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曾經介紹過的藍鉛筆今天透露,他們已經完成千萬級人民幣 A 輪融資,此輪融資由中文在線文化產業基金領投,華睿資本跟投,具體金額和估值暫時不做透露。藍鉛筆的創始人張宗良表示,A 輪融資後公司將繼續原來的業務方向,同時擴充課程品類,籤約更多線下藝術家。
藍鉛筆是一個面向成人的美術教育平臺,平臺上的老師全部是一線在職人群。張宗良介紹,藍鉛筆已經籤約了 100 多個設計師,其中 14 個是付費課程的主講老師,課程覆蓋插畫、原畫、應用繪畫、影視遊戲、設計等不同領域的 14 個類別。
藍鉛筆創立之初只有動畫類課程,目的是幫助職業設計師人群進行商業化變現。張宗良介紹,在行業內的經驗讓他發現,大部分在職設計師人群都是藝術出身,他們有商業化的欲望,但並不精通運營自己。而一些課程平臺(比如騰訊課堂、淘寶同學)只提供品牌曝光,不會涉及招生、教務、課程體系建設等一系列服務,因此只憑設計師的力量,很難將班級開設起來。
在藍鉛筆這套體系裡,講師只負責上課,剩下的工作都由自建團隊完成,這樣更好地吸引設計師們入駐。在這方面,張宗良表示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網校內的所有課程都以講師的名字命名,所以藍鉛筆就像是個人設計師的品牌管家,強調講師的個人價值,能夠幫助他們打造名氣。
打造超極老師可能會導致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老師的出走。但是張宗良認為,老師單飛問題其實並不重要,甚至有可能是一個必然結果,關鍵是要和老師打造良好的互動關係。另外,因為藍鉛筆的重服務,會導致老師脫離平臺後很難自主運營,而這也是藍鉛筆的壁壘所在;其次,藍鉛筆跟講師有很好的合作分成機制,一般來說講師級別會分到課時費的 80%,輔導老師(主要在大課後單獨輔導學生的作業)能分到 50%,而藍鉛筆也在考慮未來做設計師領域的人才孵化。
但是,因為藍鉛筆的課程都在晚上,兼職老師會不會因為突發狀況影響上課呢?張宗良表示,因為自己曾經在培訓機構工作多年,當機構的課程種類越來越多,就沒有必要以僱傭的方式讓老師上課了,人員冗雜一定會帶來成本升高;而針對兼職老師帶來的隱患問題,藍鉛筆的解決方式,是選擇各個公司主管級別以上的人做主講老師,因為他們的時間支配更自由,個人時間較多,可以減少突發事件幹擾。
根據藍鉛筆提供的數據,在這個模式下,他們已經有註冊用戶 12 萬,總付費人數 1 萬,根據課程周期不同,收費分為 3000、6000、9000 元不等,單人月客單價在 1500 元左右。張宗良透露,去年 7 月起,藍鉛筆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
之所以能做到接近 10% 的付費轉化率,張宗良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教育行業缺的並不是流量,而是流量變現的能力。很多人都覺得百度流量貴,其實是缺乏讓用戶由免費轉向付費的能力,在這方面,藍鉛筆的免費課程起到一定作用,但主要還是靠課程顧問團隊。目前藍鉛筆的團隊有 70 人,其中 20 多個都是課程顧問。而藍鉛筆的用戶中 60% 都是大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對遊戲和動漫十分熱愛,這有利於顧問團隊通過社群、社交產品等方式做轉化。
目前,藍鉛筆的課程覆蓋了當下比較火的繪畫類目,但張宗良表示,A 輪融資後,藍鉛筆將豐富產品線,滿足喜歡不同畫風學員的需要,明年再把已有課程「階梯化」發展,分出難易級別,讓學員循序漸進地提升。
其實,行業對於美術領域的最多探討,還是市場規模的問題。張宗良表示,美術市場中最大的三個細分就是少兒美術、藝考和成人美術,少兒美術尚屬於 K12 中的素質教育,長遠來看藝考相關產業一定是強需求,但是受地域影響分布比較分散。而關於成人美術市場的體量問題,藍鉛筆自己的估算是:目前全國設計師人群大約有 2000 萬(涵蓋電商美工類),以每年約有 20%(即 400 萬人)有接受培訓的需求、且人均年消費 5000 元計算,年市場規模在 200 億左右;另外,全國 18-22 歲美術類大學在校生年存量約 200 萬,加上約 1000 萬的美術愛好者,年市場規模在 120 億左右。
而藍鉛筆想把重點切入美術領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張宗良發現,自從阿里將重心從淘寶移至天貓後,產品的視覺效果有了極大差異:天貓更強調每個字體、每個設計元素的原創性和版權,加上國家越來越重視智慧財產權問題,未來這方面的培訓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而藍鉛筆只想做一個產品驅動型公司,用自己的服務體系構建壁壘,使產品短時間內無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