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電影節
電影界的巨擘李安導演,這十年來常常困囿於技術的躍進與個人化的表達。今年,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導演大師班上,他也表示「從膠片到數碼的轉變,我的一些傳統的、甚至關係到電影底層邏輯的認知都瓦解了。」
大師李安的困惑,也是諸多電影人近些年彷徨的原因:從膠片到數碼電影、VR電影、互動電影……電影的概念和邊界在不斷地拓展。在新與舊的碰撞與裂變中,未來的電影將會何去何從?
為此,鈦媒體專訪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策展人、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副處長沙丹老師。在他看來,想要做好電影,一定要抓住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電影作品始終需要用產業化的方法、尊重電影藝術本身的方式去呈現。
雲觀影、VR觀影:公共觀影與原子化觀影並存
北影節期間,在雁棲湖,一直關注著沙丹老師創辦的公眾號——「幕味兒」的我,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在學術界和網紅圈玩轉得遊刃有餘的資深影評人。
北影節「北京展映」策展人沙丹老師
交談是從疫情對北影節的展映影響開始的。
「7月中旬的時候,到底電影院開不開、什麼時候開,(電影節)要不要做,線下做多大,就是個薛丁格的貓,因此我們是在一種混沌的狀態中去面對未來的情況。」給自己起網名「奇愛博士」(一部經典電影片名)的沙丹老師,這樣談起今年北影節舉辦前一個月時焦灼的心情。
所以,不同於任何一屆北影節,今年影片展映多了從未有過的「雲展映」環節。自3月初已知北影節將延期舉辦以來,北京國際電影節與愛奇藝已先後在五一期間和8月底的北影節正式開幕期間,舉辦了兩期線上「雲觀影」。
並且,鈦媒體發現,這兩期雲觀影的體驗感是截然不同的:5月春季影展時,許多電影只能在手機愛奇藝客戶端實時看完,一旦錯過了時間,就沒有機會回看,屏幕大小對觀影體驗的影響也不小。
但到8月的雲展映時,影迷愛好者們在平臺購買的電影已經可以在PC端觀看,並且觀影限時也延長到了十天左右。此外,影迷還可以參與到特定時間的線上觀影活動中,加入微信群,在觀影過後會有主創團隊空降群,與影迷互動。
北影節雲展映
相比於傳統的雲觀影,這種線上觀影后能與影迷充分聊天的交互感,與現場大銀幕的觀影+映後交流更為相似。
很明顯能感受到的是,經過三四個月的打磨,北影節的「雲展映」環節越做越好了。
「今年疫情過後,線上影展不僅會是當下的一種展映形式,在未來,線上、線下這樣混合型的電影節形態,也將成為一種主流。」沙丹老師告訴鈦媒體,在往年,包括坎城在內的一些電影節,線上的推廣和發行早已成為重要推手。
「因為這是前沿、這是趨勢,」沙丹老師表示,「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在家雲觀影,又或者有機器、有片子的話,戴著VR眼鏡坐在任何一個地方自行去觀影,這都和從前不同的。」
這位一說起電影的發展歷程就雀躍起來的策展人繼續談到:
「過去都是公共觀影,一大群人一塊兒開心、呼氣;現在在原子化的時代,你都可以單獨去看一部電影,通過VR沉浸的方式,或者網際網路的方式自己去用心感受;當然也可以連麥和大家進行連接,這是不一樣的一種生活形態。」
VR單元海報
這些都說明了電影的概念一直在延伸。因此,在今年的北影節展映環節,沙丹老師也特別提到了對前沿電影的呈現:
「鏡界」單元的意思是「延拓的電影邊界」,裡面的影片包括長達520分鐘的全天電影《工作與時日》,讓觀眾切實地去感受又像紀錄片、又像故事的實驗性電影;VR單元中,《脫離》《登月》等作品呈現了失重感、太空哲思和月球溝壑身臨其境的孤獨感……
互動電影、美術館電影與觀影方式的重塑
在今年北影節的展映單元中,還不得不提的新型電影就是根據BBC電視劇《夜班經理》改編的互動電影《夜班》。
互動電影《夜班》一般被認為更像一款全動態影像的犯罪遊戲,因為在其全片長90分鐘裡,玩家(觀眾)需要對主角在每一個時間節點的未來做出抉擇,遊戲的走向會隨玩家選擇而定——譬如主人公的生死。
然而,不同於遊戲平臺上自己闖關遊戲的智力挑戰爽感,本次北影節上,線下版的《夜班》給人的感覺就截然不同了——影片的情節會隨著場內多半觀眾手機APP上實時的選擇而變化。
當大多數玩家抱著「不要解鎖最佳劇情、而是看看主人公怎麼死得快」的想法不斷做著決策時,像鈦媒體這樣認真「玩遊戲」的觀眾除了會感到一絲絲無奈外,更多地是生生把這齣懸疑劇看成了喜劇,帶給了人從未有過的體驗。
互動電影《夜班》海報
在沙丹老師看來,像夜班這樣的電影,當下看起來只是類遊戲的電影,但未來也有可能會成為潮流。
談起引進這部片子的寓意,這位策展人表示:「北影節今年線下展映片數量從300縮減到了100部左右,因為體量的原因,不可能再放那麼多經典影片,那我們除了希望大家去關注新銳導演的作品外,也非常希望大家聚焦一些探索類的、具有前瞻性的電影,這是大破大立。因為,這是當下的電影從業者和影迷都需要去關注的。」
