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結束100周年的紀念活動上,馬克龍在法國歐洲第一電臺(Europe 1 radio)呼籲,「我們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中國、俄羅斯甚至美國的影響。」歐洲應該打造一支真正的軍隊來減少對美國的國防依賴。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地時間10日共同在一戰停戰地法國貢比涅森林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
國內的媒體對此事件稱:「作為兩場世界大戰的發源地,歐洲人更應該認識到,想要擁有和平與繁榮,靠的並不是軍事力量。如今歐洲各國面臨的更多是經濟發展停滯、民粹主義抬頭、社會裂痕加深等內憂,而非一些領導人臆想的來自東方的威脅。與其繼續做著歐洲聯軍的黃粱夢,不如以史為鑑,珍惜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安全關切,加強全球合作以消弭民粹主義。」
事實的真相真的如表面那麼淺顯嗎?馬克龍作為大國領袖,其所聲稱的防範中美俄,實屬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戰後期,第一個提出來搞歐洲聯合的是邱吉爾,目的在於形成一個英國主導的歐洲聯合,成為可以與美蘇分庭抗禮的第三股勢力。但是,這個構想最終在美蘇的聯合打擊下破滅了。
美國順勢組建了封堵蘇東陣營的北約,把整個歐洲的防務都綁上了美國的戰車。在法德和解的基礎上,開啟了歐洲的經濟一體化。但美國深知歐洲絕不能發展政治一體化。
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法德都想成為歐洲聯合的盟主,從冷戰到今天,美國的基本戰略就是利用法德矛盾控局歐洲,阻礙歐洲的政治一體化。
馬克龍此次提出要建立歐洲聯軍,直接原因固然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川普讓歐洲各國為集體安全承擔更多「責任」。
而法國一直希望能打造一支歐洲自己的軍事力量。其目的在於要形成以法國為核心新歐洲。馬克龍呼籲的「我們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中國、俄羅斯甚至美國的影響。」表面上捎上了一大片國家,而馬克龍的實際的目的只有一個——拉德國入坑,讓德國承認法國在歐洲的盟主的地位。
對於深諳大國博弈原理的德國同樣不是等閒之輩。德國一直在東歐國家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尤其在施洛德政府時期大搞德俄和解,默克爾政府時期也與俄國藕斷絲連。
面對馬克龍的「歐洲聯軍」,德國副總理奧拉夫.肖爾茨11月29日在柏林洪堡大學發表演講,公開呼籲法國放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轉交給歐盟,以便歐盟在國際舞臺上為歐洲發出更有力的聲音。肖爾茨還說, 「我知道說服巴黎並不容易,但這是大膽且明智的目標。」為了減輕失去這個強大席位的痛苦,他建議法國可以成為「歐盟常任聯合國大使」。
假如這一建議真的實行,歐盟取代法國席位之後,將如何行使常任理事國權力呢?德國意在承擔起代表歐洲的角色,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動搖了法國的地位。而德國一旦實質代表了歐洲,其實等於事實上成為了五常之一,歐盟也就等於實現了向主權國家的轉型。
面對奧拉夫.肖爾茨的公開忽悠,法國人馬上作出了反應, 法國駐美國大使阿諾德發推回應肖爾茨,「這個建議在法理上與《聯合國憲章》相左,不具有政治上的實際操作可能性。」
英、美對歐洲統一的攪局,法、德對歐洲領導爭奪的固有矛盾,註定了歐洲的統一是一個極其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國際社會帶有天生的叢林屬性。對於國際政治的遊戲規則,美國懂、英國懂、法國懂、德國懂、似乎只有我們的媒體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