • Bugaboo邂逅梵谷 成就原創唯美傑作
    Bugaboo大膽創新,攜手梵谷博物館打造全新兒童推車系列,重塑經典傑作。在文森特.梵谷(Vincent van Gogh)生平所有畫作中,《怒放的杏花》(Almond Blossom)獨具一格,流露出寧靜之美,圖案寓意新生命和新開始,最適合陪伴您的孩子開啟新奇之旅。
  • 文森特梵谷的Vincent是歌是人名是割耳槍殺的故事
    《向日葵》如果用一種顏色 形容他 我會用鈷藍文森特 梵谷 1853-1890出生於荷蘭 父親為牧師她做過妓女她後離開了梵谷(陷入自我狂熱的追求對對方何嘗不是困擾keke言歸正傳)寄給附近妓院女清潔工事件後創作了《星空》系列作品另一位是他的堂哥提奧有十多年贊助著梵谷的繪畫事業與生活為梵谷介紹莫奈畫作為梵谷向獨立藝術家沙龍遞交作品
  • 文森特·梵谷全傳:我們生來孤獨
    《梵谷全傳》第一集 大師崛起:文森特 《梵谷全傳》第二集:
  • 梵谷的向日葵正在慢慢褪變成褐色
    圖片:LEX VAN LIESHOUT/AFP/Getty Images文森特·梵谷的一系列絕美的黃色向日葵畫作正在緩緩枯萎。文森特·梵谷《向日葵》(Sunflowers),1889。圖片:致謝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帶來了好消息和壞消息。
  • 在19世紀,浮世繪是怎樣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
    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十九世紀初,葛飾北齋以富士山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木刻版畫,這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神奈川沖浪裏》。他可能夢想過,有朝一日,這些作品會產生世界性的影響。從客觀條件上來說,十九世紀初的日本是一個施行了200年閉關鎖國政策的國家,只有一個名為「出島」的小島對歐洲商人開放——這些「歐洲商人」也僅限於為數不多的荷蘭人。不過,從1853年起,也就是葛飾北齋去世後的第四個年頭,日本重新對外開放,其藝術品和工藝品也開始在世界上廣泛傳播——而歐洲就是傳播的主要地區。
  • 福利| 一場音樂劇,一趟穿越之旅,重返梵谷的傳奇藝術生涯!
    文森特·梵谷  一生中有864張油畫  1037張素描  》中文版 文森特·梵谷  《深夜食堂》中文版 食堂老闆  《貓咪山》唔哈  《泰愛你》Lucky  《因味愛所以愛》馬子俊  《律·詩—雷經天》韓大哥
  • 感受生命中吶喊的靈魂畫家,梵谷
    文森特梵谷被認為是倫勃朗之後最偉大的荷蘭畫家,雖然他一生貧窮,但幾乎無人不知。那麼他到底是誰呢?梵谷(1853年3月30日至1890年7月29日)是一位後印象派畫家,其作品以其美麗,情感和色彩著稱,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的藝術。他忍受著精神疾病的掙扎,過著貧窮的一生。
  • 人工智慧複製梵谷風格 來張梵谷風格的自拍照吧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我們看到梵谷的《星空》、畢卡索的立體主義、蒙克的《尖叫》……雖然沒法像藝術史教授那樣分析每一位畫家的技術,但是都會一看就感覺到,每位藝術家都有一種強烈、獨特的個人風格。即使不知道作者是誰,也會感覺「恩,這幅畫感覺很梵谷」。那麼機器人看畫展會是什麼感覺呢?
  • 電影《梵谷:畫語人生(2010)》Part1-中英文對照臺詞劇本
    更多內容請百度搜索:可小果文森特·梵谷畫語人生文森特·梵谷 瘋狂的藝術家 圍繞他的謎團The myth of Vincent van Gogh, the mad artist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讓我們如痴如醉has captivated us for over a century now.
  • 「海陸號」起航:淺聊梵谷及其代表作《星月夜》
    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種驚人的詩意」,亨利·福西隆對梵谷論述道。梵谷作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然而,他的一生是那樣的瘋狂、那樣的孤獨,同時也是那樣的苛求溫暖和理解。
  • 現實版梵谷畫作!加拿大男子拍攝照片神似《星月夜》
    柏林拍攝的照片原圖(圖源:福克斯新聞)海外網10月7日電近日,一名加拿大男子拍攝了一張比利時的天空照,照片神似文森特·梵谷的畫作《星月夜》,引起熱議。當天,他抬頭望著布魯日鐘樓上空燦爛的太陽和尖塔,看到了藍色和灰色的漩渦雲,場景就像梵谷19世紀的傑作《星月夜》,因此把此景記錄了下來。柏林表示,那時的雲層特別引人注目,陽光照射到相機上的效果創造了一種非常有趣的漩渦式景象,加上布魯日令人驚嘆的建築風格和良好的照明,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油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