除了互動電影,由於疫情的原因,本屆北影節首次推出了露天展映單元。除了普通的露天座椅觀影方式外,也包括疫情期間在歐美頗為流行汽車影院。
早在六月份和七月上中旬,由於有關部門尚未明令影院開放的時間,包括First青年影展、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在內的影節早已規划起露天展映。
「因為線下觀影是一個同好共呼吸、同分享並且能產生荷爾蒙的場域,是個無可替代的地方,所以還是要盡全力在電影節上呈現出來。」沙丹老師表示。
「但在7月底之前,我們一直在和片方保持聯繫,可是有太多的因素無法確定:到時候放不放,放幾場……所以,我們要在不斷動態的平衡當中去改變,根據整個時事的變化,會有一些新的設計出來,包括調整片單、做露天放映等。」
換言之,露天放映看起來可能只是一種「文藝復興」、重回古典的方式,但它更是一種在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依舊肆虐的當下,在未來可能發展出的一種自適應的替代模式。
如果說露天影院是一種「文藝復興」,那對於國內來說,汽車影院的觀影模式就是「文藝復興」的延伸和拓展——在此之前,在歐美已流行了數十年的汽車影院,在我國影院的市佔率極低、甚至不為絕大多數人所知。
楓花園汽車影院
而此次北影節上,汽車影院也大都爆滿的局面,顯示出了疫情對觀眾觀影方式的重塑,以及這種方式未來可能存在的規模化市場。
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的汽車影院數量只有十餘家,包括本次北影節在北京露天展映的楓花園汽車電影院等。
這或許是因為一二線城市銀幕數量越來越接近飽和,消費者在便利的交通下、完全可以選擇在與周圍人聯結更緊密的室內影院完成觀影儀式,因此便不會選擇汽車影院。另一方面,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囿於此前市民汽車的保有量,和網絡上盜版資源的泛濫,汽車影院也很難成為大眾的選擇。
但隨著全球範圍內疫情的弱化又常態化,我國二三線城市有車一族的壯大,汽車影院的市場又重新產生了變化:9月7日,河南鄭州誕生首家汽車影院,該影院的銀幕的大小成了河南的史上之最。
「其實電影一直在變化:從黑白到彩色、無聲到有聲,大銀幕到小電視、PC端;觀影方面,電影院的黑屋子到美術館的白屋子放映、露天放映,隨著時間的發展,它其實一直在進化。」
沙丹老師這樣看待近五到十年電影拍攝技術的革新和放映場域的巨變,其實從漫漫的百年電影史來說,也不過是被技術浪潮推進得更快了一些而已。
也就是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被技術變革裹挾著的幾代電影人,其實也不必太過慌張。在沙丹老師眼中,作為一個電影的創作者,或者電影行業從業者,始終要去關注的,依然是電影類型、議題、美學和前沿性的探索。
沙丹對鈦媒體表示,由於電影概念的持續拓展,對於電影人來說,把握住了前沿,就是抓住了未來。
半個多世紀前,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就在《理解媒介》中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像電影這樣的熱媒介要求人深刻參與、深度捲入。」對於當下來說,巨幕、3D、VR和互動電影,更是讓觀眾沉浸在電影中的黃金時代。
當然,麥克盧漢也提到,「媒介即是訊息,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因此,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技術——這種強烈的訊息,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奴役」著部分創作者,他們會僵化地修改自己的內容,去迎合新的電影技術。這顯然不是技術發展的初衷。
因此,在聚焦電影概念延伸的同時,沙丹老師也著重強調:「當下的電影,尤其是主流電影,想要與觀眾產生共鳴,仍然要使用產業化的方法和符合市場的規律,用尊重電影藝術本身的方式去呈現作品。」
正如李安導演在北影節大師班上談到的那般:「在必須與科技相協調之下,我的創作思路做了調整,電影反而做出了更真實和豐厚的表達。」
這才是在傳統時代成長起來的電影人,與當下新時期的電影之間應該去尋求的平衡點。儘管很多大師也在此路上失敗過,但他們至少一直在漫漫求索。
數十年前,電影技術的飛速發展就推動了其感官表達的豐富性,技術被認為扮演著電影產業發展中的積極因子;如今,因技術改變的觀影模式和製片模式,依然不會是電影的宿敵。
只要創作者持續去思考電影與技術的關係,釐清不同場域、不同製片技術之下,觀眾對影片視效、時長和內容等細分訴求的不同,它依舊會持續深化和拓展創作者不同類型的表達。(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陶淘)